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飞翔的地方【原创】 十月的深秋熟透了,阡陌原野,一片橙黄,稻穗垂笑,清香溢人。杮子树上挂满的红灯笼,桔子树上挂满的黄灯笼,沉沉甸甸,鲜光亮洁。还有那杏树上轻轻摇曳的片片金黄,枫树上红似晚霞的枫叶,都散发着秋的灵动。那枯黄的落叶啊,已被秋风扫到了角落,这秋实、秋美岂是落叶能够掩盖的秋景。 伴着十月的秋风暖阳,走进自然去看一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去哪里呢?我想到了家乡的湿地公园。 家乡的湿地公园名字很大,叫沙湖国家湿地公园。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的很多镜头,都是在那里拍摄的,可算得上实至名归吧。 沙湖虽然是我的故乡,但我却没有去过那个湿地公园,总想找个机会去看看,谁知今年十月,这个机会不期而遇,省里的两位老同志约我及家人去看看家乡的湿地公园,我自然欣然应约。 陪我们一道去湿地的还有家乡小镇的镇长。从小镇到湿地公园不到十分钟的车程,翻过东荆河大堤,浩瀚的湿地公园就展现在眼前。 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高高耸立的黑色大理石牌,上面凹刻着五个白色大字:“湿地大码头”十分显眼。码头口建有两个高低错落的亲水平台,每个平台的面积约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好生气派。 平台下停靠着一排白色小游艇,有的在等游客,有的已经坐满客人驶离码头。 由于不是周末,游客并不算多,这反倒是我所期盼的,我不爱喧闹,只想静静地感受一下家乡湿地的味道。 我们上了一支快艇,只见快艇在宽阔的河道上飞奔,身后翻起白色的浪花,在碧蓝的水面上拖着一条翻滚的白色的长龙,我们似乎置身于蓝天白云之中。 河道两岸都是一望无际的芦林,染绿了整个大地。我们原本是想欣赏茫茫芦花随风荡漾的美景,镇长告诉我们看芦花要到十一月份才行,为此心中难免有些遗憾。 正说之间,河上突然飞来一群白鹭,它们像一群顽皮的孩子,跟着我们的快艇,时而打着水花冲向天空,时而又从高空俯冲在水面滑翔,然后又悠闲地离艇而去,飞进芦林。时而又在快艇的上空盘旋,几乎是与我们擦肩而过。看得出它们并不怕人,反倒有点戏人的味道。这情景只有在这自然的环境里才能感受到,不免让我有一种与鹭共舞的欢欣与荣幸。 看着眼前翩翩飞舞的白鹭,仿佛舞出了那段美丽的传说。它是圣洁多情的化身,它是曼妙绝伦的舞者,它是万石公子悠扬琴声的知音。它用洁白的羽毛、鲜红的血液,成就了它“白鹭女神”的婉称。 此时看那伫立河岸的一望无际的芦林,不禁让我想起圣彼得堡那庄严雄伟的绿色夏宫,他们是如此神似。这一座座绿色的城堡绕着一条条宽广的河道伸向远方,留给游客无限的遐想。 镇长向我们介绍,这里像白鹭这样的鸟类有八十多种,这里全年鸟影成行,鸟语连绵,自然是鸟的天堂。那些网状一样的河道是天然形成的河流,把芦林天然分成若干块状,不熟悉水道的人就会迷失在茫茫芦林之中。镇长的话让我们对湿地又平添了几分神秘之感。 我正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突然从身后又窜出两只野鸭,拍打着灰色的翅膀躲进了芦林。镇长对我们说,这里不仅有野鸭,还有野鸡、野兔、野猪、野獾,连河里的鱼都是野生的,一般都是几十斤重的“大家伙”。 一切都是那么神奇,我感觉在这块神奇的净土上,似乎还存封着遥远的原始社会里的许多痕迹,这是一片真正没有被破坏的处女之地啊! 有人说诗情画意栖身于大地之上,我却说那诗情画意更栖息于湿地之中。一览家乡的湿地,真是湖岸青芦随风飘,水上白鹭戏浪笑,绿草白云映碧水,快艇划破逐浪高。 其实,早在明武宗正德九年沔阳知州李廉就写过一首赞颂沙湖湿地的诗篇:湖上人家风色清,蒲衣茭筏可怜生,采莲惯识溪边路,晒网频惊树上莺。这是诗人对湖区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沙湖湿地的生动描绘,只不过当时诗人还没有“湿地”这个概念。 随后,我们登上了一个很大的岛屿,只见岛上长满了各种无名的野花、野草,绿茂苍苍,随意地散落在栈道两旁,还有那零星点缀的野菊花在微风的吹拂下款款点头,似在迎接家乡的客人。野菊、野草、野花,还有那叫不上名字的野蔓相互交织,真像一张色彩斑斓的大地毯,满满地铺在这个大岛上。 我们沿着栈道继续前行,就是湿地公园的办公楼,一座米黄色的小楼在绿色的环抱中,显得格外清秀。小楼旁还耸立着一个高高的木牌,上面写着“关山夜泊”四个大字,啊!我们知道了,此岛名叫关山。 在“关山夜泊”的牌子边建有一个三层楼高的瞭望塔,登上塔顶,在我们脚下又是一望无际的芦林,酷似一片绿色的大海。面对茫茫芦海,我才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阔,不禁使我对大自然产生了一股强烈的敬畏之心。我并非德人天游秋月寒江之人,但我不得不为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实感浩荡。 我曾去过澳大利亚马丽河湿地公园,美国弗罗里州大沼泽湿地公园,也去过国内的黑龙江青冈河湿地公园和江西九江修河湿地公园。国外的与家乡的湿地公园很相似,纯天然的、原生态的色彩较浓,而国内的两家似乎人工雕琢的东西多了一些,虽很华美,但华美中抹掉了一些原生态的元素,缺乏那种真正走进纯自然的感觉。 我想公园与湿地公园是应该有所区别的,湿地公园并不需要太多的亭台楼阁,流水石桥,否则这就不是湿地了。所以从原生态的角度看,我还是更爱家乡的湿地公园。 我们弃艇登车,行驶在东荆河大堤上,向东不到五分钟的车程便到了一个叫阳明的地方,这里紧紧与武汉接壤,湿地的地理优势可想而知。 站在东荆河大堤上向东南方向看,脚下是一片洪荒无际的草原,数不清的、洁白如玉的白鹭在离草坪不足两米的上空自由飞翔,千姿百态,妩媚撩人。还有一支胆大的白鹭居然歇在一头黑色水牛背上,悠然自得地打理着它的羽毛,似乎这个世界都是它的。温顺的老水牛站在草地上一动不动,似乎成了这群白鹭的忠诚卫士。 如此纯天然美景,也许在我国只有家乡的湿地才能看到。 再往西南方向看,在茫茫的草原上,一条高速公路的高架桥横空出世,跨越湿地伸向远方,一直消失在地平线上,婉如杭州湾的跨海大桥,一样的雄伟壮观,这也许是湿地唯一的现代元素。 阳明有一个名叫五湖的大湖,地处湿地的东南方,这里是冬天长江放壕的地方。 夏天长江涨水,长江鱼便游进了渔民事先挖好的壕沟里,待到冬天长江退水长江鱼便留在了壕沟,渔民们就用巨大的捲扬机将壕沟里的鱼捲送上车,直接送往全国各地。放壕一天可收获几十万斤鱼,纯天然的长江鱼自然比家养的鱼畅销很多,所以从壕沟发出的活鱼当天就可到达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餐桌。央视专门到此拍摄了《长江放壕》的宣传片,让湿地的放壕享誉全国。 其实阳明的五湖历史上叫太湖。唐代诗人李白曾到此一游,并留下了他的诗墨《游沙湖》:钱塘月,洞庭烟,沙湖水色竟如天。哦!是明瞭?哦!是辛酸?缺少高楼台阁,未见墨客留连。 这首诗虽然对沙湖湿地没有多少赞许,但我仍然很喜欢。诗人不仅赞美了湿地的月堪比钱塘月之美,湿地的水堪比洞庭水之大,也感叹湿地渔民谋生的辛酸与苦楚。更难得的是这首诗见证了沙湖湿地没有被人为的侵占、破坏的事实,千百年过去了,沙湖湿地的景貌依旧如故,没有楼阁,缺少墨客,这正是湿地被世代沙湖人民保护的结果,这是沙湖人民伟大的历史功绩的见证。 返回的路上,我在想,家乡的湿地确实很美,是一种纯天然之美、宏伟粗犷之美、磅礴浩荡之美,是大美壮美,比那秀美、雅美更富有诗情画意。真所谓花开溢香,花落成诗,水淡如镜,水浓成酒,无论红装素裹,总是相宜相彰。它是与生俱来的,是大自然的神功,是千年蕴育、沉淀的天果,谁能孰比? 当然,我也想到了另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 美国曾经发生过一场悲剧,那是2005年8月,港口城市新奥尔良发生飓风,一夜之间几乎将该城夷为平地。事后,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这次悲剧是人为侵占、破坏湿地带来的灾难性恶果。 惨剧令人不寒而栗。我们都是一些科盲,可怕的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侵占、破坏湿地的严重恶果呢?后怕之余又有一丝方才平静的自慰,因为如今的人们对湿地开始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那些掌握湿地命运的人也开始把湿地视为天宝,逐渐认知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控制水量、调节气候、维持生物、保护生态的功能,是真正的“大地之肾”。 伟大的湿地不仅仅给人类带来了美丽,更重要的是它用自己的身躯无私的保护了自然,保护了人类的生存与安宁。 回到镇政府会议室,我们闲聊的时候,小镇的书记向我们介绍,保利集团将投资200余亿元把湿地建成以生态湿地为核心,文化体验为特色,打造河湖一体,岛湖相融,一岛一色,四季各异的旅游休闲体。 这当然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傍晚,我们要离开家乡了,临上车时,小镇的书记对我说:“保护好这块湿地是我对沙湖家乡父老最大的责任。”书记的话让我们心里踏实了很多,是啊,这块湿地就是家乡仅存的一点遗产,这一遗产既是家乡人民的,也是世界人类的。 回家的路上我们格外舒坦、轻快,因为我们看到了家乡未来的希望,这也是沉寂了几十年的家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凤凰涅槃。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