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一粽情深】◆董丽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董丽,公司职员,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用手中的笔记录生命中的那些温暖和感动,文章散见于报纸和公众号平台发表。



一粽情深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又是一年端午节来到。这几天母亲忙忙碌碌,给我们准备端午节的粽子。

其实,母亲不会包粽子。今年为什么要兴致高昂的给我们包粽子呢?这要源于母亲的老闺蜜。那天,母亲的老闺蜜给送来了一袋粽子,说是自己包的,拿来让我们尝尝。

只见粽子包得小巧玲珑,煞是好看。未品其香,先被粽子的俏模样吸引。咬一口,糯米花生红枣混合的香味就弥漫开来,一下子香到了心眼里。那种唇齿留香的感觉,真的很具诱惑,竟让我这一向不爱吃粽子的人连吃了两个。

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在老家居住时,家里地里,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对于女红活儿更是精通。冬天的晚上,吃过晚饭,左邻右舍的巧妇都会聚到我家里,一边拉着闲呱,一边纳着鞋垫或者做着其他的手工活,有不会的花样都会来问母亲。直到现在说起来母亲还都很自豪的,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母亲对于饭食上也很在乎。早年物质匮乏缺衣少食的年代,她时不时变个花样,给我们一个惊喜。现在条件好了,更是使出她的“看家本领”,各种饭菜变着花样在家里餐桌上出现,吃得我们满嘴流油,心满意足。

样样精通的母亲,可就是不会包粽子。这要源于我们的饮食习惯。我们家不喜欢吃粽子。为了尊重生活的仪式感,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才吃个粽子应应景,平常真的不吃这个。现在生活条件好,超市里粽子琳琅满目,各种馅料,应有尽有,随意选购,因为吃不了几个,也不用费劲在家包粽子。

那天晚上,吃罢母亲闺蜜送来的粽子,一向吃完饭雷打不动出门散步的母亲却没有出门,只见她拿着一个粽子在那里反复研究揣摩。看了半天又开始打电话,仔细一听,原来是在向她的闺蜜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这意思再清楚不过,她要学习包粽子。她有这个想法,我一点也不稀奇,母亲一直是一个要强的人。

她学会包粽子以后,就不用我去超市去买了。今年的疫情严重,反反复复的,母亲不愿意让我去人多的聚集,避免传染。而且自己做的食物,干净卫生,虽然吃得少,也要吃得放心。

母亲就迫不及待地准备好了包粽子的一应物事,按照她老闺蜜办法开始忙碌起来。初次包粽子的母亲,得不到要领,不是粽叶折贴不好,糯米撒了出来,就是口太小,糯米装不进去,折腾半天,终于包完蒸上。母亲满怀期待,结果却差强人意,粽子瘪瘪的,一点也不饱满,样式不好看,味道也一般。

母亲很不满意,又开始琢磨怎么改善。我打趣她:“怎么,还要再战?你快休息休息吧,别再费劲了,再说,超市里啥样的也不缺,还是去超市买吧。戴着口罩,没有事的,一会儿就买上出来了。”

母亲流露出一副不甘心不服输的样子,说:“再试试!看再一次包得咋样。虽然你们吃得少,但是现在的食品不安全,而且疫情严重,还是在家吃放心”

其实我说这些话并不是在打击母亲,只是不想母亲如此辛苦。自从去年端午节至今,一向身体硬朗的母亲接连动了两次手术,一次在肚子上,一次在腿上。两次手术下来,母亲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从前了。身体虚弱了很多,也苍老了很多,但是说话的样子依然还是干劲十足永不服输。

今天,母亲给我说又包了粽子,来尝尝味道。我心想:“这才几天,还能咋样呢,估计还是老样子呗。”

但又不忍拂了她的心意,下班去拿粽子。结果竟让我大吃一惊:这次的粽子竟然和她的老闺蜜做得一样,一个个香气四溢,饱满结实。剥开一尝,竟然毫不逊色。忍不住夸了母亲几句,“终于功成名就了,心里高兴吧。”

母亲颇带几分得意地说:“终于成功了,端午节粽子可以不用去超市买了!我给你们做各种馅的,卫生又营养。”

原来,母亲一直不甘心包不出好看、好吃的粽子,不顾手术后身体虚弱,一次次地尝试,终于在端午节前成功逆袭。

看着这些粽子,想着一年就吃几个粽子应景而不辞辛劳的母亲,眼里竟然有点酸涩。这小小的粽子里面,包裹着的是母爱深深。

70岁的母亲,为了让我们吃上自己的包的粽子,一次次地学习着、实践着。也发自内心佩服自己的母亲,无论何时何地,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给我们树立生活榜样,让我们在遇到任何事的时候都永不服输,永不言弃。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