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玉洁
作者简介 孙玉洁,临渭区滨河小学教师,渭南市教学能手,市教育学会会员,热爱朗诵主持、喜欢唱歌跳舞。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想、眼里有世界,晴空万里、春暖花开定会属于你。《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有稿费、精排版、负责任 作者 / 孙玉洁 我的家乡在黄土高原、黄龙山下、西河桥畔的小县城--澄城县。这里人杰地灵、矿产丰富、底蕴深厚,在诸多文化遗产中,千年瑰宝、传统手工艺陶瓷文化--赋予了窑头尧年轻的生命力。大德澄城,黑瓷之乡,这里的美好故事正在发生。 澄城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明代《澄城县志》记载:“瓷砂始于唐”……“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二十六日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流传在澄城的民谣,形象地道出了历史上尧头陶瓷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定位和特色。尧头陶瓷以其造型粗旷、古拙浑朴,纹饰简练凝重天真,瓷胎厚重坚实,釉色纯净细密,具有粗中寓巧、朴而不俗的特点,被专家学者誉为“黄河之精,华夏之灵”。早在2006年,尧头陶瓷位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隐没在民间的澄城尧头陶瓷与声名中天的古官窑景德镇同时上榜。 碧空如洗、暖阳高照,在黄河流域最古老的民间瓷窑“澄城尧头窑”的山坡上登高远望,一个个老窑口里绵延千年的炉火散发着温暖和生机,勤劳的黑瓷艺人们依然繁忙,全神贯注地制作瓷胚、一丝不苟地描绘纹饰,经过炉火的升华和淬炼,一件件光芒闪耀的黄河黑瓷开始窑变成型。“尧头黑瓷粗旷古拙,是黄河文化的承载和体现”。虽然时在冬季,但是尧头窑景区里依然有不少游客。去年春节时,我们全家再次前往,窑头尧里人声鼎沸、游客络绎不绝,在热闹非凡中再次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也不禁心里暗生对家乡的迷恋和崇拜,顺道也带孩子们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回家时买了两支黑瓷碗,父亲不住的感叹:“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用的黑瓷碗和腌菜罐子,现在倒成了宝贝了!”从他的笑容里,看到了作为这一方人的自豪和骄傲。走进有着千年历史的周家老窑里,七十多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铁怀老师傅忙着手里的活计,窑洞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黑瓷成品,不时吸引着游客把玩问询,老师傅说:“尧头窑到了好时候!” “尧头窑有故事”——走在我市境内的几条主要高速上,稍加留意,设计精美的巨幅广告牌就会映入眼帘。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挖掘呈现不一样的尧头窑故事,展现尧头窑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让更多人了解尧头窑、让尧头窑更吸引人,这将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陶瓷也要与时俱进。“黑瓷要精做!粗瓷要细做!”窑头尧景区考察组从景德镇、中国青瓷学院和丽水“龙泉窑”学习回来以后,就商定了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方面,要传承发扬传统工艺,以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手作精品瞄准高端的定制收藏市场;同时要引入标准化生产线,实施材料研发和技术改造,以“文创产品”形式实现规模化量产,满足消费者广泛的日常需求。 “让世界认识尧头窑,让尧头窑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倾听尧头窑的故事。新的使命呼唤我们前进,手工匠人们将会继续发扬、传承、创新,发挥尧头窑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感受黑瓷文化的独特魅力,窑头尧的故事将在这里蔓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