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洁,福建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芗城区政协文史委员。 华夏三草【原创】 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奇花异卉,珍稀树木无以计数,繁茂而昌盛。有三棵草木,内涵丰厚、端庄高雅,以青翠葱郁、健壮秀丽的风姿走进中华民族隆重而吉庆的节日,成就永恒。它们是——艾草、石菖蒲和茱萸。 艾 草 艾草,人们并不陌生。夹杂在大地百草园里,应属极不起眼的平凡小草,却以雍容亲和的姿态,走进人们身边,与人们相拥千年。 每逢农历五月端午节,华夏大地,人们习惯门插香艾,祈求驱邪避秽。 人间五月,气温转换,从严寒萧索过度到潮湿温热,蚊虫、细菌纷纷滋生出没,传播疾病,危害民众。古时的人们畏厌有加,将其视为鬼魅,却“华佗无奈小虫何”,眼睁睁地任其肆虐,苦不堪言。 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漫漫岁月里人们不停地挣扎、寻觅,探求降服化解良方。终于发现,猖獗的蚊虫竟惧怕茎叶有浓烈香气的青青艾草。先祖们欣喜若狂,视为上天的恩赐。于是,每逢端午之际,人们洒扫庭院,焚香净手,采来香艾顶礼膜拜一番,插于门扉、厅堂,试图阻挡虫害入侵,驱秽避邪,保家宅平安。 艾蒿,成为五月端午最芳香美丽、万民钟爱的“青草”仙子…… 久而久之,“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成为民俗。 说来有趣,自己无意间,竟种过一棵艾草。 一日,花盆边上不知何时冒出一颗亭亭的新绿花草,叶片羽状,有如枫叶,有参差的小尖角,青葱可爱。看着有几分眼熟,却说不出芳名,想来应是小鸟儿口中不慎落下的“余粮”,视为天赐的芳菲。特意移种于漂亮小花盆中。每每浇水时,见其生长茁壮,心中喜乐。一日,有同学来访,看着花盆笑曰:人家种花你种草? 这才醒悟,难怪眼熟,原来是艾草。 不由得自嘲几句:虽年年插香艾,却原来是“灯下黑”,竟记不清它的模样,还把它当花侍弄。同学说:也不错,艾草多氧,可绿化家居,净化空气。花草花草,原本不就是一家吗? …… 人们常说:世间万物,倘若有缘,总会相逢。 一日到省中医药大学参观,学校为教学而开辟有“百草园”,放眼望去,满目碧绿,间或夹杂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朵,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微风中不时飘散着阵阵淡淡的草香,“集百草要让这世界都香”的歌声在心头响起,胸中有暖暖的感动。 穿行其间,一片郁郁葱葱的艾草,闯入视野,那青青翠色,亭亭丰姿,惹人喜爱不已,大伙不由连声赞叹起来。陪同参观的女教授笑着说:“真好,你们都认识艾蒿”。随之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开来:艾草,性辛、温,味苦,入脾、肝、肾经。别名艾蒿、萧茅、蕲艾、冰台等等,生命力强盛,落地生根,多生长于路边、山坡、沟旁,可全草入药。在我国已使用2000多年,用途广泛。有通经活络,消肿散结,去湿散寒、平喘止咳等作用。《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端午节当天的艾叶顺应节气长成,药效最好。人们喜欢在这时采来使用或收藏。自古艾、杏齐名,很受医家推崇。有道是:杏为医家之花,艾乃医家之草。《孟子》里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非常有名。医学上是指若对付大病、重病,必须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灸治,其穿透力强,可直达经络深处,疗效最佳。文化上则另有它意,比如若论治国安邦,大概可理解为:若社会积弊太深,应断然采取强有力措施加以整治,决不可隔靴搔痒或治标不治本……平时保健,可以将其做成枕头,有安眠、缓解颈椎、肩周疼痛等功效。艾叶熬汁沐浴、泡脚,对皮肤病和因虚火所致的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龈炎、中耳炎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但因艾叶具消散作用,无火则不宜多泡…… 教授的讲解,犹如生动丰富的演讲,让大伙儿听得如痴如醉,返程路上,一路念叨艾草,大有恨不能回返青春,再进校园专攻药草之态…… 艾草,以独有的魅力深入人心。 一日收看央视《记住乡愁》,不期然与艾叶再次相遇——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传统食品中,艾草拥有不可取代的药食同源的作用。精于烹饪的人们将青青艾叶研碎、榨汁,或熬制“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或和入面团、肉糜、清汤中,搅拌盘揉,包成艾叶饺子、舂成糍粑,还可做成煎饼、艾米果、艾蒿肉丸等等,再或者拌入米饭、炒作蔬菜食用……据说鲜美无比,一生难忘。更可贵的是,因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锌等矿物质,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在滋养人们舌尖的同时,还可治疗多种疾病,增强免疫力……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艾蒿,卑微为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无意以艳丽张扬,无心以美色取胜,也无力以果实邀宠,却以完整的生命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人间重大的节日。若为人们所需,可以榨成汁液、化为齑粉,甚至化为青烟,在芳魂飘逝时,仍不忘给周边氤氲一片清雅馨香的洁净…… 艾蒿、萧茅、蕲艾、冰台——端庄而又高贵的青青艾草。 石 菖 蒲 石菖蒲,与艾草一样,虽朴实的有些简单,但出落得颀长秀丽,青青翠翠的,花朵娇艳,有粉蓝、玫紫、鹅黄等颜色,可谓秀美多姿,眼拙的我,很长一段时间,误将其认定为端庄的兰草,喜欢不已,供养在自家花盆…… 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这棵草,是石菖蒲。有野韭菜、香菖蒲、水蜈蚣等别名。 这棵草,犹如红楼贾宝玉“骨骼清奇非俗流”,在中国家喻户晓。 每逢端午时节,仿佛有股强劲的东风吹过,大江南北家家户户绿了门扉——人们将细扁秀颀、亭亭飘逸的蒲草与新鲜的艾叶绑扎成束,合挂于门窗,芳雅宜人,养人眼目,淡淡的草香弥漫开来,人们的内心有健康平安、优美生活的祈盼冉冉升起…… 这棵草,非但今人喜之,古人亦爱之深深,将其与娇艳的水仙、傲霜的菊花、清高的兰花合称为“花草四雅”。 可见,真正的美,纵使穿越时代,对人们,依旧具有惊人的征服力量。而人们对美的感知和尊崇,也依然有着相当的同步与默契。 然而,这棵草,绝不是靠美色赢得人们的青睐。 五月,是一个复苏的时节,也是个易感病疫的“多事”季节。有民谣唱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智慧的人们找到了沟渠水边的菖蒲艾草,用它对付猖獗的“五毒”,驱邪辟秽,解毒化浊,预防疾病。 于是,端阳时节插艾蒲,用艾蒲烧水沐浴等等习惯,便成了流传中华大地、人尽皆知、沿袭千年的共有民俗。 由于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有民间传说:其为“水剑”,专斩一切湿邪鬼魅。若将其悬挂于门,阴邪毒恶者便不敢靠近,既可祛病健身,又可保家宅平安。说起来似真似幻,玄虚而具有极强的威慑力,仿佛真有那么回事,因此人们又将其称之为“水剑草”,给柔弱的小草平添几分威武之气,并由此衍生出几分文化气息,折服世人,千百年来,传承不绝。 它,的确是一种文化。 一日听药师朋友说:石菖蒲,不是一般的草,是极好的中药,其味苦、微辛温。归心、胃经。对心胸烦闷,胃腹痛有很好的疗效,是中药方中常见的配药。可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还可理气活血,祛除风寒湿痹,治疗跌打损伤,对杀灭蚊虫也很有奇效…… 朋友专业的解释,听来有趣,很具知识性,可与自己没什么关联。至于杀灭害虫等等的作用,也早已有杀虫剂、驱蚊灵之类的现代化学喷剂可替代,便捷而高效。于是,听听也就忘在了脑后。 或许自幼骨子里烙有对传统习俗的敬畏,每当端午到来,总记得买来艾蒲,张罗着过节,喜庆一番。有时兴起,顺便多买几株,再挑上几朵红艳的康乃馨、非洲菊插花,大方美丽之态绝不亚于正经花店的货品,只是价格却是真正的“草”价,比起店家的花叶,不知要少花多少银子,每每有孩子般美滋滋的窃喜…… 有人说:世间一切皆由缘定。 一段时间,或许忙累有加,常常心区不适,急忙寻医问药,却不见有效。一日无意间,翻出早年在北京颐和园买回的古老验方药书,信手翻阅,竟见到正对自己症状的方子,如获至宝,急忙上街抓药,渴望药到病除,能迅速再迅速解除痛苦。 然而,渴望归渴望,内心却消沉空茫得很…… 岂料,几剂药服完,感觉心神安定,胸中的种种不适,仿佛已如青烟飘散,魂魄不安的身心分明轻盈了许多许多。 喜悦之余,疑疑惑惑地拿出方子,翻来覆去地琢磨,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绝妙高超的地方,方子仅有两味药,其中一味便是人们熟视无睹、朴实无华的——石菖蒲。 石菖蒲,沟旁溪边自生自灭、无人理会、野生的小草,多少人在经过时,会毫不留情地踩踏而过,平淡无奇。 任人践踏的乡间小草,竟在我痛苦辗转时,以自己风干的生命,解我困厄。对小草的感激,盈满我心。 一棵小草,不慕华堂,于山涧泉流溪旁安身立命,栉风沐雨,与日月同生,与天地为伴,为大地的春色添一抹绿、增一点秀,甚至,若为人们所需,可以粉身碎骨,奉献全部。千百年来,谁能说得清,它安抚解救过多少鲜活的生命? 有人说:它是上天对人类慈悲的关怀,是上天眷顾苍生种下的仙草。它是美的化身、是健康的使者。 石菖蒲,平凡而伟大的小草。 石菖蒲,该如何美赞于你?今生怎能将你忘怀? 菖蒲不语,一如既往沉默着,以它走过千百年岁月的那份淡定从容——静静成长、静静开花、静静奉献。仿佛,一切如清风拂过一样安详自然、了无痕迹。 茱 萸 记得童年时,虽尚未见过茱萸树,但已熟知有它的存在。 每当九月重阳时,按乡俗必得佩戴茱萸香囊。听大人们说,佩戴香囊,不是因其漂亮、芳香,而是因其具有驱邪避灾的功能,可保小孩儿不受风邪蚊虫病灾的侵袭,健康成长。 每当重阳时节,外婆和街坊的奶奶、阿姨们总会用碎布头缝制许多漂亮的小香袋,里面装上好闻的香料。或别于衣襟,或挂于脖颈,或扎于辫梢,除自家佩戴以外,也赠送亲朋好友,一戴一送间,传递和分享节日的欢乐。小小的香囊,是否具有驱邪避灾的威力,小孩子自然不懂,只是觉得漂亮的小饰物十分可爱,满心愉悦。 及至上学后从课本中读到唐人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茱萸”浅表性的喜爱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折服于它的独特和不凡……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对寒来暑往、春华秋实有精确独到的感念,三月三日、六月六、九月九都是民间十分有趣的节日。尤以三月折柳“踏春”、九月重阳登高“踏秋”最富诗情画意。 九月,秋高气爽。 《易经》以“九”为阳,九月九,两九相重,俗称重九、重阳。 重阳,是古老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此时,未曾走远的暑湿、先期到达的冬之寒邪,尚在交替转换中,极易产生、流行疾病。在劳动中不断获取智慧的先民们,渐渐了解茱萸胸怀对付这一苦恼的独门绝技,将其誉为“辟邪翁”。每每九九重阳时,便借助茱萸的本领,加强卫生防疫,与五月端午悬挂蒲艾前后呼应,实在是科学文明、而又风雅浪漫之举,作为民俗,流传千年。据说,如今许多地方仍保有重阳时节佩香囊、插茱萸,吟诗颂扬的风俗。 华夏自古是诗的国度,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咏物言志、思亲怀古、感怀人生的美丽篇章,可谓诗文昌盛。 以茱萸入诗,盎然流动的是特殊的文化意象。 河南焦作云台山,主峰茱萸峰,高峻雄伟。顾名思义,茱萸之繁盛,不言而喻。相传大唐才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是在登临此峰时一挥而就的。或许因了这厚重的历史传说,巍峨壮观的茱萸峰平添一抹儒雅高贵的浓浓诗意—— 王维十七岁时,为求取功名离乡漂泊,一日,眼瞅别人家三五成群相携踏秋,广插茱萸祈求平安。而自己形只影单,前程茫茫,思亲怀乡的离愁别绪,在心底回环缠绕,不由得感慨满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喷涌而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思亲怀乡诗之绝唱。王维之后,尽管不乏思亲怀乡诗文佳作,但“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绝妙,已将人们心同此心,情同此理的心海波澜和思亲情态,表达得淋漓尽致,任凭怎样的精美绝句也难以超越或取代…… 去年盛夏,游览故乡云台山,与满山的茱萸相遇,内心的喜悦和感动无以言表。从童年虽佩香囊却不曾谋面到如今贴近它的身旁,端详它富有传奇色彩的美丽姿容,采撷鲜艳红嫩的佳果,光阴走过了整整四十年路程…… 茱萸,是极朴实无华的常绿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0余米。花开黄色,娇艳醉人。又名“越椒”“艾子”等,婉丽动听。果实形如时令鲜果圣女果,色泽鲜艳红润。 茱萸,是超凡脱俗、内涵丰富深邃的植物。秋收时节,累累硕果挂满枝丫,漫山红遍,美不胜收。这时,是果农们最喜悦幸福的时刻,他们忙着采摘,晾晒,包装,送往药厂、食品加工场,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做最完美的奉献…… 茱萸,是多情而又慈悲的生命。其花、茎、叶、果均可入药,还可制酒。果实味虽酸涩,但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具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被医家用来治病救人,还是千年名药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 …… 先民感念其济世助人、守护苍生的款款深情,将对离散亲人的苦苦思念,寄予这多情的乔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海之歌,在万千游子心中长长久久演绎吟哦…… 茱萸,一颗朴实平凡的山野树木,在倾己所有奉献人们的同时,竟承载一个民族厚重浩瀚的情怀,成为一个民族心灵情感的抚慰、培育和深情代言…… 茱萸,高尚而不平凡。 永远膜拜——美丽的茱萸。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