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改良
· 我的大松树情结 · 作者 曹改良 我的家位于原村小学的西北角,距学校仅一墙之隔,距大松树约百米之遥。上世纪六一年至六四年,我曾在大松树下度过了难忘的四年初小时光,并与大松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在童年即遭遇了人生一大不幸:幼年丧父。六零年三月,早年投身革命的父亲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时年47岁。家中的顶梁柱突然倒了,家道一下中落,当时哥哥正上高二,我与弟弟分别为七岁和四岁,还有年逾七旬,体弱多病的外祖母,家里里外外的生活重担一下子全压在孱弱的母亲肩上,当时又正逢著名的三年困难时期,生活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我滿怀喜悦的上学之初,竟然几个月买不起书包。上学四年的学费全靠国家的减免政策才得以延续。记得六四年春节,母亲给我和弟弟发了话,过年挣的押岁钱用于交学费,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了。那时的人们都穷,亲戚发的押岁钱每人一角,我和弟弟一正月出门拜年下来,每人仅挣了一点一元,离一元五角的学费还差老大一截。这天文数字般的四角钱那里去找?到学校开学报名时,生性要强的我躲在一边怯懦地不敢上前,待其它同学报完名,老师问我咋不报名时,我一下子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好心善良的老师知道我家的状况,悄然给我报了名。 生活虽然困苦,但能在大松树下读书,真乃人间难得之幸事。当时大松树巨大的树冠上有成十个鸟巢,近百只鸟儿,现记得有雄鹰、黄鹂、黑雁王、喜鹊等等,它们各占一枝,互不侵扰,每日外出觅食、嬉闹,其乐融融,树下的我们,在教室内外读书识字、写作业、游戏,尽享童年生活之乐趣。构成了一幅难得的人、树、鸟和谐相处,各得其彰的美好画面。那时年纪尚幼,初谙世事,对大松树之高、之粗壮只是感到好奇、新鲜,并不觉得她对人生,世界的独特之处。但万物皆有灵性,每看到她,我就深深感到一种伟大的神秘力量,鼓舞激励你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敢前行,追求优秀,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有趣的是,我所知道的那几届松树庙小学的学习尖子,在丰原中心小学亦是"学霸"级的人物。亦都顺利考入初中。要知道,那时的初中录取率很低,淘汰率近90%。 真正对大松树魂牵梦绕,昼思夜想,还是在告别故乡,眼界开阔,阅历增多之后。特别是近些年信息发达,地球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之后。我觉得,家乡当年的大松树与全球十大名树相比毫不逊色,其粗、其高、其独特,举世无双,全球唯一。千百年来,在这穷乡僻壤,朔风劲吹的塬区一隅,她迎风斗雪,巍然屹立,雄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她伟岸身躯上的斑驳树皮,犹如中华巨龙身上的片片麟甲,其中犹然可见古老的中华民族那种坚强,傲岸的风骨;她以"欲为大树,勿与草争"的胸怀,甘于寂寞,追求卓越,做成了最好的自己;她就象一位慈祥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脚下这块大地上的人们春华秋实,云起云落。几十年来,每当人生,事业中遇到不甚顺心如意之事,一想到大松树,便会立刻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可以说,大松树精神己成为我的精神支柱,她已超越时空,成为千百个大松树游子心中难以磨灭的“精神图腾”,成为鼓舞激励他们继续前行的不懈动力。願大松树精神永存,願我的故乡永远春光永驻,乡亲们生活富足安康。 作者简介 曹改良,临渭区委党校退休干部。上过学,务过农,当过兵,做过工。闲暇喜欢思考与写作,曾在中省巿各级媒体上发表过不少作品。《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温馨提醒 ★凡原创首发作品,将同步发布《今日头条》 ★评论20条以上,将发布《人民日报客户端》 ★投稿请加编辑微信号:xiaolong52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