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 军
作者简介 刘军,自立中学高级教师,临渭区“书香教师”,笔名方舟,有小说散见于报刊。《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一个重视排版的文学平台 作者 / 刘 军 老城街位于渭南市临渭区最繁华最风光的东风大街的东段,一条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沋河隔开了寂静的老城街和热闹的新城,一座石桥又把这个城市的过去和未来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我没有在老城生活过,但是以为,曾经的曾经,那个遥远的时代,老城繁华的时候,是渭南最美丽的地方。老城紧紧粘住了有三千年历史的沋河,沋河里的芦苇也已经三千多岁。三千年来,芦苇生长,茂盛,枯萎,第二年继续荡漾在这条河里,这些也会干枯的芦苇,可是在几千年前的文字里,却荡漾着传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做蒹葭。蒹葭,是《诗经》中离爱情最近的草。 新城,白天是车水马龙的快行道,夜晚是灯红酒绿的快生活,映衬着老城街的古朴和落魄。白天,老城街也会有片刻的喧嚣,夜晚,是一片沉寂,沋河的水哗哗流淌着,诉说着老城街静谧的故事。老城街和新城,他们不是情人,是地道的母子,是温情和激情的链接,是古朴和时尚的勾连。老城街的繁华已经不在,街道里的许多老人,许多已经很难讲清老城街的历史典故,老人的白发和老城街屋顶的绿色苔藓相互映照,苔藓微笑着摆动在风里,仿佛在说给老人:伙计,我年轻那会儿,你还是才落地的娃娃。 老城街很古老、也很陈旧,两千多米长的街道,许多地方红色或者灰色的砖墙已经被风化得斑驳苍老,可是,要是你走进那里的一些胡同,胡同依旧有着明清年间的古香,民国时代的奢华,文革岁月的遗迹。有个胡同,那些铺就地面的青石板,据说,可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那是一个衣锦还乡的朝廷高官返乡后的得意之做。 老城街的道路很狭窄了,放在一百年前的年间应该很宽,那时要是娶媳妇轿子从青石板走过真算气派,可现在公交车进了老城街屁股都调不过来。 老城街的包子铺都不大,食客却很多,很多包子铺依旧保留着木门和木格窗户,这里最时尚的食物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最著名的是时辰包子。“白面细皮僧帽装,油渗包皮呈金黄。香飘招徕行人步,油而不腻味道长”,这是首时辰包子的赞美诗,包子跨越了晚清,走进了民国,又来到了现在的新时代。忆往昔,在民以食为天的岁月里,一大早包子铺门口就支起几口大锅,锅上撑着二三十笼包子,三四米高直逼屋檐,搬一笼包子下来,伙计要搭梯子上去。包子雪白,咱渭南人实在,包子皮薄,馅是成块的油!食客圪蹴在街沿狠吃着,卑微但不猥琐。现在再来这里吃包子总有穿越的感觉,往事如烟,恍惚间穿越又从晚清折回,回到了上个世纪。 老城街歪歪扭扭,这里的人们很忙碌也很勤劳,他们生活单调但不枯燥,很像贾平凹小说里的草根人物,也像刘西京画卷中的写意角色。老城街有著名的学府:育红中学、瑞泉中学。著名导演艺术家吴天明就从瑞泉中学毕业,他一手扶持的张艺谋现在已经是世界级的导演。曾经瑞泉中学放学时,学生们走出校门,他们一脸清纯,一脸天真,一脸认真,立刻给老城街添加了青春的鲜活。这些年轻人,目光刚毅又高远 ,他们的精神和气质让老城街的人们相信,他们中,未来有不逊须眉的姑娘,未来有顶天立地的汉子。 渭南周边的老人对老城街有着岁月烙印的铭记,许多许多年前,合阳、蒲城、富平,那里的男人女人心中,老城街是繁华的都市,是他们心中的北京、天津和上海!在老城街,男人扯最好看的花布交给媒婆,媒婆再把好看的花布交给男人中意的姑娘。那时,老城街有着许多现在已经失传的营生,有秘传的秋梨膏,比现在的咳嗽糖浆要灵的多,小孩子半瓶喝下准不再咳嗽;有叫卖柿饼的,那个甜啊那个腻啊!有小家伙快换牙了,母亲会掏出一毛钱,去,买两个柿饼吃去!小孩子回来准是满嘴鲜红,甜蜜蜜的叫嚷着,牙掉下来,粘在柿饼上了,洁白的米粒一样大小的牙齿像极了是嵌在柿饼上的一颗珍珠。 得承认,老城街已离我们远去了,热闹的人群少了,亲切的邻居搬走了,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消失了,老城街离不开更新的步伐,取而代之的将是高楼大厦。老城街的民俗民风在渐渐流逝,老城街的记忆和回忆在慢慢衰减。那条三千年的沋河,还执着的在每一个夜里,汩汩的流动着,沙沙奏响;还有那苍苍蒹葭,暗香浮动,它们一起伴歌,那是为老城街谱写的最动听的绝唱。 老城街,曾经的美丽和繁华,正和我们渐行渐远。 面向全国文学爱好者征文 ![]() 您阅读此文用了 ![]() . ![]() . ![]() 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