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作家||【同父亲最后一次赶集】◆刘林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刘林,来自中国贵州大山深处的一位农夫,喜欢文学,乐于交友;擅以朴实的语言,阐述平凡的生活;贵阳诗词学会会员,湖畔诗社社员。

原创

同父亲最后一次赶集
(原创

同父亲最后一次赶集,是在零九年农历十月初左右。当时为了筹备新居酒的一些果品,我俩特意去赶了一趟花溪。

那时的集市还在霞辉路。我记得我们父子俩把百来斤大米从家挑到磊庄,再从磊庄乘车到花溪,这过程最快还得花去两个多小时,而在这两个多小时之间,除了半小时乘车以外,其于时间都用在了走山路和转街的道上。

到达霞辉路时。把两袋大米往身前一摆,擦擦额上的汗水朝天一瞧,月亮依稀还在,太阳仍旧没有出来!

父亲看起来比我还很累的样子。毕竟终年多病的他加上六十岁的身板,大气当然直往外喘;尽管如此,他那双窘神的眼睛还是顾不得休停,时刻寻视街道两头的动静。我知道他这是在求买主。

我们等了好长时间,终于等来了个拿着手电的商贩,听他的谈吐,我本以为会很顺利地成交当中,但没想到经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因父亲想多扳几个钱,最终还是没把米卖给他。

这一次的意料,让我明白:人生就像一场买卖,你能盼得到开头,却猜不出结果!

果然那天灵验了这话。由于卖米的人一下来了很多,加上比我们米好的人家不计其数。我们从太阳未升待到太阳初升,从太阳初升等到太阳高升;而价格方面,我们从一块二降至一块一角伍,从一块一角伍低至一块一。最后还是得到一个熟人的“照顾”,以一块零五分免为其难地卖给了他。

由于我们买米的钱比原计划少了十几元,导致我在街上只听到父亲跟卖商品的商贩,为砍价争得面红赤耳的声音 。当然,那次他等了很久,一直想买的那件换季清仓衬衣,仍旧没有买成,终究没机会穿在新居落成的席面上。本来还揣着颗好心情逛街的我,转几道街下来,一肚闷闷不乐由然而生,心仪的什么繁华世界在我看来已毫不起眼。

仿佛这世界就不是贫人的天地!

我们在花溪转了好久,能拎在手里的东西却寥寥无几!我们无可奈何,只能苦笑难言。人生最痛的是:人还活着,钱不够花!

路过一家饺子铺的时候,父亲停了几秒,望着店门垂涎的告诉我说:“看演电视的人吃饺子的那香劲,这东西一定好吃,下次一定要来尝尝。”

我当时追问他,为何这次不进去。他只笑笑而答:刚吃完粉,等下次吧。

而父亲这一等,却是无期。

时至今日,父亲如一叶轻舟悄悄地离开了我这涓涓河流,无法备份。从而在某个思绪中再记起他,只会一声一叹:他活得太累!被生计压迫得忙忙碌碌;被打算麻木得少了欢愉;纵奔波数十载,经风雨无数,到头来,只赢得满发皆白。而一笼饺子的烹香可望,一件心仪衬衫享有,终是一场梦,一场遗憾!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不断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