编语:顾随在《驼庵诗话》开篇第一句说:“文学是人生的反映,吾人有为人生而艺术”。何谓“为人生的写作”?为人生写作是慢慢成长、逐渐成熟、不断变化的写作。写一首诗歌不仅仅是娱乐,对自己有要求的写作者都会沉下心来学习思考,让思维日渐宽广,自身知识不断丰富起来!如下几点是我们必须面对也需解决的:“创造力问题,经验的复杂问题,语言策略问题,技术、难度等诗学问题,心灵、灵魂问题,道德问题。.....”理想的诗歌是诗人的心灵图景或梦象,通过心灵图景发出独特的声音。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原创的声音,要学会倾听并从中领悟。 一、大家谈 暖春(王富民):这首诗笔法细腻,情感真挚。如果意会着理解是不错的一首诗。诗的亮点值得学习,同时谈谈自己的疑惑。第一节与诗意关系不大,而且第一句和二三句构不成因果关系。第二节中是云影子擦拭植被,还是植被擦拭云啊?父亲憨厚的笑,被什么碰落的啊?比喻贴切吗?末节的久旱甘霖是什么意思?限于笔者水平有限,理解不透彻,以上所述错误在所难免。期盼释惑人,意在交流提高自己。童佰成:碰落的是童年的星光啊!也就是儿时的梦想,或者说稚嫩的理想也行!暖春(王富民):那是意会,从整节语言环境里看,我感觉是碰落的是“故乡的植被”不贴切!长风剑客:关于《我要写童年异常明亮的星光》一点浅议:对于这首诗,不谈行文,只题目。首先这个题目太冗长了,包含的意象太多,转折也太多,几乎一个意象就一个转折。比如:我、要写、童年、异常、明亮的、星光。这么多的意象混一起,并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可能吗?诚然,是不可能的。坦率的说,仅这个题目就可以成为一首诗。至于是什么样的童年,什么样的异常等等,千人千种意会。如果就诗歌的文本而言,题目不如叫《童年》,简单、直接、干脆,一目了然。暖春(王富民):@长风剑客 老师午安我不知道是您的大作反过来说,是谁的作品不重要!就诗论诗而已我只是从一个业余写手浅显目光里,井底之蛙观天,说说读后感。因为有鼓励狂轰乱炸的作品,我都忍不住想挑剔!想从辩论里进步另外我想说,这诗已经很漂亮了!佩服我个人感觉题目没毛病,都是修饰我写星光的暖春(王富民):现代诗歌,就是打乱原有的语言排列格局,以诗者的感知为主重新排列次序。这里面是要讲究怎样驾驭语言策略的。主编英明西村(史玉龙):我相信诗的语言是讲求音韵句法的语言,欧美诗歌必有其韵律讲究。译诗误导了汉语新诗的语言观和造句方式。当代一些名诗和名诗人也多是诗语的失误者,或诗语言的假行家。太极二十一:韵味是声韵与趣味的有机结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可读性!可以让人看不懂,但不能让人读不通甲天下(丁桂林):早期汉语白话诗也是讲韵律和节奏的。如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音节韵律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一点不比唐诗宋词中名篇逊色,甚至有所超越。隐士公:@甲天下 其实现代诗,好好琢磨把平仄韵律做进去,读来朗朗上口,很有味道。西村(史玉龙):诗语言的粗糙和散漫,以及过分地强化隐喻和象征,意象的跳跃无过渡转换等,不仅弱化了传统诗意,也违背了绝大多数读者的读诗习惯和趣味,造成诗读者大量流失,诗离绝大多数人越来越远,诗人们还以为自己越来越高人一等。暖春(王富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就连国粹京剧都加进流行歌曲了,唐诗宋词汉文章,所谓顺应时代潮流啊!现在也可以给现代诗压上韵角,没人会反对的西村(史玉龙):另有一种另一极端的倾向,听说现代诗的特质是介入现实干预生活,于是就用干瘪的口语入诗,把生活中琐碎搬到写作中,以为是后现代,其实是误解的笑话。甲天下(丁桂林):隐喻和象征是现代诗的表现手法之一,抛之,有可能使诗的语境沦为口水!隐士公(公方举):适当运用隐喻,能提升诗意。过多隐喻,让大部分读者不知所云,感觉像无病呻吟。要找到平衡点,现代诗走向两个极端,有一种在圈子里推崇,没有读者,只能孤芳自赏。有一种平民化,读者极易引起共鸣,有感染力、扩张力。找到共同点不容易。西村(史玉龙):现代诗句的韵律,并不定就是押韵格律。诗人以“风”引领和开头来写冬季,把这个季节写得形象逼真、入木三分。风的杀伤力展现得可谓淋漓尽致。而雪呢?也是冬季不可或缺的事物。“风”使得人间一片狼藉,正好有雪来覆盖所有,这是自然界的巧合呢?还是作者构思的巧妙?高超的写作者总是有他奇妙且合理的想想,令人叹为观止!风过、雪来、冬走,简练的文笔,毫不拖泥带水。整首诗就像冬天刮起的一阵风。这,也是一种“诗风”吧!作品里的那盏灯,是生活的希望,美丽温暖的梦境,黑夜里的明月,也可能是天上的北极星。只有这颗星是在原地,永远不会移动。这是颗不忘初心的星星,不忘记身上的责任使命,高高挂在黑夜的天空,给别人定位,给别人指点迷津,走出生活生命的困境。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辛酸苦痛,粗糙的双手创造最美好的生活,头上的每一颗汗水都透露出责任担当的雄心力量。时光的流逝,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只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让人生精彩,让时光里有爱心、善良、良知。谁心里没有苦痛,哪个人没有忧伤?把快乐带给别人,让别人的生活生命多些再多些美好快乐。黑暗中最亮的那颗星星,那盏希望的灯,迷途的人生海洋里的希望的明灯,给生活在绝望人生里的人希望,走向光明,走出绝望困境。每个人心头都要有盏这样的灯,指引生命的航程,指导脚下的路途,永远不迷失,人间正路不迷途。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活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路,一条崎岖坎坷不平的人生路。只要自己努力,永不放弃,一定能走出有自己美丽风景独特的人生路。对于草帽,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许,这基于我曾经也戴过草帽,所以,当《父亲的草帽》落入我的眼底,心里便有了潮涌,有了澎湃,与作者感同身受,也就理解和明白作者对父亲怀念的疼痛。在《父亲的草帽》中,作者起笔如钩,“在八月,这个暑季蒸人的/中午,我想起了父亲的草帽”,一下子钓住人的味口。读者就会想,是什么让作者在八月,想起父亲的草帽呢?要想破解这个迷,必须继续往下读:“我闻到了汗渍和烟草的气味/戴草帽的父亲/正走在乡间的田垄/……”于是,就什么都明白了。父亲在烈日炎炎下的付出,以及付出后靠一支烟,安抚他疲惫的身体,也因此,父亲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伟岸。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那顶草帽出了一趟远门就再也没有回来。“那年,在一个没有草帽的季节/父亲出了远门/再没回来/……”故而,父亲成了作者心底里永远的感伤与怀念的忧愁。一位朴实、勤劳、默默付出的父亲,随着那顶浸透着汗渍与烟草味的草帽,远远地去了,去了……同时,那顶不曾褪色的草帽,成为儿孙们永不磨灭的魂魄。诚然,《父亲的草帽》在写作上缺乏一些技巧,叙述语言也不够精致、简洁,这是作者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值得注意的。第一节,“登临”拟人手法,把风写得形象可感。炊烟疯长,给人一种苍凉的意境。这节,渲染不错;第二节,母亲的花馍、年糕,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由蒸汽将冬的薄凉,临摹成冰花模样,联想巧妙,让诗呈现美感。再进一步联想,拓展了诗的意境; 第三节,看到村口的梅花,拟人手法,形神兼备,特别逼真。梅花焦灼的心,要燃亮一树雪白,想得真好,想像丰富。这一节,写得温暖;最后一节,犬吠划破夜的苍茫,语言诗化处理极佳。梦初醒,枕边有一滩水雾,虚实结合,带给人思考和回味,升华了诗意。总之,全诗用比拟手法,让诗味浓郁。联想丰富,营造了美的意境。从中可以读到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温暖中含着些许凉意,却很有感染力。
栏目主持:罗莲芳,笔名:连方,70后,四川宣汉人。现任齐鲁文学社福建中心诗评部主编。 栏目成员:刘君芝、张全枝、王无尘、刘军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