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渭南文坛 | 车舟:生命应是有规则的成长

 渭南文坛 2020-08-06

生命应是有规则的成长

兼评王鲜花的《最后一枚卵子

一个重视排版的文学平台


作者 / 车舟

对生命的思考无疑是一个沉重严肃的话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道德多元的时期,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会想的更多。如果经过一番思考,找到了生命的真知,选对了生活的方式,也许人会少许多本不应有的苦闷、徊徨、焦虑 和无奈。诚然,生命的诞生自有它的规律,可成长的烦恼伴随着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这便是,生命的成长是自由的好,还是有规则、受约来的好?诗人王鲜花(麦子)的那首《最后一枚卵子》,便给了我们这样的命题思考。

认识和感悟生命,女性比男性会更有切肤之识,男性往往是刀刃向外,女性却常常是刀刃向内。男性更多的时候不聚一点一域的向外扩充,宏观上看似域大物博,实质占据的却很少,也不一定把微观上的东西吃透嚼烂,营养身心。女性却善于从自身找切入点,一旦选对便精准发力,不惧疼痛,不惧外部观感,只要眼前的穿透力和粉碎力,只至消融化食,先营养了自己再说。诗人王鲜花(麦子)的诗一开首,便将蕴育生命之穴的女性卵巢排上用场,随即将生命之源的卵子推入读者的眼帘,借此告诉人们生命之源一旦枯萎,便要生出生命之乱,这个"乱",也许是生命自身的,也许是附在生命身上的意识(道德),因为诗人在诗中说:“肉体没了约束,肆意膨胀/每个细胞都彰显着恐慌”。生命乱了,也就是生命的分泌系统紊乱了,气血不畅,瘀阻而结(风被囚禁),产生的后果便是:株连风雪、朝露,万物凝固不发,失去活力,只剩下默默逝去的时间和没有光明的黑夜。有形(物质)的后果诗人讲完了,她便开始诉说无形(意识或道德)的后果了。"蝴蝶亲吻罂粟/不自觉误入歧途/乌鸦聒噪地暗示/它的善意总被误解”,蝴蝶在传统的认知里是美丽和美好的代称,罂粟花虽美,却是害人的毒品,正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今社会一些不良现象,很多看似正能量的人也被表象美好实则堕落的事物迷惑腐化一样,尽管不断的有看似平凡,但始终不愿出卖良心良知的人(乌鸦),在令他们生厌的、甚至不能容忍的、好意反复的提醒下,一桩桩堕落一桩桩悲剧还是在发生。诗人也许就是那只平凡且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乌鸦吧。

没有营养和冷酷的现实看多了,人的选择会有三种:一是像飞蛾扑火,明知有殇,可宁殇而不屈不惧,只为某种信念倔强的坚持,是谓真正的强者;二是屈从,和光同尘,随波逐流,失去自我,是为所谓的"俊杰";三是洁身自好,退避三舍,苟且的活着,是为所谓的"智者"。诗人在诗中没有选择前两者,而是尝试性的选择了第三者,"欲身披袈裟"的遁入空门,却发现"空门"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门",“道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场",尽管:木鱼挖空心思的被敲打,佛珠拿捏娴熟的可以穿越千古,但空门中被伪善伪佛伪道之人充斥着,把玩着,"集体失道"、”集体失明"、“集体失忆"的状况比比皆是,连无私的“风"和空灵纯洁的“月光”,也成了它们的帮凶。佛门的乱相,加上自我尘缘的不忍了断,也只能在坚守自我生命成长的规则(道德)下,苟且的活着,带着生活的面具无奈的活着,生命的存在与成长虽谈不上高尚,但也坚守了底线,没有为虎作伥,祸害社会与他人。

维纳斯是泊来文化的爱神符号,她不仅掌管西方男女之间的爱情,同时也掌管着女人的生育。她虽然外观形象很美,被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男人们顶礼膜拜,刻成雕塑,但她的私生活也像她的雕塑一样残缺不美。把她树为中国当今社会的情感生活道德的典范,显然是"水土难服",苍白无力,她可以迷乱当今中国男人女人一时的情感生活道德的苑园,但要成为新的道德(规则)的引领,那只能会是昙花一现。也许诗人从逻辑上不是在表达这一观点,但从这首诗的整体意义上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从整体诗的艺术设计上,只有让中西道德的冲撞情形下,才能更加突出生命之源枯萎后的"乱"象后果,也可进一步告诫读者,生命的成长一旦缺失规则(道德)的束缚,生命的结果都是可怕的灾难性的,这一点中国是这样的,西方也是这样的,整个人类都是一样的。

高明的诗人,都是善于借用月光来设定诗歌的意境的。本诗中前后几次应用"月光",因为月光给人空灵和朦胧,也让人容易陷入安静的沉思和遐想,这也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手法,这里不再赘述。当我们的灵魂被外部环境搞的迷惑迷失后,我们要看清自己,只有借助能让我们心灵安静下来的"月光",如果此刻把"月光“与圣洁化身的贝加尔湖的“水“融为一个场景来展现,那是天地相聚相融,悄悄对话的无比圣美的时刻,那种美,才可称为美轮美奂,妙不可言,即使一万个蒙太奇式的组合,一万个中式水墨画的拼图,怎一个人间仙境了得!在这样的美中,洗涤我们被污染的灵魂,是何等的圣洁和高贵。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回想自己生命之初(儿时)圣洁的梦想,捡一颗星星攥在手中去甜甜的入梦,那是何等的曼妙与惬意?! 

话又说回来,用诗歌思考生命成长的意义,这种手法本身就是沉重和灰色的,一般读者很难在整篇中读懂明显的主题,只有在只言片语中发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脉络,有时甚至在整篇诗中读出一些相互矛盾的观点,这是诗歌创作中很正常的一种表达,尤其是朦胧诗的创作,有时连诗人本人也不知在说什么,好在诗人最大的本事就是从不解释,读者怎样理解是读者自己的事,正如佛,不管你怎样顶礼膜拜,佛既无语也无色。

一首诗,正如一碟菜,诗人就像一个厨师,只要不针对某个特定的事物或人物去创作,作为读者,就像一波客人,喜欢吃了就多吃点,不喜欢吃了,闻闻也可,不愿闻也行。正如生命应在规则里成长,若实在不愿意在规则里活着,那是自己的事。从生命只是单行这个角度讲,追求自由,享受自由,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只要不扰别人,不损社会公德即可。愿诗人王鲜花(麦子)有更多的好诗问世哟!一家评言,不妥可商榷待酌!

2019年6月28日匆匆

面向全国文学爱好者征文

渭南文坛 | 王鲜花:最后一枚卵子

张凯琦作品:狗狗,请不要恨我

妇女缠脚文化陋习背后的社会形态

陈茹作品:农村厨房的变迁

李志忠:那时候,流行同学之间送贺卡

渭南文坛 | 杨俊武:我大

渭南文坛 | 贾学斌:篮球的影子

您阅读此文用了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