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九期诗评专栏《诗是一种具有难度的文学样式》

 白云之边 2020-08-06

编语:诗是一种具有难度的文学样式。好诗是炼字、炼意、炼情的一种质变,是细节、想象力、意义承载的综合体。不仅仅是诗歌,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详细观察和体会。心思细腻,更易体会到生活带来的欣喜、悲伤、豪情、懦弱的各种情感。文学作品虽然高于生活,但是来源于生活,只是通过人脑放大而已。所以,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是诗人的必然本色。


群内自由谈及诗歌赏析

连方


理想的诗歌是诗人的心灵图景或梦象,通过心灵图景发出独特的声音。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原创的声音,要学会倾听并从中领悟。


一、大家谈


原诗文本:
 
◎走进天马山
/王建军(湖南) 

天马山的荒凉和寂静
在烟雾中徘徊
山下的花石水库,那碧波中的
翠色小岛,仿佛在一个梦境里
要把内心深处的苦水吐出来 

我走过许多地方
我已经让出了雨水、花朵和果实
就像天马宁愿停下来,站成一座山
不管世事变幻,王朝兴衰
始终不愿从现实中拔出脚来 

刻意隐藏的蹄声
不经意间走出隐晦的文字
读天马山,读花石水库
总是会触动某些脆弱的情感 

但我不会再让出此刻
静谧的瞬间 

选自12月19日《齐鲁文学》【春之卷】备选稿(九)

张丽芳简评:
静静地读着质朴干净的文字,平静如水且微风起澜的文字;再读,犹如品茗,一种淡淡的甘苦涩味漫卷舌尖,继而直抵心间。
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天马山,走进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首节“天马山的荒凉与寂静/在烟雾中徘徊”,简练的两句,道出一种喧嚣之外的寂寥与孤独。与人间烟火对望,却宁愿孑然一身不染世俗,这是天马山高贵的品格,何尝不也是人的品格?山下的水库、小岛,环绕着天马山,是天马山的心脏,也可以喻为诗作者的心灵。“把内心的苦水吐出来”,还要在梦境里,这是多么无奈的自白!或许只有对着大自然,才能吐出郁积于胸的烦闷痛苦,让身心释怀。
“我走过许多地方/我已经让出雨水、花朵和果实”,生而成人,为了生活,为了某种目标,不得已舍弃许多美好的事物,也许也放弃了属于自己珍贵的情感,在喧嚣的尘世里戴着虚伪的面具随波逐流。作者借天马山的独立,借天马山的宁静,借天马山的碧水,涤净灵魂的尘埃,安抚疲惫的心灵,让身心返璞归真。
“但我不会再让出此刻/静谧的瞬间”。三千繁华不过是云烟而已,何必为了世俗名利蒙蔽自己而违心营营?即使生活依然困惑,内心如山川湖泊安然自若,何惧一切?如果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练和历练,没有学识的阅历,没有从善如流的达观,是很难写出如此质朴且深蕴的作品。
诗作者面对洁身茕立的天马山,面对犹怀初心、向往淡泊的真实自己,大悟大彻。陋笔难描佳作之风采,非要找出一点不足的话,只能是读者地理知识浅薄,不知道天马山是何处之山了。


王无尘简评:
初读《走进天马山》,就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跟随诗人,走进了他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深陷而不能自拨。
整首诗给人宁静、幽深、平缓之感。像每个人故乡山林的小溪,在岁月静好的时光里缓缓流淌,又不时有浪花跳跃,波光闪动。景是静谧的,而诗人的内心是动态,甚至是澎湃的。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思绪万千,写“静”而尽显“动”之势,是本诗的高明之处,也是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之处。
静的是天马山,是花石水库,是眼前的风景;动的是诗人的情感,是爱恨,是深深的恋。正因为爱得深沉,诗人才心甘情愿地付出,交出“雨水、花朵和果实”,并且“始终不愿从现实中拔出脚来”。在这一过程中,诗人也完成了自我的升华,得到了回报,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而这一切,在诗人的笔下,叙写是多么从容大度,不动声色,给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
想必,天马山不会是什么名山大川,甚至可能只是诗人家乡的一座“小山”,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诗人自己看来,它比世间任何一座名山更伟岸、险峻和秀美。基于此,以其说天马山是“自然”之山,不如说是诗人的“心中”之山。它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对现实的拷问,对精神的追求。
全诗冷静凝练,节奏明快,气韵流畅,意境幽远,如画卷一般将美好的景致、真挚的情感生动呈现,具备了一首好诗的特质和要素。 

众人精彩评析

二、诗内评



童佰成简评:
我阅读诗歌的时候,总试图抓住诗歌的主旨方能心安。诗歌的主旨往往是通往诗人内心的秘径,或直达,或曲藏,或巧里藏拙,或意蕴远潜,探寻主旨,就是寻找进入诗歌文本的入口,与诗者建立起情感体验产生共鸣的桥梁。《走进天马山》的主旨,似乎简洁明了,细细品味,却又有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之妙。
诗歌开篇就开明宗义点出天马山寂静的氛围,“天马山的荒凉和寂静,在烟雾中徘徊”,这种直抒胸臆的开场,实属现代诗的大忌,颇为诗者担心。“那碧波中的翠色小岛”,将山与水的存在状态互置,突兀中的合理冲击读者的视觉体验,算是陡笔险胜。“仿佛在一个梦里,要把内心的苦水吐出来”,寂静的天马山,安放“宁静致远”的心性,诗歌的主旨在这里完成第一层次的开合:天马山之静,是山之静,是回归自然,清净安逸的精神家园的召唤。
“我已经让出了雨水,花朵和果实”,“始终不愿从现实中拔出脚来”,不断丰富了天马山“静”的内涵。天马山是真正的“隐者”,安逸淡泊,心静自安,是诗人的人生追求和向往。诗歌的主旨实现第二层次的提升:天马山之静,是心之静,坚守自己内心的“世外桃源”,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总是会触动某些脆弱的情感”,转而写天马山“静”中的“不静”,天马山是一种信仰,能治愈世人躁动不安的灵魂。天马山之静,如神明点化,如梵音空灵。诗歌的主旨方达到最高之境,诗者追求的并非独享“仙境”之妙,却有感念天下苍生的博爱精神。出世的灵魂,入世的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子情结,是诗歌骤然点亮内心,绽放人性的光芒。可谓,一座天马山,一片赤子心!


当代诗歌地理赏读

三、精彩评


王丽萍简评:

首句“天马山的荒凉和寂静/在烟雾中徘徊”虚实相间,动静相衬,似大笔勾勒,又似匠心巧制,既是写景,也是隐喻,可谓言简意丰,嚼劲十足。

然后,笔锋转向山下的花石水库,一步一景,景景生辉。“那碧波中的翠色小岛/仿佛在一个梦境里要把内心深处的苦水吐出来”极精准地找到了情感切入点,心象摩擦,将情感赌注押在大自然的山水上,让它发声,让它代言,传达一种幽微、隐密的心境情怀。如此,“翠色小岛”这一物象,寄托了诗人的心声,梦境一般迷人的碧波,将长期蓄积于内心深处的苦衷涤荡一空。物我互生,也为下一节“天马宁愿停下来/站成一座山”埋下了伏笔。

“我走过许多地方/我已经让出了雨水、花朵和果实”极其节省的笔墨,却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诗人像棵大树一般,让出了雨水,既然也就让出了花朵和果实,这是怎样一种情怀?又是怎样一种境界?也许是累了,宁愿停下来,和天马一起,相携、相依、相守一份花石水库碧波的洁净。

然后,刻意隐藏蹄声、隐藏行踪,端坐书斋,于不经意间,让心事在一首诗里打坐。“读天马山/读花石水库/总会触动某些脆弱的情感”一份沧桑与孤寂,一份释然与宁静,如梦似幻,但最终达成了共识。寻到了母性的源头,寻到了返璞归真的路径,诗人由衷欣慰,所以,“但我不会再让出/此刻静谧的瞬间”一句,显得铺垫有序,水到渠成。至此,一种拒绝诱惑、隐去锋芒,回归自然与本真的执着与坚持,凸显纸面。

总观全诗,诗人的性情与自然山水碰撞交会,境有心造,因情化境。诗心力求与山水性情默契、吻合,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相互观照、嵌合与交融,最终,焠练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同时,山水诗歌“丘壑成于心,既悟则发于诗”的生成原理,从诗作中也可窥一斑。

再有,诗作给人的感觉仿佛精心磨砺,又像脱口而出,平实却能唤醒读者迭出不穷的想象。诗心澄澈、平和,却又深邃,具备了可读、可感、可思的诗歌特质。在浮躁、贫瘠的人心中,在喧嚣、纷繁的世风里,读老师的《走进天马山》,像面对一泓清泉,荡涤心胸,又像聆听一曲梵音,陶冶心性。

作者:王丽萍,笔名,春染新绿。山西忻州人,作品散见纸刊和网络平台。诗观:崇尚质朴干净的诗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