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作家||【年年依旧】◆李燕汐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李燕汐,女,居于四川成都。一直热爱文学并且在不断追求文学。

年年依旧【原创】

一、

在乡村,过年的味道是鞭炮的味道,四处都弥漫着浓浓的硫磺味儿。

我小时候,乡村的孩子并没有那么多玩具,更别说手机电脑了,我们就是成群结队的满田野跑。那时候我们很期待过年,因为从过年前的一个月我们就可以从大人那儿要鞭炮钱,而大人也是乐意给的。那时候我们玩儿的都是最便宜的那种小鞭炮,一盒二十响,用艳俗的红纸包着,质地粗糙,其中还必有哑炮。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兴致。

鞭炮总是男孩子玩的多,过年前一月直到大年十五,他们包里都是有鞭炮的。小小的鞭炮被他们研究出各种各样的玩儿法。比如:早上在去上学的路上故意扔在女生旁边,然后笑着看女生惊慌失措的尖叫,最后又被女孩子们一路追杀到学校;下午在回家的路上把鞭炮插在路边农民种的菜里,看着菜被炸的稀烂,然后又被农民伯伯一路追杀到家;那时候总有用不完的精力,怎么跑都跑不累。

到了过年的时候更是鞭炮齐鸣,尘土飞扬,而大人们忙着打麻将,玩儿纸牌,晒着太阳扯闲篇儿,没工夫管这帮熊孩子。于是,整个乡村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和战场。

而现在过年的味道依旧有硫磺味儿,只不过它只是在年三十晚十二点钟声敲响时浓郁罢了。但,依旧是万家灯火亮,百串鞭炮响,火树银花起。年还是那个年呐,空气中还是飘散着硫磺味儿。

二、

过年的味道是新棉衣晒过阳光的味道,温暖甜腻。

小时候的我们无比的盼望着过年,因为就算是家里条件差的人家也会给自家孩子准备新衣。人们总是说90后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可我小时候村里大多数人家经济还是困难的,我们穿着哥哥姐姐的旧衣服上学玩耍,一年四季很少买新衣,所以,我们无比的盼望着过年。

新衣是在过年前就买好的,买回来总要小心洗了,然后晒上一个足足的太阳,再小心的收起来等着大年初一早上穿上它出去炫耀。在年三十那天每个泥孩子都会洗的干干净净的,大年初一也会起的早早的穿上盼望已久的新衣,然后蹦蹦跳跳的出门玩耍。

那时候大年初一走在外面看到每个孩子都是昂首挺胸的,穿着新衣的他们一个个的都挂着灿若桃花的笑容,像一丛丛迎着阳光盛开的春花,温暖明亮,满是希望。他们满村的跑着好像是要告诉大家新年真的来到了,未来是崭新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现在过年也是要穿新衣的,只是少了一份期待和惊喜,也不再会手足舞蹈,眼里满是神采。可是年还年啊,晒过太阳的新棉衣还是温暖甜腻。

三、

过年的味道是每家每户厨房飘出的肉香,馥郁诱人。

不知道是村子里妇女做饭手艺太好,还是我们这些小馋猫鼻子太灵,平时哪家吃肉我们都能顺着肉香找到那缕炊烟的出处。可是过年那天我们不会再凑在一堆闻肉香了,都是各自在自家灶台旁转来转去,看着妈妈炖鸡炸鱼煮猪头,然后流着口水去偷炸酥肉吃。

要耐心的等着敬过神后,年饭才开席。一桌菜肴必定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有饮料酒水寓意长流水。俗话说: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我们可以一年之中四处飘荡,但这天必须回家。所以每年的这顿饭一定是全家人聚的最齐的,菜肴最丰富的,吃的时间最久的一顿饭。席间推杯换盏,笑说旧年风雨,新年祈愿。一顿饭吃的其乐融融,心满意足。饭后孩子们高高兴兴的领了压岁钱,大人们也笑盈盈的出门娱乐。

现在依然要吃年夜饭,依然是一年不赶,三十赶晚。春运越来越挤,年夜饭的菜式越来越多,只是话说的越来越少,吃的时间越来越短。但,年还是那个年啊,年饭的肉香还是馥郁诱人。

四、

现在每到过年都会听到很多类似于年味儿越来越淡的感慨,可是年还是那个年呐,从几千年前有这个节日起它就是它,并且经过岁月的积累它的味道应该是只增不减的。事实不也是这样的吗?现在春节我们还是要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去拜年……还是会穿有阳光味道的新衣,还是要三十回家吃年饭,还是要放带着硫磺味儿的鞭炮烟花。年依旧是年,春节这个几千年来的传统节日还是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带着温情在这片喧嚣中好好过年。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