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冬秀
作者简介 一个重视排版的文学平台 作者 / 张冬秀 李家村人一提到李建设,无人不夸。 地里的活儿,他样样在行,尤其是种瓜,在方圆十几里,名气也是响当当的。 他种的瓜,个头大,味道甜。吃他的西瓜,那真是“吃一口流一手”。 每年六月卖瓜,老李瓜棚里,来看瓜的买主那是络绎不绝。 卖完瓜,村民们一比较,只有老李的瓜价卖得最高。 其实,老李心里明镜似的,他除了瓜好,对人也诚实。地里那些瓜,哪个熟到几成,他都一一做了记号。卖瓜时,如果是外省买主,就摘熟到七八成的;如果是西安渭南邻县买主,就摘熟到九成以上的。这样不论杀开哪个西瓜,都是黑籽红瓤,满口水甜,来年不怕他们不来。 当然了,物以稀为贵,熟得最早的,价格就高出一截,具体说,三亩地的西瓜,多卖七八千元,那是轻而易举的事。 于是就有人打催熟剂,可老李不想这样做,他怕做了,晚上睡不着觉。 老李常提醒自己:做生意的,隔山跨省地跑到咱这里,不就想赚些钱,你叫这些客商拉些无正味的瓜过去,既倒了咱的牌子,也让客商赔了钱。再说,客商赔了钱,来咱这贩瓜的不就少了,瓜还卖给谁呀,这事不划算。 可有人不这样想,他们就一门心思想多卖钱。 远的不说,就拿老李的儿子小李来说吧。 高中毕业后就参了军,复员回家一年多就娶了媳妇,老李为了避免婆媳间矛盾,不久就让小李分灶另过了。 论文化,小李比老李高多了,可说起种瓜的经验,小李却差远了。 小李第一年种瓜,是在旱地,恰巧这年雨水少,小李种的西瓜不仅个头小,不够规格,品相也是歪瓜裂枣,你满地里走一圈,正正圆圆,光光溜溜,招人眼球的就那么几十个。 记得瓜蔓刚结瓜时,天公不作美,丁点大的雨也没飘一丝,结果这几天长出的幼瓜大多不周正。 老李蹲在田里,一个瓜蔓一个瓜蔓检看,只要稍不规整,老李就狠下心,把它摘掉,让瓜蔓继续长出幼瓜。当然了,瓜熟的时间自然就晚几天,别小瞧这短短的几天,瓜价上那距离可大了。 老李不放心小李,他专到小李地里转了一圈,发现小李地里留了很多不周正的小幼瓜。老李让小李摘掉,重新留瓜,可小李说那价钱不就低多了,再说了,他看小幼瓜外形也差不到哪里去。 老李生气地说:“你地里这些瓜,等长大了,一个个都是丑八怪,没人买的。” 可小李就是听不进去。 老李走后,小李站在绿叶起伏的瓜海里,瞧着那嫩嫩绿绿,蓬蓬勃勃的小幼瓜,眼前浮现出一张张红红的耀眼的百元大钞。 小李美滋滋地想,等西瓜卖了,给妻子买个翡翠玉镯,让她看看老公的本事,看她还敢小瞧自己,听爸的话,这美事不就泡汤了。 西瓜一天一个样,长得真快。 小李给爸说事,发现爸地里的西瓜比自己的大多了,他一下子着急了。 可笑的是,为了让西瓜长快些,他竟在每个瓜蔓根处浇上一小勺清油,结果是清油用了几大桶,钱花了一沓子,可西瓜还是没长大。 到了卖瓜时,别人的瓜出手利,可小李的西瓜,来看的客多,却都摇头失望地离开了。 小李看着不成器的西瓜,后悔没听爸的话。 可他眼睛灵光一闪,猛生一计,他把瓜价压得很低很低。 有一湖南的瓜贩子愿意买小李的西瓜。 等西瓜装上车,开钱时,小李却坐地涨价,撵上行情。 双方在地头争执了一阵,谁也不想让步,最后竟吵了起来。 帮忙摘瓜装车的都是本村人,他们都帮着小李说话。 瓜贩子操着外地口音,怒着脸,撕破喉咙喊:“我走南闯北,头一次遇见这怪事,说好的价钱说变就变,你说多少我就得给你多少,也不看看你那西瓜啥模样,值不值这个价。” 小李也涨红着脸,争辩道:“我西瓜咋我西瓜咋,我西瓜不好你能看上?你不看上我西瓜能长腿跑到你车上!哪个瓜子把瓜能卖那(么)低的价?自己不知是听错了还是记错了,却给我搁事哩。你说我把瓜卖那价,除了你信谁信哩。真是奇了怪了!” 帮忙的人让双方都让一让。 瓜贩子咽不下这口气,生气地说:“我宁肯现在赔些钱,也不愿拉到外地赔更多的钱,这瓜我不要了,这总行了吧。” 小李两手插腰,站在车前,吼道:“你说不买,我就不让人摘瓜,瓜已经摘了,你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由了你了!” 瓜贩子怒斥小李不讲道理,明着坑人。 小李瞪着眼,冷冷地说:“今天这瓜,你非拉走不可,耽搁的都是时间,你放痛快些。做生意么,有折有赚,每车都赚钱,那人都做生意去了,还能轮到你?” “你这人怎么这样?啊呀我算是开了眼了,也不知道你平时咋跟人共事哩。”说着脑袋气得一歪一歪的。 瓜贩子本是外地人,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被人坐地涨价,满腔怒火,却一点办法没有,况且,帮腔的,连一个都没有,最后只好忍气吞声,甩钱而去。 像小李这类事在这一带屡屡发生。 老李为这事还狠狠训了小李一顿。 小李不仅不听,还说老李老实,死心眼,一辈子就知吃亏。 小李毕竟长大了,老李也拿他没办法。 晚上,老李躺在床上,老伴轻声说:“二狗和咱外货一样,坑了外地客商。” “到底咋回事嘛,你倒是说具体些。” “听摘瓜帮忙的人讲,二狗外货熟瓜不够一车,让人把生瓜都给客商装上了。唉,这号事都能作出。” 老李望着黑沉沉的天空,内心像铅块一样沉重。 人常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果不其然,没过几年,到这一带拉瓜的瓜贩子寥寥无几。 再看看那地里,圆圆大大的西瓜躺了满地,却无人问津。 瓜农望着成熟的丰收的西瓜,却满面忧愁。 六月下旬了,西瓜还没人买,真是急死人了。 又过了几天,西瓜熟透顶了。瓜农只好把西瓜摘下来,在地头堆成一座小山。 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西瓜的鲜味一天天消失。 瓜农急得团团转,两口子没好气地乱吵嘴。 有门路的,找亲戚拉关系,千辛万苦,才把西瓜卖掉。 没门路的,只能眼睁睁看着瓜烂掉,然后心疼地一车一车拉着倒掉。 这真是,坑了客商,害死自己,唉——! 老李家的西瓜再好,也照样卖不了。无奈的他只好找在西安掌权的姐夫,在市里找了个摊点,每天早起晚睡,一个西瓜一个西瓜地卖。 虽说多卖了点钱,但那辛苦就别提了。 回到村里,老李找村支书商量办法。 支书也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村民种瓜,说句实在话,真的不容易。 质量暂且不说,就拿瓜熟时间来说吧,瓜熟的越早,价格越高。 村民们为争时间,都是在点瓜时,先让瓜子发芽。 发芽的火候要把握好,芽发得过长不行,发得过短也不行。 一些瓜农因发芽的火候没把握好,得重新买种子,或者补苗,反而晚了时间。 浇水也有门道,必须在结瓜前浇灌田地,若结瓜后浇地,不等瓜熟就烂在地里了。 这些细节很多很多,你说种瓜容易吗! 支书生气地对老李说:“真是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就是这少数人,不学技术,卖瓜时,为了多卖钱,对瓜贩子百般刁难,坑人家,结果坑了自己。看看今年,村上损失多少!你说这些人是咋想的!” 老李说:“不仅这,还有卖干辣子,趁客商不注意,把湿辣子搅进去;借给人钱,不打借条,等人不还钱时,女人哭哭啼啼,男人狠劲骂娘;奉养老人,兄弟们推来推去……” 支书摇着头,叹着气,大声说道,“真是一群法盲呀!” 老李猛地醒悟,忙对支书说:“那就请人给这些法盲上上课,别再让这些人害了大家。” 支书笑着说:“这好办,我马上联系人。” …… 听了专家的普法宣传后,村民们觉得以前的一些作法确实不对,得改。 自此后,村民们行事谨慎了,语言文明了,村风也渐渐好转了。 知法懂法的小李对老李增添了几分敬畏,情感上也拉近了距离。 老李只有小李一个儿子,小李夫妻俩主动提出和老人共同生活。 老李整天笑容满面,听人一说儿子好,就腰身一挺,浑身是劲。 在村委会的统一管理下,李家村成立了检察组,专门把关质量问题,确保客商充满希望的来,高高兴兴的走。 客商们来到这里,村干部亲自接待,谈好价钱后,村里由专人负责包果装箱运输等事。以前的胡搅蛮缠、以次充好、胡搅乱掺等,早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今的李家村,那是名副其实的新农村。新气象,新作为,新面貌,活力四射,魅力无限。 面向全国文学爱好者征文 ![]() 您阅读此文用了 ![]() . ![]() . ![]() 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