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语:阅读诗歌是多样化的感性的体验。诗人是利用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去发现对他而言是诗歌的东西,通常他以诗歌本身的方式在自己的诗中揭示他的发现。而读诗是阅读者根据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去发现诗人的发现和自己的发现,这双重发现是否同一,即诗人与阅读者是否达到诗歌指涉的同一,不现实也没有意义。时下,认真去读一首诗不容易,读完诗还能说几句更不容易。在此,我向那些能读诗并发出言说的读者致敬。写作诗歌是一件严肃的事,点评一首诗歌也是一件严肃的事。顾名思义,诗歌点评即对诗歌进行评价。一首诗歌有什么亮点,有什么精彩,或者有什么瑕疵有什么不足,作为诗评者是有责任而实事求是的指出来,这是对诗歌的敬畏,也是对诗人和读者负责。由于阅读者的审美角度不同,是否客观切中诗人的发现而做出客观的评价, 是难以达成所愿的。缘于此,从本期开始,将“某某点评”调整为“某某读诗”,使得轻松活泼一些,人性化一些。(连方)理想的诗歌是诗人的心灵图景或梦象,通过心灵图景发出独特的声音。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原创的声音,要学会倾听并从中领悟。 诗歌简评 (选自《当代诗歌地理》2020上卷【视野辽阔】栏目备选作品二)《作别故乡》这首诗是作者用心打造出的一首很好的诗,真真的心、真真的情,特别是诗中“我轻轻挥动着手中的白巾帕”抒发了离别家乡、离别亲人时依依不舍的诗人那份情感、那份撕心伤肺的痛,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当写到“似母亲飘扬的鬓发”时,同样想起远在家乡的老娘,感地动天,不免湿润了双眼。这首同時也写出了当下这个时代无数外出、远离家乡的务工者、创业者、工作者的心声。最后诗者直笔平铺、直抒心意——“不知归处,我含泪远去”,用独居匠心,意味深长的写法把整首诗推向高潮,深深表达了作者离别家乡后的思虑、离别亲人的无奈,或在迷茫的世界中寻找方向,坚定事业取得成功的信心,给人无尽遐想,寻味无穷……选自《当代诗歌地理》(2020年上卷)(女诗人)栏目备选作品(一)诗歌以一种特殊的语言抵达读者的心,浪花拍打海岸般,海岸感受着浪花的起伏。一首诗给读者的感动就是这一种起伏吧。第一句的“你走后,那一片天空一直空着”,把全诗的主调定下来,把读者带入低婉悠长的情境之中。“偶尔飘来的几朵白云”,这种时间流逝中的叙述,等待的漫长和遥远。第二段是内心的叙述。第三段的情境制造。这些看似寻常的画面,平静的叙述,浅浅的忧思,呈现的是不一样的意境,清新自然中的灵动。“蝴蝶飞走了。花还在开/花园还是那个花园。”意象的把握平添了美感。 (选自《当代诗歌地理》2020上卷【视野辽阔】栏目备选作品二)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乡村主题的诗作,表达的思乡主题,对于千千万万身在异地的人来说,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开始的时候,想象由“背负沉重的西风行走”展开,情感的基调落在“落叶的忧伤飘满世界”,意象的描述,表现出独特的想象。对于故乡的思念,作者用“家乡的炊烟又起”来写。在心灵的空间里,一种异乡中寻找到的归属感,那就是“家乡的炊烟”。这是关于故乡的美好画面,也是关于故乡最鲜活的部分。家是精神的园地,故乡给作者的是温暖。诗里所描述的“夕阳已回到云的怀抱”低沉的叹息中有着浪漫的感伤。只能看“寒鸦点点/望着乡关奔跑”。这种意象带来了想象的空间,使诗的意境得到升华。摘自《当代诗歌地理》(2020上卷)【新生代】栏目备选(三)晚霞褪去,万鸟归巢。皓月当空,人生几何?樟树无语,岁月有声。时光落寞,芳草戚戚。人生风雨路,莫道坎坷与平坦;石井有知,暗喻生活忙与碌。写不尽岁月悲欢,理不清往事归旅。梦非梦,花非花,山门之外,是何家?夜色苍茫,星星相伴。回首来路,只见岁月沧桑,不见伊人,在那里哭诉。禅院里,孤树下,打更人,兜兜转转,思念在发芽。读不懂的往事,看不透的心声,此刻,全卸下。莫道禅寺清与欢,悲欢离合在人间。此情可悟情可断,山里山外是流年。(选自《当代诗歌地理》2020上卷【视野辽阔】栏目备选作品二)《飞翔》是一首寓情于景,寓志于景的好诗。全诗采用拟人、隐喻的手法,以鸟的飞翔寓意了人们两种不同的志向。第二段寓意鹰击长空的人的志向。要像鸟一样,向往“天堂”,必要博斗“黑云”的“兴风作浪”,冒着“折翅”的风险,去迎接“光明”。志向大,风险就大,会有“不同的结果"。第三段寓意务实人生的志向。“脚踏实地”,“贴着地面飞翔”,同样可以“驮起雷电,驮起雨水”“撒落鸟鸣”获得快乐的人生。总之,人的一生要因势而作,量力而行,努力拼博,就能赢得充实和辉煌。该诗语言简炼,想象丰富,视野开阔,诗言志,扬正能量,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栏目主持:罗莲芳,笔名:连方,70后,四川宣汉人。现任齐鲁文学社福建中心诗评部主编。 栏目成员:刘君芝、张全枝、王晨、刘军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