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震撼了,熊耳山】◆黄丽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震撼了,熊耳山

毋庸多言,熊耳山震撼人心:一场千年大地震硬生生将崮顶撕开一道沟,地球的力量大起来令人恐惧难以想象,由此诞生千米长的双龙大裂谷。

一路上山坡遍布滚滚而落的巨石,有的石石相叠势如危卵,有的相互倚靠恰似心心相印,美其名曰“情人石”。旁有警示:立即通过不可逗留。于是心惊胆战仓皇而过。

在崎岖和炎热中爬行了半个多小时,忽觉一阵凉气袭来,好似进入空调房,不禁暗生欣喜,原来到了大裂谷谷口。进入裂谷,我发现实在是低估了它的壮观和艰险。裂谷壁立千仞,两侧石壁光滑,水珠滴答而下,阴暗潮湿的气息和狭窄的谷底通道开始让人寒毛直竖,战战兢兢愈走愈深,通道愈发逼仄,需低头侧身弯腰,坚硬的岩石回馈历史的空响。呼吸急促起来,两边岩石相迫,似乎随时会被压扁,光线昏暗,像走在熊的耳道里,又像是婴儿出生前的艰难。忽然投下一束光,原来头上一线天赐予些许光明,却有一卵形巨石横亘其上,摇摇欲坠,心中大恐,急急而过。侧身转过一弯,下石梯,又沿石梯把铁索而上,脚下更加湿滑,似有流水淙淙。不知行了多少米,前面有人说,“到出口了。”方缓出一口气。洞口雾气氤氲,缭绕迷茫,一棵大槐树在洞口守候。顺梯而上,出得洞口豁然开朗,原来已经登上曾经遥不可及的崮顶,远眺万里山川尽收眼底,大好河山在脚下绵延,惊魂甫定,且坐下享受一派无限风光。

又听闻前有一黄龙洞历时五亿年,为不虚此行,整装再出发。自裂谷东行三里便至黄龙洞,途经悬崖峭壁,需凿山为道,临崖而望,深沟险壑,转角处虽有围栏相护,仍胆战心惊。至洞口,吃一惊,如此天然巨洞着实罕见,其长高宽距均堪称北方石窟第一,似山神张开大嘴吞下千军万马,又似巨熊咆哮大张其口声震远方。前洞后洞一屏相隔,前洞干燥,光线明朗,地势开阔,西南角有一天泉澄澈清亮,乃山水渗透石壁而成,汇聚于下方一石臼,望之了无杂尘,干净清透。这一方清泉,远于万万年前滋育山洞古猿人刀耕火种,近于抗日时期助力黄龙洞贫民私塾义务小学培养革命志士,功劳实不可没。后洞幽暗深远,阴森潮湿,地表坑洼不平,仰视洞顶高不可测,奇石嶙峋,怪峰突兀,像狼牙,似刀尖,狰狞险恶。左侧钟乳石林立,貌似竹笋,色泽淡黄,触之爽滑,有似脆玉,仿若琼脂,光洁剔透,惹人喜爱。右侧展柜内陈列着巨大的恐龙蛋化石、逼真的鱼化石、和洞内出土的贝类化石,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方知不知不觉间与亿万年前的历史有了一次无声的对话,遂拜服地球鬼斧神工,创造演化万万千千。

出得洞口顺势而下,正遇一千年古槐老枝遒劲,树皮乌黑,精神矍铄地陪伴着石窟。想是千年的精万年的怪,古槐已化身灵验许愿树,腰缠红带,香火甚兴,仙气袅袅。

拾级而下,沿途花椒树大片盛开,香气袭来沁人心脾,第一次知道花椒树也可以这样清香淡雅,石梯上落满小小的淡绿的椒花,是山的浓情,风的召唤。

一次与山的对话,一次和地球的交流,一次对历史的言说,从此拜服山川鸿大,风月无边。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