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作家||【行走桂林】◆万里号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万里号,原名李浩。男,1975年生。河南省信阳市淮滨一中人,游走于文学边缘的英语老师。系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精短小说》签约作家。自2000年在《河南教育》上发表处女作《想起雪莉》起,已发表散文百余篇,在《英语周报》《中学生学习报》等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有散文小集收入《与大地一起飞翔》《当代中国行走散文作家十强联展》等。

行走桂林(原创)

1.夙愿

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中,我知道最早的是桂林山水。

那年,我八岁。在小学的课本里,知道了祖国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便幻想有朝一日能亲自去看看!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现在经济发展太快,国民的灵魂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而我恰恰相反:灵魂走得太快,经济却一直跟不上!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终于攒够了盘缠,选个七月明媚的假期,决定去实现这个夙愿。

2.榕荫古渡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因为这句话,我到桂林的第一站就直奔阳朔。到达时,已经是下午,远的景点看来是去不成了。向当地人一打听,阳朔城边就有一个著名的去处──“榕荫古渡”,当地人称作“大榕树”。忽然想起,小时候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鸟的天堂》,写的好像就是这棵大榕树。于是,便欣然前往。

走进古榕公园,远远地就看见一顶巨大的树冠,浓荫覆地。一棵大榕树,占地大约一亩多,七八层楼高的样子。主树干长得很粗壮,需要四五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榕树不是那种笔直高大的树木,从几米高的主树干上,又旁逸斜出地长着许多千奇百怪的分树干。有一截树干竟像一个巨大的手臂,平行着伸出十多米,然后才拐头向上。各个分树干上,往下又生出若干个直插泥土的辅根。远远看去好像不是一棵树,而是一片树林!

据记载,这棵大榕树是隋朝人栽下的,距今约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树龄最长的树。赞叹之余,我又关心起这棵树是否还是鸟的天堂?举目四望,树冠上空无一鸟。倒是树下,人来人往,游人如织。我不禁苦笑了一下,感觉自己太天真:三十年前的时候,鸟比人多,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下,鸟们自然乐意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而如今,人比鸟多,在这嘈杂的环境中,估计鸟们早已不堪其扰,搬到其它静谧的地方去了。

古榕树下,金宝河缓缓流淌,因刚下过雨的缘故,河水上涨,有些浑浊。放眼河对岸,是一个叫穿岩的地方,顾名思议,有一个很大的岩洞穿山而过。在大榕树和穿岩之间,是一个渡口,河面上有各种竹排来来往往。真正过河赶路的人不多,大多是来观光的。我花了二十元钱,登上竹排。在河里照个相,划拉个圈儿,就又回到了原处。

岸边有一所改造过的民居,门上一匾,上书“刘三姐故居”,门口垂下一方帘子,里面传来刘三姐清脆的对歌声,想必里面有民俗表演。据说这是当年刘三姐与阿牛哥定情的地方,也是著名电影《刘三姐》的拍摄地。为了不虚此行,我欣然又花了二十元钱买了一张门票。进去之后才发现,里面只是摆着一台录音机在播放音乐,压根儿就没有民俗表演。

想想也是,刘三姐那歌喉清脆圆润,无人能比,谁又能模仿得来?即便刘三姐活到现在,估计也老态龙钟了,哪还有什么清脆的歌喉?一切只是自己的臆想罢了。

山,还是那座山;树,还是那棵树!河水不息,飞鸟远去,伊人不知魂归何方?睹物思人,不觉怅惘!

3.西街

吃过晚饭,在宾馆大堂,随口问了一句前台服务员:“夜晚的阳朔,哪里最好玩?”

“西街!”前台服务员不假思索地回答。

出门走上大街的时候,发现夜晚的阳朔与白天迥然不同。大街两旁的停车线内,停满了旅游大巴,各个临街的饭店里面,挤满了吃饭的人们,人声鼎沸。畅游归来的人们,累了一天,在这里一边尽情地品尝美食,一边兴高彩烈地谈论着白天的见闻。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数比白天多了好多倍!

原来,阳朔是个靠旅游兴起的县城,当地居民大部分都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白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奔赴各个景区,县城基本上是座空城。到了夜晚,万千游客和当地从事旅游服务的人们,从各个景点返回,城区瞬间热闹起来,如同百鸟归巢。

随着人流,走了大约一里多路,便来到了西街。西街的全称应该叫“益田西街”,是由纵横几条街构成的一片商业区,间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又是一方消遣娱乐的好去处。

西街果然是阳朔最繁华的地方。大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我们同来的几个人,逛街时都手拉着手,以免被游人冲散。

西街两旁店铺林立,是一个古典与现代集聚的地方。在装饰古朴的店铺里,有穿着壮族服装的汉子,两人一组,抬着木槌在打糖糕;有的店里坐着一帮壮族少女,在做手工,她们编出的帽子、小包等精致可爱,让人仿佛置身于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中。还有一些老艺人现场手工雕刻制作工艺品、玻璃小宠物等。

在这些古朴的店铺旁边,并立着现代的酒吧、网珈。劲爆的爵士乐、绚丽的霓虹灯,穿透斑驳的门楼,竟相安无事。让人感觉在远古与现代之间往返穿梭,忘了时空的转移。

西街也是一个中西交汇之地。大街上,有许多黄皮肤的中国游客,但外国的游客也比比皆是。不管白皮肤,还是黑皮肤,无论操着哪个国家的语言,他们从世界各地而来,在此旁若无人地快乐私语,淡然相处,悠闲地行走在西街的大街上。吃吃特色小吃,摸摸少数民族的手工编织,兴奋时买上一大包,或许是打算作为礼品,带回自己的国家,馈赠亲朋好友!

在西街的街边,也有游走的小贩。其中有兜售壮族女裙的,非常有特色。十几个小姑娘站成一排,每人穿一个款式,胳膊上搭着几条不同尺码的同款裙子。如果你看上了哪个款式,只需找到穿该款的小姑娘,报上尺码,不用试穿,立马就能成交。

西街,一个山区小城的一隅,竟如此的繁华,让人吃惊,也让人欣慰!这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盛世国家的缩影!

4.秀丽漓江

到桂林不游漓江,等于到北京不看天安门!

漓江沿途的山,是中国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风景秀丽,以其“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而闻名世界。早在南宋时,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已经使桂林山水扬名大江南北。后来,桂林山水又被第一批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无论阳朔还是桂林,酒店和旅游都是一体化的。前台的服务员既负责住宿,又负责联系旅游业务。第二天早晨,我们在前台很方便地订好了游轮船票。没过多久,就有一个导游赶到酒店来接人。我们登船的地方,就在昨晚逛过的西街尽头──阳朔码头。等我们到达时,早有两艘四星级豪华游轮在等候了。

船行漓江,让人豪情万丈,诗情画意顿生。漓江的山奇。都如刀削斧砍,壁立千仞!桂林的山不适合攀爬,但远观有一种挺拔的美。我们到时正赶上汛期,漓江的水位上涨,很适合行船。船舷边,山偎着水,水傍着山,山水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让人感觉到一种和谐诗意的美!难怪唐朝大文豪韩愈游览漓江时,一时诗兴大发,脱口吟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妙句!

一路漓江,一路画;百里画廊,百里景!漓江沿岸有看不完、说不尽的美景。

船行不久,就听到导游说,前方即将到达二十元人民币图案的取景地。我赶忙备好一张二十元人民币,爬上游轮的顶层观光台。果然,转过一个江弯之后,游客们一阵惊呼,纷纷拿起手中的人民币对比起来。那山,那水,那景,包括江岸上的凤尾竹,都与人民币上的一模一样!更多的游人则纷纷端起相机,留住这难得的美丽时刻。

游轮继续行驶。江边的景色千姿百态,景色各异。有的山像直立的田螺,螺纹清晰可见,取名“螺蛳山”。有的山像一排青蛙,做好跳入江中的姿势,导游说那是“青蛙跳江”。还有山如笔搁的“笔架山”,如手指并拢的“五指山”等。

船过兴坪古镇不久,江面陡然变得宽阔起来,水流平稳舒缓。透过江水可以看到河底的黄沙,衬托得整个江面如同一匹流动的黄绸缎子。岸上群峰比肩,倒映水中,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如同画在黄缎之上的一幅山水画!导游说这就是著名的“黄布倒影”。即景生情,脑海里突然飘过袁枚的那句诗:“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最让人难忘的景点是“九马画山”。

在漓江的侧岸江中,伫立着一座大山,临江的一面,崖面陡峭平整,如数百层高楼的外墙。因为崖面太过笔直,没有任何大树可以扎根立足,只在偶有的石缝间隙挤出几丛小草,配以风吹雨淋的痕迹,看上去像一幅九骏图。当地有民谣:“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传说古时,当地读书人赴考前,都爱到此一游,求个彩头。

导游介绍说,当年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游漓江时,周总理详数出了其中的八匹马,而陈毅元帅只看出了七匹。令人不解的是,以周总理的智慧,看出九匹马是不成问题的,只是那最后一匹留给谁看呢?看透而不说透,这恐怕是伟人处世的高明!游人们兴致盎然,也纷纷在图案中辨认,指点这像一匹马,那像一只马驹,其实大部分人只能臆测出四到五匹马而已。无论看出几匹马,大家都情绪高昂,直到游轮拐过江湾,仍然兴奋地指点着。

漓江的每一座山,每一块石头,每一湾水,都是一处独立的风景,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有历代文人留下的诗句。“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古往今来,数不尽的文人墨客,在此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游漓江,就是游中国文化,与迁客骚人对话!

此时我只感觉自己文采的贫乏,一如李白当年站在黄鹤楼前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前头!”

5.象山

到桂林的时候,己是下午四点多钟。

桂林是座山水之城,国际旅游城市。整体布局是“两江四湖”,漓江、桃花江穿城而过,杉湖,榕湖,桂湖,木龙湖四湖沿江围城而布。真正是“江在城中,城在景中”,依山傍水,城水相依!正如南宋刘克庄诗云:“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小学课文里的那座象山,就在桂林市内。它是桂林的标志,也是到桂林必去的景点。

然而,去时天不作美,竟下起了倾盆大雨。

久候雨不歇,心中便急切起来,千里而来,怎能不一睹象山的芳容?于是,便决定冒雨前行。

从象山公园的一号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园内遍布的各种大象石雕,还有一些藤蔓植物编织修剪而成的大象造型。

象山位于漓江岸边,临江而立,山体一半在陆地上,一半在江水中。临江水的一端山体上,有一个因千年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巨形圆洞,当地人称之为“水月洞”。于是,从全貌上看,整座山仿佛一头大象,象鼻直插江中,正涉江饮水,外观形象毕真,栩栩如生,憨态可掬!

在象山的“后腿”旁边,有一条陡峭的小径可以通至山顶。小径约二尺宽,十分陡峭。我一手抓护栏,一手打着伞,随着游人队伍,小心翼翼地攀上去。石阶非常光滑,可能是平时游人比较多的缘故。沿途的树木十分茂盛,基本上遮住了头顶,即使是晴天,也可能是遮天蔽日。

攀至山顶,有一个小亭子。站在亭子中央,极目四望,整个桂林烟雨迷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都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前方,远山含黛,漓江如银练当空,从远处漂乎而来,及至近处抚摸了一下象鼻,又向远方迤逦而去,消失在视野的尽头。身后,栉次麟比的高楼大厦隐藏在繁花绿叶当中,或依山而建,或循湖而立,山水人文和谐统一,相依相生。偶尔,有宝塔的尖顶或飞檐凌空露出,那一定又是一处名胜所在,引人遐想。

在亭子的前方,象背中间,有一座两层的古塔,人称“普贤塔”。此塔建于清朝年间,据说当时江中经常有人溺水身亡,当地民众认为有河妖作怪,于是筹资建造了这座镇河塔,以保苍生太平。我不知道这座镇河塔是否镇过河妖,但它立于象背之上,确实为象山平添了一道风景!

从象山上下来,发现在象山的腹部,有一个很大的山洞,里面整齐地码放着许多一人多高的大酒缸,酒香四溢!原来这是桂林著名的三宝之一──“三花酒”的酿造和存储车间。山洞内凉爽恒定的温度,为酿造出蜜香清雅、入口绵柔、落口爽利、回味怡畅的“三花酒”提供了特有的良好条件。每年“三花酒”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为桂林人民争得了荣誉,也赚回了外汇。

看来,象山能成为桂林的标志,不单单是靠“颜值”,还是经济实力派啊!

6.桂林与王正功

从象山公园出来,沿漓江岸边的林荫大道漫步。在知音台的旁边,我遇到了一位到桂林不可不知的古人──王正功的铜像。铜像临江而立,衣襟飘飘,正奋笔疾书,如文思泉涌!

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时年68岁的王正功主持桂林政务。在新榜举人的鹿鸣宴上,微酣的王正功诗情勃发,挥笔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的著名诗句。或许王正功自己也没有预料到,这句诗竟成了桂林山水穿越历史的的代言,从此与桂林就有了不解之缘。如今八百多年过去了,宦海沉浮、战争硝烟、世事变幻,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王正功的诗句,植根于桂林的青山绿水中,永葆清新。

或许,这正是桂林山水的人文魅力吧!

时光匆匆,几天的桂林见闻令人陶醉。我在桂林的山水间行走,在青山秀水的画卷中行走,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水则情溢于水!

在桂林,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芦笛岩、银子岩、龙脊梯田等,遗憾的是,仅凭个人单薄的脚步,不足以踏遍桂林的山山水水!但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己化作一幅精美隽永的画卷,刻印在脑海里,丰满人生的记忆!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