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语:但凡好的诗歌,无论用怎样的手法表现,读起来都是流畅的,自然的,愉悦的,抒情的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我,虽然时时发生转换或跳跃,并不影响阅读的流畅和内在的感染力。诗歌的语言不讲究逻辑的必然,但诗歌的意蕴是清晰的和明朗的。(童佰成) 理想的诗歌是诗人的心灵图景或梦象,通过心灵图景发出独特的声音。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原创的声音,要学会倾听并从中领悟。 本诗,短短的四节文字,把一个落寞的灵魂,刻画的淋漓尽致,在顷刻之间,意境升腾,余意未尽,而又荡气回肠。第一节,诗者利用实、虚叠加的写作手法,快速的引入主题,让人不读不快。从“牛羊”过渡到“孤独”。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人产生联想,而又欲罢不能。这其实,正是诗者,引人入胜之处。第二节,诗者依然传承了,上一节的写作手法,由“漫长等待,”过渡到“钝刀的割舍割列。”让情感,进一步的升华,使读者,进一步的回味。其余两节,无论是“黑夜积攒,”还是“白发挑明”,或者是“鱼肚白,”和“东方红。”诗者虚虚实实,抑扬顿挫,把细节描写的淋漓尽致。反复的运用,实与虚的叠加手法,让意境得到升腾。最后用“诞生”来点题,证明一切的等待,都是有结果的。全诗的结尾,看似戛然而止,实则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之笔。在收尾之处,表现的淋漓尽致,和题目首尾相映,浑然天成。全诗浅显易懂,又让人回味悠长。简简单单的,一个孤枕难眠的夜晚,通过几行文字,勾勒出来的,又是如此惟妙惟肖。虽然其中,暗藏着许多无奈,和无法预知的未来,却也是生活的一种阅历。兜兜转转之间,一个孤独寂寞的形象,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跃然纸上。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者深刻的生活阅历,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诗歌语言的纯熟的运用手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全诗的第一节,诗者直接用拟人化的语言,来说明“天空闭上眼睛,”“彩霞在云之上慢慢升腾”,“即将落下去的太阳,失去了正日的光辉。”第二节,着力描述,这个时刻,风力逐渐地衰小,发出哀鸣之声。“风从远方赶来,只发出,一声声无力的哀鸣。”拟人化描述,让人产生遐想。第三节,是由实写向虚写的过渡,“钟声从心头撞响。”再一次的实写:“炊烟,在彼岸升起。”虚与实交替描写,加深读者的记忆,让情感得到升华。第四节,依旧沿袭了诗者虚实交替的风格,无论是描写,树枝,花朵或者是蝴蝶,都是为后文埋下的伏笔。“祈祷声从灯光中迭起。”水到渠成,而又自然而然。第五节,拟人化描写,乌鸦和青蛙,意向化着笔“见不得光的狂欢,正在酝酿。”使人产生联想,禁不住的,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全诗的第六节,是该诗的升华部分,是全诗的主题。也是在所有的前期酝酿,准备好以后,所释放出来的,全部的能量,和全诗的精华之所在。“而我,剥下半生的尘”。让诗意,在一瞬间爆发。让灵感得到升华,处理的恰到处。“卸下坚强,卸下坚韧。”其实折射出诗者内心柔弱的一面。“躺进一张床上,回归那个做梦的少年,”表达了诗者,对当下无奈的心声,以及对往日的无限怀念。纵观全诗,诗者的语言简练,意象深刻,意境深远,诗歌语言处理得体,实写与虚写交相辉映,落笔之处感情到位。全诗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刻,唯美的风景画。又从这个风景画之中,引申出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诗歌虚实结合,巧将大自然意象赋予灵性。情感真挚,轻盈而融情,充满空灵和清澈。“小桥拱起脊背/像父亲送我出来的姿态/桥下的流水是思念弹奏的琴弦”立意、诗意的深度,赋予诗作的和谐,灵动的空间感、灵遇的捕捉、拿捏得从容。具有现场感和穿透力。“小草一样的亲戚/送来红唇/必须释放身上的静电/沒有了炊烟/老屋已像父亲一样打盹”以弹性的词语扩大诗歌的张力,扩展诗歌暗喻的内涵。折射诗人平静的心灵,开阔的境界,长短句中满是浓浓思乡之情。“诉说着岁月的甜蜜和沉重的柚子/打开/沁人的清香,再次飘上我的头顶。”全诗深沉的意境,跃动的情感,盎然的诗意,丰盈的情绪张力。朴素天成而又独具诗意,不能不让人喜欢上这首小诗。《又见村庄》用自然恬淡的笔触蘸足深情,唤醒生命过往中的乡愁与记忆,引起读者共鸣。1、画面感十足。全诗像电影镜头那样剪辑了鲜明的画面,分别构成诗的四小节。以小桥、流水、父亲、老屋、炊烟、草木组成意象,每一处都有过去的影子,在不露声色的描述中引起幸福而感伤的回忆。2、善于营造意境。诗中物象选取讲究,村庄的常见之物因为涂抹了生命的色彩传递出诗人的情绪,调动读者多感官、多角度的联想。草木安放有意,车前草、蒲公英、蒿子都带有药性,是诗人内心世界的隐喻,暗示生活的某种经历,岁月的沉重感或缘于此,让诗歌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3、情节与场景有机穿插。诗中每个小节都在画面的基础上融入了生活场景,如小桥送别、田野采蒿、打盹摘果,在过去与现实的比照中,让人心头涌上微雨般的酸楚。时光易逝,父亲年迈,村庄变迁,诗语背后是物是人非的感慨,酸甜苦辣的回味,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又见村庄》自带乡村风物和生活印记,脉络清晰,感情深沉而又诗境悠长,娓娓表达了亲情与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 郭淑萍的诗歌便会给人如此的感觉。写微不可查的物,写捉摸不定的心思,写小情思中的大情怀。如溪水穿过草原,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溪水的低吟浅唱,幽咽徘徊,更有花开鸟鸣,日升月落。她的诗歌布局精巧,语言精致而有韵味。“红尘空的像梦,像荒漠/像我途径四季的双手”(朱砂痣),像这样的诗句,流畅自然,朗朗上口,如饴甘醇,入口即化。诗是有气质的。这种气质在诗歌中的存在,不同于对情绪,心境和境遇的渲染,更侧重一种情怀的体现。似乎在主旨之外,在文字之外,在结构之外,似乎又浸在其中不可分,不可缺。是诗者的精气之所在,根基之所在,或是不自觉展露的一种情愫。“误入红尘的浪子,我/误东风,误生死,误落了一场雪/恰在你的眉心,殇流成河”(朱砂痣),“而我每活一秒,都是在负债赎罪”(蓝莲花),“请宽恕我庸俗的肉体吧/我将从一支笔里/抽丝、抽脂,抽出三千蚁兽/它们将替我,行走在人间”(抽出三千蚁兽),“倘若黑夜太久,黎明太远/请将我埋在桃花里,夜夜复活”(从桃花里复活)。从这些诗句里,能读出郭淑萍诗歌的大情怀,是一种“地狱不空,我不成佛”的悲悯情怀,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情结。她的诗歌主张精神的成长,否定物质的膨胀,形如宗教的二元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郭淑萍更像是殉道者,不指望外在的救赎,更注重自我的内省内视。“黑白分明啊,它/绝不妥协。像半截骨头/搅动山河,搅动尘世,掀起巨大风声”(柿树与喜鹊),“利刃,刀刀滴血/直到斩断,最后一根罪孽”(念)。诗中有一种情绪,有一种不甘心的抗争与呐喊,有一种喊不出又压不住的悲情,苦情。对人,对物,对己,想否定一种积压在心头的情绪而不得,转而一点一点释放出来,成就了她的诗歌沉郁顿挫的基调,也是诗歌更具诗性,保持了诗歌的尊严与诗者的优雅从容。“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歌情感恰到好处的收放自如,是诗人创作水平成熟的体现,诗歌有开有合,有呼有应,层层递进,善始善终,才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感觉。一、前世修的缘,今世造的孽——朱砂痣里的情缘与境界一颗朱砂痣,便是《红楼梦》中那块陷落的顽石,到人间渡劫。“红尘空的像梦,像荒漠/像我途径四季的双手”。红尘不就是纷繁的人间吗?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缘何成空?这个空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远地偏?还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中的唯一?或者是在说人生本是一场梦,红尘到头一场空?“渡口有舟,有你如水般的眼眸/走出天地,走出人间/走不出你那双三千尺的深潭”。红尘并非空,而是因你而空。“你”的眼眸,渡我余生,渡我来世;你的一次回眸,换我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读到此处,我宁愿相信我在读一首情歌,在读一场倾世温柔。眉心的朱砂痣,可出现千百个喻体,或是一树桃花的盛开,或是一树丁香的忧伤,或是一泓清泉的守望……,而我更愿读出“才会相思,便会相思”的青涩,更愿读出“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的辗转反侧。“胭脂泪,像桃花纷落/你眉心的朱砂痣,灼灼耀眼/像一粒红豆,等谁来摘”。“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这无名无状,无头无绪的女儿心,谁去抚慰?难道你不知,眉心的朱砂痣,便是害着相思的红豆,等你亲自采摘!真所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是吗?“误入红尘的浪子,我/误东风,误生死,误落了一场雪/恰在你的眉心,殇流成河”。这便是单相思的凄美,或者说是对“守护”的唯美解读。让我想到了金岳霖和林徽因,一瞬或者一生,真爱是存在的。这就是诗歌创造出的美,关于朱砂痣与眼眸的相关性,解读到此处已不在重要,是爱情还是恩情?是梦想与现实?是信仰与追求?都可以是,都可以不是。这里引领我们走进了一种宽恕,包容,忘我,无我的人生之境。红尘一切皆因果,一切磨难自有来处,也自有去处,皆是前世的缘,今世的孽。二、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蓝莲花里的情爱悖论读郭淑萍的诗歌,很容易让人想起仓央嘉措的诗,感觉有一种气韵是相通的。虽然不是什么形式上的仓央体,但细细品之,节奏,韵味,情思,基调,心境,一丝一丝就透出仓央嘉措那一唱三叹的味道了。凄美中透着飘逸,空灵中注满浓烈;美好与煎熬共生,禅心与红尘纠葛,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今世前缘,是理不顺斩不断的情丝悠悠。忽然觉得,这首蓝莲花就是为仓央嘉措而写的。一株蓝莲花,一位苦情僧!“在人间,我必须怀揣坚硬/放下惊鸿,放下柔软/放下心头肉、骨上刺、蕊中蝶”。或许红尘就是渡劫?或许红尘就是红尘!我们可以有千百个理由为人生作注,但没有一种办法为命运解锁。穿过拉萨街头的背影异常消瘦,站了三千年的胡杨伤心依旧,佛前的蓝莲花割不断红尘!“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郭淑萍诗歌里的情爱悖论,她善于将极致的爱放到佛前审视,拷问情爱的来处去处。“百年修的同船渡,千年修的共枕眠”,千年的修行换来一场错爱,无悔无怨。“这是最后一世了。前九次的死/只为等一粒红豆,在我唇前跌落/恰好吻合,恰好圆满”。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终于相信了!这就是蓝莲花,这就是仓央嘉措,这就是人世间最美的情郎。感谢那些美丽的遇见,感谢拥有伤痛的过往,没有今生,哪有什么前缘旧梦,佛坛净土?但凡好的诗歌,无论用怎样的手法表现,读起来都是流畅的,自然的,愉悦的,抒情的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我,虽然时时发生转换或跳跃,并不影响阅读的流畅和内在的感染力。诗歌的语言不讲究逻辑的必然,但诗歌的意蕴是清晰的和明朗的。这在郭淑萍的诗歌中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请宽恕我庸俗的肉体吧/我将从一支笔里/抽丝、抽脂,抽出三千蚁兽/它们将替我,行走在人间”(抽出三千蚁兽)。 这是郭淑萍的诗歌宣言。今天以此为礼,向诗歌致敬,向诗歌爱好者致敬!每个诗人都应将自己当做一粒种子,我们在找寻一片安放心灵的土地,且将成长与收获,交给风,交给沙,交给天空白云,阳光雨露……
栏目主持:罗莲芳,笔名:连方,70后,四川宣汉人。现任齐鲁文学社福建中心诗评部主编。 栏目成员:刘君芝、张全枝、王晨、刘军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