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作家||【东街食堂那碗面】◆张愔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张愔,礼泉人,文学爱好者,曾在《咸阳日报》《齐鲁文学》《家乡》《秦地》《大西北诗人》等多报刊平台发表诗作散文小说一百多篇。

东街食堂那碗面【原创】

生在北方的我,一直自以为是面肚子,一日三餐离不了面,吃面是我最好的美食。

谈起面,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特别穷,除了逢年过节,偶尔能馋上几回用麦子做的面食,而平时摆放在饭桌上,几乎都是纯粹的包谷面片片或者别的杂粮混合的饭食。这包谷面片,现在的孩子们没有见过,它看起来似乎颜色黄闪闪的,非常诱人,但要是搁上案板,拿扞仗卷起起前后左右反复压扞,可始终又厚又硬,缺少筋滑感,如若吃到嘴里,既涩且粘,宛如嚼蜡,让人难以下咽。那个年月,实行大集体生产,队上地里打下的小麦,几乎大多上交了公粮,临末分到农户手里的麦子实在有限,因此天天有幸吃到麦面,只有那些过活较好的人家。到了每年的五六月份,眼看着大多数农户,快要断炊,揭不开锅了,还未等麦子全黄,熟足熟透,各个生产队便提前发动社员,搭镰收割麦子,利用尚好的天气,打碾,晒干,分派人力,连夜加班,开动村上的磨面机连住转。等面磨好了,收工铃声一响,队长喊一声分面咧!只见男女老少,面露喜色,满是泥巴的手,拿着各色各样的装面家什,风风火火赶紧朝分面地点跑。那时,面分回来,我记得母亲似之如宝,小心翼翼,把家什内分得的少许面粉,翻底朝上,腾空腾净倒进面瓮里。之后,她麻利和面,揉面,然后先擀一锅糊糊面。烧火的当口,我就挣着一双贪婪的眼,趴在锅台上,不停鼓巴舌头,急切的盼望能饱餐一顿。饭熟了,不等大人动手,我先晃抖着勺子舀一碗,也顾不得烫心,狼吞虎咽般扫净碗底。那顿饭,怕是我今生吃得最香的一次!

后来,我背馍去县城上高中,那时的馍,不像如今全是麦面做成的,吃起来筋滑有口感。因我家孩子多,劳力欠,口粮自然分的少,一年到头麦面紧张,适逢春荒,更是接不上茬。精细的母亲为了孩子长好身体,念书上学,往往每次蒸馍,特意要加上一两把麦面,随后掺入包谷面搅和匀称,揉成条状,而后锅蒸出来,算是我整整一个礼拜的食粮。如果实在没麦面,母亲就把包谷面,变着花样,掺入苜蓿菜,团成疙瘩馍,或者发发馍。那个年月,宿舍里的同学,大多像我一样,十有八九来自农村。住校背的馍,千奇百怪,形形色色,但是大家互相之间,谁也不笑话谁,开饭时,各自吃各自的馍,连说带谝,倒是热闹!发发馍初吃起来,味道有些甜腻腻,极不爽口,假如常时间吃的话,胃里时时会反酸。遇到冬季,馍实在冻的发硬,甚至露出冰茬,只好浇碗开水一泡,再濡些辣子酱,臭豆腐,咸菜之类,总算打发了一顿饭。

那时,进饭馆子,享口福吃碗面实在是奢侈的事情。东街食堂,距离学校百十来步远,位于中山街道东段紧靠南,主要卖浇汤面。我们时常打从跟前路过,老远就能味觉到那面的清香味,食欲随之而来。面是手竿的,那时还没有机器压面,主要全凭人工柔和,然后压上扞仗,甴里向外,慢慢的扞,等面薄得隐隐乎乎快要露出案板,然后一刀一刀的蘺开。面条熟了,大概拨划份量,捞进大粗瓷老碗,接着把葱花,韭菜甚至香菜洒在面上,辣子调和汤朝上一浇拌,搭眼一看,不吃就觉得香气扑鼻,挑人胃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东街食堂,一大碗面,记得是是一毛钱,二两粮票,放在今天,这样便宜的面,可能是碎碎的事,可当时的一毛钱,真的难倒了我们这些穷学生。我的母亲,晓得我念书苦,她便把家里仅有的几只母鸡看得很重,天天盼望母鸡多多下蛋,好卖钱供我上学!有次我回家背馍,临走时,母亲她塞进我手里一块钱,千叮咛,万嘱咐,让我装牢实,改善生活,增加营养。于是我就小心翼翼的,将这一块钱包紧,放到破旧外套的口袋底。有好多天,不时掏出来看看,总是舍不得的花,舍不得走进食堂吃碗面。后来一不小心,钱不知啥时候被我弄丢了,尽管翻遍了口袋,就是找不见。当时我便哭了,心里难过了好久。

昔日的东街食堂,老式土砖结构的大房,大门是黑漆涮成的木板门。店面不大,摆放的桌凳也是农村最常见的。但是来食堂吃面的人还真不少,不过大多是在城里工作的干部、工人或者做商的,家境窘困的农村人,谁舍得花钱进馆子?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东街食堂吃面,还是最好的同学相邀的。他家靠父亲木工手艺,在农村算是经济比较富足的家庭。现在想起,那一角钱一碗面,对我同学来说,也许是很轻松的小事,而却是我全家一天的开支啊。那天吃面的时候,掌勺的师傅,显得格外开恩这些学生娃,他尽量拿大碗而且盛的得满满的,端到桌上,他裹着围裙,站在旁边,不眨眼瞧着我们吃面那狼腾虎咽的样子,不停摇头叹息。多少年过去了,这一碗面,还依然清晰的浮现在我眼前,教我念念不忘!

凡是受过艰难的人,才明白粮食的珍贵。现在,时代变了,光景好了,天天都能吃到可口的面食,而且面食花样翻新,种类很多,不必再为饿肚子发愁。可是如今的孩子们不知道节约、浪费粮食的想象也多起来。时常发现餐桌上打碟大碗剩下的饭菜,我心里总是生出诸多感慨,不由得使人回想起上学的生活,回想起东街食堂那碗面的芳香,至今那面香还是让人口舌生津,馋涎欲滴。

每次走进县城,都会有种身不由己的感觉,很想吃一碗面,特别是东街食堂的面!不过,后来,我所在的这个县城,大规模的开展城镇化建设,东街食堂,在大改造中给拆掉了,原地上建起了崭新的高楼大厦。昔日的东街食堂,我只能在记忆里回顾它带给我的生活经历,而这一段经历,从此在我思想和灵魂深处打上刻骨铭心的烙印,并一直陪伴着我走好人生之路!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