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贾敏菊
文 / 贾敏菊 消失的老行当——补锅匠 锅是生活必需品,无论大锅小锅都用于做饭。爷爷们那一辈有大锅,也叫大翻锅,后来他的孩子们结婚分家后,也要给分一口锅。 最大的锅要数饲养室给牛烧水的锅了。锅,在当时是要传代的,在条件非常艰苦的年代,锅是生活基本品的象征。所以分家也叫“分锅灶”,可见锅的地位。 人们用锅烧饭,维持生存,呵护锅就如呵护人一般。要是两家因为矛盾,打破了人家的锅就会结下仇来。如无深仇大恨绝不会打破别人家的锅。 因此,农人家的锅如果漏了,都是因为年数久远,在每天的使用中损坏的。一旦锅被用坏了,破上一个小洞,或者裂一小条缝,农人会用自己的方式临时处理一下,比如:做饭前,和上面丝,用面丝糊住,临时可以做好饭,不会烟薰火燎,等补锅匠来村里时,进行修补。 没法子,那会人们经济拮据,这是一种朴素节俭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补锅匠做的是走动生意,不常来村子,大凡一户人家的锅破了,总先向左邻右舍打听补锅匠来了没有。即便没来,邻人也知道了某家有锅要补,等补锅匠来时,自会相告。 补锅时,补锅师傅会就地支起一个小风箱,烧溶铁水,滴在锅的破处。破锅被补后,补好的地方就象一粒粒扣子疙疙瘩瘩的连排在那里,但不影响使用。锅补好了,还会将家中其他破了的金属或搪瓷用品拿来,请补锅匠一并补上。 老人们说,过去补锅是件无奈的事,但凡锅破了都是在使用到一定年限后,锅已经磨的很薄了,往往补回家用不了几天可能另一地方又破了。破了还会再补,直到实在用不了了,就买一口新锅。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锅也越来越多起来,大小不一,有了煤气灶和电锅后,人们用大锅做饭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损坏的少了,即是损坏了,也有钱购买,补锅匠也逐渐消失了。 现在锅坏了,想补,想节约,也找不到修锅匠了。 作者简介 阿妮,本名贾敏菊,女,陕西渭南临渭人。临渭区作协会员,贾平凹乡土文学艺术研究院院士,《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爱好诗歌,曾有散文、诗歌见诸于各种平台。《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投稿加微信 xiaolong52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