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作家||【琴韵悠悠话古筝】◆陈上前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陈上前,男,笔名静水流深,湖南益阳人,现居广东揭阳,从事教育工作。业余,喜欢在音乐、文字和山水之间寻求性灵,写写散文,作作诗词,有作品散见于《揭阳日报》《长沙晚报》《羊城晚报》《楚风作家》《当代精英文学》等报刊杂志。

琴韵悠悠话古筝




月微凉,风轻抚,由来喜欢在这样的夜晚,听一曲《高山流水》,写几笔云淡风轻。那古筝声中流淌的清音古韵,如烟,如岚,如流泉,如禅韵,如人解语。我发觉,我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古筝!

古筝源于秦,又名秦筝、瑶筝、银铮、云筝等。李斯《谏逐客书》中曾云:“夫击瓮、扣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可见当时筝在三秦大地之流行,其声韵之优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诗中的锦瑟我不清楚是什么样子的乐器,据资料考查,应该与古筝大同小异,但锦瑟弦繁而音古,历史似乎更为久远,或许可为古筝之前身。‘’琴瑟友之‘’,‘’琴瑟和鸣‘’,不知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有幸见到此等和谐温馨的场面。

我之所以喜欢观看古筝演奏,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古筝的曲调醇厚、灵澈、柔和、隽永,音韵空明、古朴,较之其它乐器,似乎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味道。听古筝曲:或哀怨悲切,或明快欢畅,或温婉恬淡,或慷慨激昂……那筝音有如桥下潺潺的流水,孤鸿飞过时的几声清啼,优雅从容而有律动;又如那一树茉莉花的纯净芬芳和微风轻拂时的沁人心脾;还似那在水一方的伊人,优柔飘渺,若即若离,折折叠叠,婉转萦回。到琴音幽怨,如泣似诉时,我总会想起辛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却还手,一抹《梁州》哀彻。”虽然辛词写的是琵琶曲音,但那种哀伤的格调和音韵,还是与筝音颇为相似的。当然,也有琴声铮铮,悲壮激越的时候,此时人仿佛置身古战场,眼前刀光剑影,铁蹄奔腾……‘’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我曾固执地认为:在所有乐器中,只有古筝才有如白香山所写之情感感染力。

二是观姝静女子独坐幽室弹奏古筝也是一种享受:那柔柔的浅笑,轻扬的发辫,缓抬的螓首,善睐的明眸。那柔荑轻抚琴弦,或轻揉疾颤,或勾抹托劈,或摇指或花音。筝声紧时若急雨敲窗,筝声缓时如细雨抚桐,张扬时似朔风卷雪,舒展时如微风拂柳。纤纤玉指起落之处,烟柳画桥,古寺禅院,落日余晖,渔舟唱晚,海月秋风……仿佛一幅幅画卷在眼前升腾!那些画面,醉了时光,痴了人面,也涤荡了尘心!

因为喜爱,我加入了学习古筝弹奏的行列,至如今,不觉两年有余。我曾作打油诗揶揄自己年近半百居然有此雅兴,但我的心是虔诚的,我没有什么宗教信仰,音乐或许就是我心灵渴望皈依的宗教吧!此次拜谒专业老师,从师学习,我希望学有小成,假以时日,也能弹得一两首古音古韵,于闲适安宁的生活中也能觅得三两分风雅。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语云:‘’盖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矣。‘’子期死,伯牙终生不复鼓琴乃至焚琴,其心决绝如此,只因世上再无知音。幸运的是,他的知音之曲《高山流水》虽历数千载,而终于传存下来。我不知道伯牙弹奏的是否是异于古筝的古琴,古筝悦耳,古琴悦心,但无论是古筝还是古琴,都是在陶冶性情之余为寻觅知音。‘’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但愿世间不复有此凄怨!只是对于那些笑我在近知天命之年而学古筝的人,我不置可否,一哂过之!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这世界,能真正懂你的又有几人呢?“人生自是有情痴”,别让世俗的眼光和他人的嘲笑动摇了自己的追求。当生活被过多的柴米油盐酱醋等烟火味熏染时,不妨跳出尘俗,来点“棋琴书画诗酒花”,那样,生命也许会变得丰盈而充生情趣。

我们不仅仅是为吃米而活着,也不单单是为金钱名利而活着……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