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闵盼龙:我与《渭南文坛》的那些事儿

 渭南文坛 2020-08-06

作者简介

闵盼龙,中共党员,新闻专业。第二届渭南市好青年。2012年至2016年就职于渭南日报。爱好:新闻、摄影、摄像、写作、影视后期。《渭南文坛》《渭南文苑》《渭南热点》《渭南长寿塬同乡会》平台版主。现为《渭南青年网》内容总监兼首席摄影。


有稿费、精排版、负责任

作者 / 闵盼龙

事情还得从2012年开始说起。这一年,我应聘到渭南日报社工作,开启了人生的职场生涯。当时,渭南日报社旗下有一份都市类报刊叫《渭南晚报》。该报刊每周出版七期,每期16版,主打本地新闻和社会民生热点。其中有一个版面最令我喜爱,这个版面就叫《渭南文坛》。其主要挖掘本土文学爱好者,加强对外文学交流为目的,吸引了诸多省内外作家纷纷投稿,红极一时。

当时《渭南晚报》的文苑副刊《渭南文坛》版面

我当时的工作主要负责广告发排和办公室内务,时间和精力相对充足。所以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翻阅晚报。直到2016年末,《渭南晚报》停刊后,我因此也丢了工作。但我对《渭南晚报》文学栏目的《渭南文坛》版面却一直留有情愫。但是,《渭南晚报》没了,我不太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失业后,为了不拖累家里,我去了渭南青岛啤酒厂当工人。2017年春,我辗转来到了现在的单位《渭南青年网》担任内容总监兼首席摄影。由于长期外出活动,加上通讯员投稿量大,让我频繁与文字接触。有时,会有文学爱好者投来作品,要求发布《今日头条》。时间一长,我便萌生了创建《渭南文坛》平台的念头。

在创建《渭南文坛》平台之前,我已有两个平台趋于稳步发展。一个是《渭南热点》,另一个是《渭南长寿塬同乡会》。这两个平台创建较早,使我积累了一些新媒体运营的经验。想法有了,就立马实施,2016年某天夜里,我注册了《渭南文坛》平台,此后便开始发布文学作品。

起步阶段,由于缺少稿源,我只能靠《渭南长寿塬同乡会》来借力,主发乡土文学作品造势。经粗略统计,在同乡会上文学投稿的大致有20人。但凭借这20人的力量,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看来需要另外借力了。2016年中旬,《渭南文坛》正式入驻《今日头条》,利用《今日头条》强大的个性化推荐引擎技术,来实现粉丝引流。《今日头条》的特点在于本地+全国读者阅读,极大的扩大了《渭南文坛》的品牌传播力。为了继续扩大影响力,《渭南文坛》便开始陆续入驻《百度客户端》《搜狐新闻客户端》《抖音客户端》等诸多平台,一方面利于《渭南文坛》的获知率,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投稿者的作品曝光率。

网络大数据时代,需要的是量变集中,质变才会统一。投稿作品通过《渭南文坛》矩阵式的同步发布,让网络大数据采集的关键词“渭南文坛”频繁出现,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渭南文坛》处于起步阶段,多平台总粉丝量为4万。其中《今日头条》占比最大,目前有14000粉丝关注,总阅读量为643.1万,总发稿量为4000余篇。投稿队伍从最初的20人已发展为今天的600多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日渐盛行,随着新媒体的介入,这一新的文学样式也日益庞大。不得不说,网络给了我梦的追求。我将网络文学定义为新的文学刊登表现形式,区别于传统的报刊、杂志刊登,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颇具活力。图文并茂、视频影音是当下人的阅读习惯,如何给读者以良好的阅读体验,也是我后来思考的问题。后来便有了《书单动画》的创新之举。

后来我将《渭南文坛》的排版定位为精排版,慢工出细活,以此来尊重辛苦码字的作者。因为只有写文章的人知道,脑力活动并不是看上去那样轻松。如果一味求快,草草编发,无论对作者还是读者都是一种敷衍。为此,我折合了许多白天与黑夜的精力,来用配图尽量契合文意,用精排版来提高读者阅读体验。最初,引来了不少文友的催促,有的实在等不及,竟然把我的微信删了。我一直坚信,尊重作者成果是平台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果不其然,经过长期坚持,效果明显,许多文友纷纷投来赞赏的目光。
再后来有文友建议发稿时,注重质量发稿。我追问:“何为质量发稿?”文友回答:“入作协的,获过奖的人员稿件一般有质量”。我却极力反驳:“高手往往在民间”。后来文友周占江一段总结和我内心所想不谋而合。文友周占江谈到,《渭南文坛》能正视和尊重“作家”平民化、言论民主化的时代需求,容纳所有文化学者、文学作者,立足地域文化基础,谋求地域文化发展,描绘人民生活,其眼界、魄力、影响、前景,都令人敬服和欣慰,使人深受鞭策和鼓舞。我想《渭南文坛》的“坛”应该具有包容性格局。

多年来,我习惯于晚上耕耘平台,可能是职业习惯吧。对于写东西的人来说,大多需要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来创作。我常常跟朋友开玩笑说:“我睡的晚,其实是在思考人生”。这实际上是真的,当城市已悄然入眠,周围都寂静下来,或许是对世界感受最细腻、最真实,也是自我思想和情感最为充沛和强大的时候。文友刘军开玩笑说:“夜,是男人的。”这话虽然玩笑,但也有道理。社会太世故,人心隔肚皮,也许只有晚上,辛苦赚钱的顶梁柱才会脱去外表,回归真实的自我。

在我看来,创建《渭南文坛》的意义不单在于邂逅平民化“作家”的心声,更在于繁荣渭南文艺,助推地域经济发展。邂逅心声有利于提高语文的基本素养,包括写作的能力,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有的人在现实世界苦恼惆怅、伤感落寞,寻找快乐或许只能在精神世界了。这个世界,不单有物质,精神追求也要有。从文学创作角度来讲,或刚或柔的文字,往往能展现真实而立体的人性。好的作品可以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同样可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这种“微”传播,能让更多的好声音走进人们的内心,唤起社会各阶层积极向善的道德力量。

另外,文学艺术,是展现一个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氛围的窗口和风向标。如何更好的传承发展,为渭南文化事业锦上添花?这才是最终目的。渭南文化底蕴丰富,需要认真挖掘。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名人往往是支撑一个地域的精神名片。摹写人生万象,洞察社会风情,写意点滴真情,励志乐观人生。正能量的作品,往往能提升渭南的知名度,传播渭南好声音,对引领渭南精神,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以文学的方式叙述一个地域,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正如作家陈忠实的一篇巨著,带火了《白鹿原》。文学能为“地域新生”做什么?文学对“地域经济发展”如何添彩?我想大家之手,绝不仅仅局限于写小我的格局。文字是有生命和灵魂的,用大家思维,能迸发出怎样巨大的能量?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感谢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渭南文坛》的朋友们!未来,我会用心维护好《渭南文坛》,用自己满腔的热情,从关爱出发,将真情传递,日日夜夜敲打着这方键盘,耕耘着一份追求,收获着一片希望……

投稿微信:xiaolong5206
同步发布: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