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作家||【怀念我的父亲】◆雷有龙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雷有龙,教师,讲坛耕耘几十年,未执教鞭的日子,喜欢走进文学的世界,努力续写一个真实的自己。有作品见于《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科教新报》《常德日报》《常德晚报》纸媒和网络平台。  


 怀念我的父亲【原创】

自从父亲突然地离开我们后,每年清明,我都要带着妻儿去乡下,来到父亲的墓前,行三鞠躬之礼。想像着父亲就在我们的面前,还象以前站在柜台前那样笑迎着我们。父亲生前是名乡村医生,因为他的医术和为人,他的离世曾让邻里唏嘘叹息。

小时候,见父母虔诚的祭奠逝去的先辈们,仿佛觉得那些未曾识得的先人们,正围坐桌前,静静地享用着供上的美味佳肴。这个时候,是不能大声说话的,要默默立于一旁,心里还应默默祈祷。我虽懵懵懂懂,但心中也肃然起敬,此时不敢有半点玩皮和随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也许,陆游当年并不相信什么神灵佑护,但同样有着通过告慰亡灵、祭奠美好的心愿。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情,是华夏子民的一种美德,现在虽无“三年之丧”的礼节,但从此我懂得了祭奠仪式上那浅浅的一杯酒和浅浅的一碗饭中所包含的“孝”字含义了。我想任何仪式,如果少了心、情和爱,那只不过是一种空洞和虚伪的形式罢了,特别是用在对先人的告慰上,那将是大大的不敬。

父亲生前是个不大爱讲多话的人,有什么事总是独自一个人承受着。记得我小的时候,那时是集体所有制,人们凭下地务农记工分,再凭工分获得一家人一月的口粮。我们家五口人,每月总是不够吃,何况我们正值长身体的时候,所以父母非常着急,但又无能为力。记得一次,我、哥哥和母亲一同去山上砍柴,因为路远,年纪又小,加上早上没吃东西,回来我险些晕倒,幸好我自己坚强地站稳了,母亲连忙到菜园里摘了条还没成熟的黄瓜让我吃下。晚上父亲不知从何弄来一小包副食品,那时食物紧缺,副食品算是稀罕之物,能够弄到一点已是不容易了。虽然父亲没有说什么,但我知道他深爱着他的孩子,担心着他的孩子的身体。只是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又有多少家庭不缺衣少食呢?

父亲是个坚强的人,在我们面前从不哀声叹气。他凭着自己的勤劳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庭。记得一次,父亲先天挑着他与母亲编制的竹制手工艺品,为了贴补家用,勤劳的村民在集体收工回来后,晚上加班做点竹制手工艺品(因为家乡盛产南竹,村民们都学得一手绝活,现在基本失传了),到外乡去卖,或者换些粮食。特不知六、七十年代那个年月,谁家又有多少积蓄和余粮呢?第二天天黑时,才远远地盼到父亲拖着疲倦的身体,挑着担子回到家里,我们满心欢喜地迎着父亲,以为有大米之类的粮食,一看全是些干硬的豌豆。我们虽小,但知道父亲在外肯定吃了不少苦,心中虽有些失望,但也并无半点怨言。生活告诉我们,一家人再怎么苦,只要在一起,就是幸福的。

父亲虽不大爱说话,但我分明能感觉得出他对儿子的爱是细腻的。记得,那是1985年秋季开学,我考上了本地一所师范学校,那时也算是凭着个人努力,一考改身份,吃上了“国家粮”,这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一家人都非常开心,也给他们长了脸,虽然父亲没有象母亲那样表现得兴奋,但从他常常挂着微笑的脸上就知道,他很欣慰,很骄傲。开学那天他送我到学校,一向不大做细活的父亲,那一次认认真真地为我整理好床铺,清理好箱子,完了交代我说:“好好照顾自己,加劲学习,不要你送!”然后,一手拿着扁担,一手提着袋子,消失在街上的人群中……

望着父亲矮矮的身躯,渐渐稀落的头发,我的眼眶早已盈满了泪水。他的身影越来越模糊,我的心中顿时升腾起对父亲的不舍和依恋,那一刻我的心中弥漫着全是弥足珍贵的父子亲情。

16年前父亲因为脑溢血突然离世,走得匆匆,甚至来不急等我从县城赶来,见上他最后一面。父亲何曾知道自己会那么快地离开他一直深爱着的儿女们呢?他又怎能舍得丢下一直爱着他的儿女们呢?

当我守护在已神智不清的父亲身边时,我只能紧紧地握住他那双粗糙的手,生怕他就会从我身边离去似的。不知道有多少年没有握过父亲的这双手了,也许是大了,并没有与父亲有过更多的交流,更少有这样亲情的接触。只是每周周末回家,父亲简单地招呼道“回来了啊”,我则简单地回答“嗯”,然后各自忙自己的去了。想想小时候常常是父亲牵着我的手一路走来。现在我长大了,此刻握着父亲的手,而且是在他可能离去的时候,心中是那样的不舍。在救护车上,父亲不停地呕吐,我紧紧抓住父亲的手,多么渴望能把父亲从死神身边快点拉回啊!我小心地擦试干净父亲嘴边的呕吐物,隐隐觉得,也许为他擦脸的机会再也不会有了。想着想着,一阵酸痛袭上心来,看着他因痛苦而抽动的身子,想想他辛苦的一生,眼泪止不住的滚落下来……

那时交通不便,我在县城工作,学习和工作都还算勤奋,即便放假也少有回家。父亲的话我是记得非常清楚的。他常常教导我,一定要努力工作,好好表现,要有出息,做一个有用的人。后来我回家不多,有时一个电话,告诉一下母亲。现在回想起来,却忽略了对父亲的感情。当时但凡我有了点成绩,就会告诉父亲,父亲就会非常的高兴。父亲总希望他的儿女们能有出息一些。

父亲离世后的一段时间,每每回到乡下,一家人坐到那间小木屋里,端着碗,吃着母亲做的饭菜,脑海里便会浮现出父亲在世时一家人高高兴兴的情形。现在唯独少了慈祥的父亲,不禁潸然泪下。现在我还在为自己那时不常回家看望父亲而深深自责,悔恨,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啊!当亲人常在身边时,并不觉着有什么特殊的亲切。然而,一旦亲人离去,内心的孤独和思念,又怎能用语言来表达呢?

以前,照个相不象现在这么方便,所以现在我从抽屉里竟找不到一张单独与父亲的合影。“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而今,我的身边却独独少了父亲的身影,再也无法见到他那和善的面容。常常打开影册,翻看父亲的照片,从他定格的微笑中,细算过去的美好回忆,不禁感叹岁月的流逝。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发现原来我已错过很多美好的亲情相守。

人们对于母亲的感情往往要超过父亲,也许是因为父亲的坚强,让孩子们感觉到来自父亲的严肃,或许是父亲承担着家的重担,少了与孩子们的交流吧。“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对于父亲的怀念,我何只是愁绪呢?

我站在故乡那座青山之巅,仿佛看到了父亲的笑颜盛开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仿佛听到了父亲的声音,遍撒在他曾经熟悉的山野田间……

齐鲁文学2018年度奖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