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同青侠
作者简介 同青侠,一个热爱生活,喜欢阅读的自由职业者,音乐和文字相伴的日子总会给人快乐,结交文友,共同行走。《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一个重视排版的文学平台 作者 / 同青侠 说起“蒸肉面”这个好吃的美食,可能很多人都很陌生,甚至懵圈儿,没听过也没吃过,因为它的流传范围不广泛,是我的家乡陕西渭北一带一道家常饭。“蒸肉面”在美食家族里没有名分,饭店里没有卖的,当然更没有机会登上美食画报之类的封面、头条亮相了。当今智能手机时代,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与之恰恰相反,外界人们对蒸肉面的了解却并不多。蒸肉面这道美食便一直低调的存在,隐藏于乡间人们的厨房,饭桌之上。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来了,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亦是人们祈福纳祥,辟邪攘灾的日子。浓情端午应时而来,丰收喜悦溢于言表,艾草清香防蚊驱虫,美味粽子家家必备。今年的端午节我和父亲一起度过。既然是过节,就得有过节的气氛,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与过去相比,每天都是好吃好喝,像过年一样,但还是要和平时有一些区别,以示重视,有仪式感。我征求父亲的意见:“今天端午节你想吃啥饭,我给你做?”父亲回答:我想吃蒸肉面,你会做吗?”“哦,蒸肉面!好啊,会做会做!”我赶紧应诺。 由于离开家乡在外多年,我的生活方式早已融入到了都市生活中,饮食习惯也随之改变,味蕾也早已适应了人生所赋予的五味杂陈,家乡的好多味道对我来说早已模糊。 既然答应了父亲,我便在脑海里飞快的搜寻着有关蒸肉面的记忆。记得早先少年时,人们的生活条件还不太好,饮食方面也较简单,但蒸肉面留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蛮深刻的。想其缘由,可能是在那时,它确是一道美味佳肴,就是现在回想起来都立马觉得口舌生津,满嘴油香。蒸肉面虽不是当今美食界重点推广的上榜美食,但在我的家乡,它的地位还是蛮高的。就说过去那个年代吧,每当重要的节气来临,尤其是端午节正好遇上了三夏大忙时,吃顿香喷喷的蒸肉面,一是对节日的祝福,二是犒劳一下辛苦的家人。蒸肉面这饭特耐饥,吃了下地干活也更有力气。还有亲戚们之间也来回互送,表达情意,祈福安康,称为“送端午”。或者平常的日子里,哪家若有开心点的事情、或是聚会、或是家里来了客人,都少不了蒸一大锅蒸肉面,美餐一顿,以飨亲朋好友,增添色彩,增加喜悦。 蒸肉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常常是乡人们走亲访友必备的一份礼物,一份心意。我们那里有一个习俗,每年的阴历六月份,小麦收获完毕,到了忙罢,该下种的秋庄稼都下种了,可以悠闲一段时日了。这时,人们会抽出些时间,带上自家蒸的蒸肉面相互走动,看望问候,话说夏收的喜悦,憧憬秋收的美好。这个习俗称之为“看忙罢”。蒸肉面,虽说家家户户都会做,都常吃,但亲戚、邻里之间当做一份心意相互赠送着吃,还是别有一番味道,吃的是面,拉近的是情! 话不多说,说做就做,在父亲的技术指导下,我久违了的味道——蒸肉面开始做了:第一步,洗菜、切肉,擀一块篦子大的面片备用。第二部,起油锅,待油温六七成热时下入葱、姜、蒜、炒出香味,然后倒入肉片,添加适量老抽、生抽、料酒、佐料等,炒至肉片出油卷边后,加入切好的配菜,豆王、小西芹(根据个人口味配菜随意)继续翻炒至入味、半熟、关火待用。第三部,水滚下面,提前备好的面条在开水里汆一下,半熟即可,捞出、拌油、散开。第四部,将炒好的肉菜与煮好的面条充分搅拌均匀。第五部,篦子上刷油(防粘),铺上事先擀好的面片(以免最美味的营养成分流失),将拌匀的面菜肉平铺于篦子上,上蒸锅,蒸约三四十分钟就大功告成,可以开吃了。特别是当面蒸好后,刚揭开锅盖的那一瞬间,哇塞,满屋子飘香,我都等不到盛碗装盘,就恨不得先用手抓上一撮面或肉放在嘴里尝鲜。 现在,家乡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非常好了,吃的用的应有尽有,丰富多样,但是,对蒸肉面的情结还是一如既往,有过之无不及,亦或,这就是乡人们浓浓的乡情乡味,亘古绵长。在我们那里,家家户户隔三差五都要美美地吃上一回蒸肉面过瘾,亦是饮食习惯使然,亦是这道普通的家常饭的确好吃,做起来简单,吃起来美味。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生活有不同的感悟。这个端午节,陪着父亲一起过,吃了一顿蒸肉面,回味了家乡的味道,看到父亲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心里不免有些酸楚。父亲年龄大了,牙齿、肠胃功能都有所减退,这个饭对老年人而言还真是刚刚好。它不同于街道饭馆里卖的炒面,先蒸后炒,吃起来干、硬,适合年轻人口味,而蒸肉面经过这道独特的工序加工,先煮后蒸,效果特别好,肉烂、菜香、面条的口感软和又不失嚼劲,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我以后要常做家乡的蒸肉面给父亲吃,愿他老人家身体健康,吃嘛嘛香。 渭南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平台 ![]() 您阅读此文用了 ![]() . ![]() . ![]() 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