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妮:老人有4个孩子,为何还选择独自生活?

 渭南文坛 2020-08-06


· 田老太的盛宴 ·

作者 安妮

你有诗和远方,却把苟且留给了她

——题记 

天蒙蒙亮,田老太就开始在家里摸索着,她知道今天是赶集的日子,这是一项大工程,对她,就像朝圣一样。

和往日赶集一样, 她绑扎好腿带,在棉袄外面穿上一个马甲,看上去暖暖和和的,给凌乱花白的头发上,抹了一点水,把它们梳得平平整整,再带上帽子,这就算打扮好了,拎上布袋子, 准备出发。

 “早点到集上,能赶上吃老王家一碗甑糕”她心里这么想,一丝快乐从心底划过。

集会上, 有两家卖甑糕的, 老王家是从他爷的爷手里就开始做甑糕了, 另一家是近几年刚开始做的。 田老太当然是奔着老号去的,尽管我们年轻人吃不出什么两样,很多老人都相信老号的更好吃,对田老太来说,更重要的是,吃老号的甑糕, 有遇到老食客们机会,这些老食客知道田老太辉煌的过去,有叨叨的搭讪,有羡慕的目光。

田老太珍惜这个机会,不过,她有个习惯:每早必要扫一下院子,就算赶集,也不例外。 她年轻时可是个干净麻利人。

她家的院子南北通畅,一个整桩,别人家的桩子只有他家的一半长,叫半截桩子。从这宅子的规模,足以看出,以前她家可是个“大户”。 这个“大户”不一定指有钱,指的是人丁兴旺。

回到40年前,田老太家,她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热热闹闹一大家。她和田老头俩, 一个精明, 一个能干, 把家操持得井井有条,即使在70年代时,物资贫乏时期,一家人,不饥不饿,其乐融融。

最得意的时期,是80年代初, 大儿子考上了大学,那是了不得的事,她走到哪里,人家都夸她能干,会养孩子。 后来,二儿子和三儿子也考了大学和中专,她好像红遍天,不管是下地, 还是赶集,吃甑糕,总有人搭讪喝彩,那,真的是走路带风,脸上有光,一幅趾高气扬。

不过, 到了90年末, 儿子们一个个结婚生子,忙于事业,聚少离多,女儿也出嫁了, 若大的院子空荡起来, 钱老头也在这档去世了,寂寞,对当时65岁的田老太来说,似乎来得早了一些 。

一个人守家的田老太,依然种庄稼, 种苹果,种蔬菜,依然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只是干完了一天所有的活, 坐下来喝水时,望着空荡荡的院子, 和黑漆漆的屋子,心头有点疼。

每当对门的孙老太说:儿子们赚大钱呢,你还忙活啥呢?田老太牵强地笑笑。有时,你看到的幸福并不一定是他人想要的。她心里是酸的,心里一酸,她就讨厌这位一直羡慕她的孙老太了。

孙老太也有两儿子,大儿子属田老太眼中没出息的那种, 在村里开三轮车,二儿子还行,农校毕业,在县城上班。自从村里人种苹果以来,孙老太的大儿子,成了村里的红火人, 一会给这家拉肥料,一会给那家运苹果, 忙得不亦乐乎。

孙老太和大儿子一家一起过,六十不到就抱孙子,而田老太的孙子都在城里,这是她的梗, 谁提她跟谁急。

曾经几次,田老太带上土特产, 去城里看大儿二儿家孩子,可是没几天就回来了,田老太说这一切都怪儿子娶了城里媳妇。不管她洗菜做饭,还是洗衣服,喂孩子,总是遭到儿媳妇嫌弃。一直被仰视的田老太, 哪能受得了,怕儿子为难,只能自己走人。

小儿子是做生意的,日子过得比老大和老二还要好,媳妇也算是乡下人,生活习惯上没什么冲突。先前几年还可以,可是过了70岁,小儿媳妇开始对小儿子嘟囔, “大哥二哥家都过得不错,他们不养老,怎么轮到我这来了”, 田老太说,咱乡下人, 城里生活不习惯,进一趟城,也累”总之也不去了。

还好,女儿嫁给邻村一个木匠,日子也不错。 农闲时, 田老太常去女儿家走走,时常住个十天半月的。

人常说“70不留宿,80不留饭,90不留坐”,随着年级越来越大,女儿女婿也怕田老太来访, 更怕她长期留宿,万一田老太有什么三长两短,“我这个作女婿怎么给她三个舅子交代”女婿这么说。

所以,最近几年, 田老太唯一可去的远方,就是赶集了。赶集,可以让她在那些还能认得出她的老伙伴中, 在一起吃甑糕的老食客中,能寻找到久违的满足。

打扫完院子, 天边刚刚透出鱼白,田老太终于上路了。

从她家到镇上,大概四五里路,一般人几十分钟就到了, 而田老太, 85岁了,一双小脚,一弯老腰,一走一停,像在寻找, 又像在思考, 需要一个多小时,何况冷天,路不好走。 

启程太早, 路上,只有两旁干枯的苹果树和寂寞的坟头, 偶尔一只麻雀,“啾”地一声穿过,然后一切都静悄悄的。

八点左右,路上才有了赶集的人,人家要么摩托,要么三轮, 要么汽车。这么大冷天, 像田老太这么慢慢“散步”的, 没有。 每有人过来,她让到路边, 驻脚, 回看,像在行礼。可是没有人为她停下,或者带她一程,即使她能叫出来人的小名来,人家要么装着没听见, 要么打个招呼:“你慢慢点走”,然瞬间就远了。

你问人家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她一把年级,车子颠来颠去, 稍有磕碰,不好给她家人交待。可是钱老太,自己却不明白这一点,还要盯来人,然看眼巴巴地看着一个个“兔娃”“狗娃”, 从身边驰过,卷起一阵风尘。 

也许田老太心里凉凉的, 也许早已习以为常,她老得已不能从她脸上看不出表情。 不过,赶集,这个热望, 让她双脚充满力量。

一顿甜糯的甑糕—田老太的向往 ,她要换个花样,厌倦了平日的开水泡馍。

说到“平日里开水泡馍”, 她喝的开水是村里人送的, 馍也是村里人送的,而且人家只能送到她门口,就算去她家, 也不敢多呆, 担心万一她的钱找不到了, 那怎么请得清, 她说儿子常给她寄钱的。

 吃开水泡馍 ,是因为她有时没精神做饭。她尝试过用大儿子送的电饭煲烧米饭,可是刚擦上去,就断闸了,急忙把邻居叫来,邻居说:以后别用这个电饭煲了,坏了, 漏电会电死人的。于是,田老太还用老土灶烧柴火做饭,万不得已, 就开水泡馍,反正她也没牙,正适合他的“牙”,也适合他的胃。

田老太吃得简单,并不是她没钱,只是缺少花钱的力气。孙老太才没钱, 吃啥,都是儿子孙子去买,而田老太,只能自己去买, 因为她的儿孙们都有自已的大事业。

冬天的朝阳,红红的,带着微弱的温暖,穿过苹果树光秃秃的枝丫,画在冷冷的砂石路上, 画出田老太的孤影。不过,集市, 就在前面,田老太靠近了她的盛宴,她心中的狂欢。

8点半左右,田老太总算赶到了老王家的甑糕摊前,老王的孙子的孙子说:不多不少,就剩下最后一碗了。田老太端着碗,挤在人堆中,坐在一个小板凳上,享受起她的美味。

吃过一半, 忽然,她停住了,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呢?那些搭讪?那些目光? 猛地环顾四围,她没认出什么人来, 也没什么人认出她来 ……

作者简介

安秋萍,笔名:安妮,外企白领一玫, 热情阳光,爱好读书和武术,业余码字,一直很努力,记录生活角落里的感动,传递正能量。《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难忘固市中学的艰苦生活

刘平安:住院感想

南歌子 · 渭北梨花雨(外二首)

李志忠:我的小学记事

安妮作品:三月的模样

侯小军:蝶恋花·春分(外一首)

李全喜:嫁给春天

任爱荣:咏春

温馨提醒

凡原创首发作品,将同步发布《今日头条

评论20条以上,将发布《人民日报客户端

投稿请加编辑微信号:xiaolong520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