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作家||【铁道线上的那抹金黄】◆张勇进

 齐鲁文学 2020-08-06


作者简介

 
张勇进,笔名艾荷、无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散文诗学会会员,湛江市歌词学会副会长,《散文选刊》签约作家,曾任某市文联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报告文学》、《海外文摘》、《散文选刊》、《中国文联实务》、《中国人口报》、《人口与计划生育》、《湛江文学》、《湛江晚报》、《粤西农垦报》、《茂名日报》等;个人专著《张勇进诗词选集》(《中国作家心灵之旅丛书》系列)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同时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永久收藏。

铁道线上的那抹金黄




2017年7月16日,《散文月刊/下半月》作家班学习培训结束。吃完中午饭,办好退房手续,我和一起来参加这次学习培训的市作协副主席小苏叫了一辆出租车,中午一点钟从北京市通州区锦江之星宾馆出发,经一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到了返程的始发站——北京火车西站。由北京开往湛江的k157次列车开车时间是傍晚18:12分,我们得在火车站呆四个多小时。一到火车站看到这人山人海,闻到那种刺鼻的烟味和汗酸味,觉得非常不习惯。还好我订的是软卧票,可以带着小苏到软卧候车室找个地方坐坐,看看书,聊聊天,用以打发这几个小时的候车时间。七月份正值学校放假,学生老师都趁假期出来旅游,北京的出入人员暴增,整个火车站不仅候车室里坐的站的挤得满满的,连过道都站满了送人、候车和等着买票的人。北漂族里干体力活的,或许是疲倦加上劳累,干脆把装着行李的蛇皮袋放在地上做枕头、整个人靠着蛇皮袋躺在地上睡着。候车室太吵杂,小孩子的哭闹声、家庭型旅游团队的大声交流、还有后进站者让一让的大声吆喝,无不给人一种火车站太小、扎堆和过往的人都太多的感觉。

吵杂归吵杂,整个火车站里却进出有序,进站、出站没有任何阻滞。细细观看,竟然是随处可以看到的穿着绿色铁路工作服的人在为旅客服务,他们有的引导旅客到各登车口就坐等候,有的在维护排队上车秩序,有的在帮助带大件行李的旅客搬东西,有的在为老人和孩子送开水,有的在打扫清理旅客离开后的垃圾杂物。他们在紧张而有序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在大热的天气里汗流浃背,每一件绿色工服上随处都可见大片厚厚的尘斑和汗水的污渍,让我肃然起敬。

18:10分,在乘务员的引导下,我顺利登上k157次列车软卧车厢。我的票号在一号软卧包厢,1号软卧包厢靠近开水间、洗漱间、卫生间,是最方便乘客的一个包厢。包厢里除了我之外,还有一家三代三口人,我对面的下铺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上铺是老奶奶的孙女;我的上铺是老奶奶的儿媳妇、即老奶奶上铺那个小女孩的妈妈。女孩约十一二岁,她妈妈四十岁左右。下午我登上列车刚进包厢时,她们婆孙仨都坐在下铺吃东西,老奶奶和儿媳妇坐在老奶奶的卧铺上,小女孩坐在我票号的卧铺上,我的卧铺垫着报纸、报纸上摆满了煮熟的花生、水果、糕点和鸡蛋等食品。小女孩一见我推开包厢门探头进来,立即跳过她母亲和奶奶那张卧铺,小女孩的母亲马上把放在我票号那张卧铺上的报纸和食品收拾好,并连声对我说对不起。我笑笑说没关系,把行李搬上行李架,然后跟他们打个招呼便径直去餐厅吃晚饭了。

从餐车回来,看到老奶奶和小女孩在打扑克,玩的是一种五张牌看谁捡分多算谁赢的游戏,谁输了就要被赢的一方刮鼻子。看得出老奶奶为了让孙女开心老在放水有意输给对方,小女孩赢一局就开心地拍手大笑,然后伸手去刮老奶奶的鼻子。小女孩的妈妈在上铺看书,看小女孩伸手刮奶奶的鼻子时总陪着女儿嘿嘿地笑。这一家三口似乎和列车上的工作人员特别熟,她们总叫乘务员替她们买这买那的,特别是那小女孩,嘴巴老是不停,一会儿吃雪糕,一会儿吃北京水蜜桃,总吃不饱似的。乘务员也总乐意往我们包厢送食品、开水等。晚上九点后,老老少少开始逐一去洗漱间洗漱,然后各自坐上爬上自己的卧铺,小女孩和她母亲躺下先睡了,老奶奶开始打坐做功课。

7月17日早晨,在列车的晃动中,我五点钟就被热醒了,一侧身看到老奶奶还在卧铺上打坐,我好惊讶,这老神仙不用睡觉啊?我不敢打扰她,一动不动躺在卧铺上,连喘气也不敢大声,生怕吵到她练功,弄不好害她分心走神练岔了气走火入魔会怪罪我。好不容易熬到六点,包厢外的过道不断有人来人往的脚步声,小女孩和她妈妈醒了,老奶奶放下合十的双手睁开了眼睛,我才敢从卧铺上爬起来出去洗漱。洗漱完后,到隔壁硬卧车厢招呼与我一起到北京学习的小苏到餐车吃早餐,吃完早餐便到硬卧车厢跟小苏交流这次学习的体会,再跟小苏吃完午饭,然后才回到我乘坐的包厢。

中午十二点多,夏日的太阳把整个大地晒得热辣辣的,感觉车厢被似火的骄阳烤得像蒸炉一样热烘烘的,虽然软卧包厢里一直开着空调,但一开包厢门热浪就涌进来,车外的温度起码有40度。

我跟她们祖孙仨说,这天气真热,昨晚热得我难以入睡,今早起来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现在更是感觉这车厢像桑拿房,坐这趟列车真是辛苦。你们不觉得热啊?小女孩的妈妈说这么热的天气,俺们包厢靠着开水间,虽然乘务员把空调开到最低温,包厢也还是觉得热。俺们习惯了,您属于肥胖型,这样的天气出门确实辛苦一点。我诧异她说的俺们习惯了这句话,看不出来,这一家子还真潇洒,一定是经常暑期一家子外出旅游。我正准备问个究竟,小女孩抢着对我说哎哟叔叔你这就叫热啊辛苦啊?俺爸爸他们那才叫热才叫辛苦哪!她妈妈赶紧打断她的话说小孩子要懂礼貌,不要乱插嘴。小女孩天真地说是真的嘛。我问小女孩你爸爸那里为什么那么热那么辛苦?怎么不陪你们一起出来旅游?小女孩看看她母亲,然后一只手拉着我的手、一只手拉开包厢门说叔叔你跟俺来。小女孩把我拉出包厢,拉到车厢的窗前,指着几个身穿黄色防护衣、每人背着一个大背包在烈日下行走、不时弯下腰敲打着钢轨的铁路工人,说:俺爸爸是跟他们一样的。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铁道线上一抹耀眼的金黄。室外温度40度,被太阳暴晒的铁路地面温度这时应该高达50至60度,夸大一点来说,把鸡蛋放到铁轨旁的地面上也会被烤熟。再者久旱,铁路两旁的绿色植被在高温的灸烤下萎靡不堪,奄奄一息。此时车窗外那些铁路巡道维修工,却在曝晒的烈日下、在灼脚烫心的铁路沿线上坚守着他们的岗位,为了铁路运输的顺畅,为了万千旅客的安全,他们不辞劳苦地在铁路沿线认真细致地巡查。他们披着一身的沉重金黄,烈日下不断敲打铁轨或者拧紧螺丝,身上便会抖出一拨拨金子一般闪烁的蒸汽水珠,令我感动且疼痛。

我在开着空调的软卧包厢里都感觉热得难耐,铁路工人们在40度的高温下踩着60多度滚烫的地面不停地工作,这是一种烧心的感受啊。我被眼前的情景感动,眼睛有湿湿的感觉。我拍拍小女孩的头,说你爸爸和这些叔叔都非常伟大。“不,先生您不能这样说,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老奶奶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我们身后摆摆手说,“摊上谁在这个位置上,他都会尽职尽责的。”

回到包厢,老奶奶跟我有点自豪地聊起了她一直牵挂着的儿子:这位先生啊,您刚才看到那一摞子穿着黄色防护衣、背着大行李道包在铁路边行走的人了吧?就是俺们刚刚经过的赤壁火车站所属工务段的铁路巡道维修工哪,俺儿子也是,不过他负责的是一个不出名的小站那段线路。这铁路哪,每天24小时都必须有专人监护动态设备,每一个车站都必须有专人防护。俺们的这些铁路巡道维修工哪,逢了节假日都得离开亲人,常年默默坚守岗位是家常便饭的事儿咯。他们就象铁路钢轨呃,一年四季风餐露宿,春夏秋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蹲守,那个苦哇,那个累哇,俺娃他们没有终点、不能马虎哦……。

老人家的儿子,是某火车站的一名铁路巡道员,他常年都要背着几十斤重的行道包在他所管辖的铁路沿线上巡查,每天步行往返20多公里的路程,而且要在行走过程中认真检查螺丝、扣件是否松动、缺少,线路接头螺栓是否松动、有无断裂等等,一天不知道要弯下腰又挺起身多少次、蹲下去又站起来多少次!虽然每天回来都是腰酸背痛、整个人像散了架一样,但他从来没有怨言,一直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一干就是十几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在巡查中发现一个道口的栏杆被牛撞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无法离开危险点去找人找材料修复,只好提着一盏《红灯记》里面英雄李玉和手里提着的那种巡路灯,冒着被汽车撞轧的危险,自己硬是站在寒风暴雨中当了整整一夜的活路标,红灯一闪一闪,避免了来往车辆开上道口被火车撞飞的事故发生,而他自己天亮踉踉跄跄回到家时,已经满身泥泞不成人形。

按《劳动法》规定,本来像现在这样的高温天气是应该停止户外作业的,但每年的这个时候正是铁路工务系统最忙的时候,更换道岔、更换钢轨与轨枕等施工任务一个接着一个,要保证旅客列车正常运行,作为巡道维修工,就意味着必须承受这个职业所附着的一切困难险阻,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炎炎烈日,惟有坚持。老人家的儿子长年坚守在铁路线上,与线路为伍,与寂寞为伴,不但不能陪家人去旅行。而儿子身体对工作的承受能力和常年在铁路沿线行走的安全情况还日夜让老人牵挂和担心。

老人家接着说:你昨晚看见我打坐是不是有点奇怪?自从俺儿子当上巡道维修工,特别是那个暴风雨的夜晚发生的那件事以后,俺不知道有多担心,听到他回来说他一个人站在道口拦汽车时俺的腿都软了啦。您给说说,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如果其中有一位汽车司机视线不清、硬是加油冲过道口,俺儿就光荣了。打那以后,俺每天晚上都会打坐,默诵《心经》和《大悲咒》,为俺儿祈求平安,也让俺能心境能够安静。既然俺儿选择了责任,俺就陪他选择坚强。

哦,当我们坐在平稳的火车上欣赏风景、享受旅途愉快的时候,当我们乘火车从千里之外安全回家与家人吃年饭的时候,当我们从那个城市乘火车到这个城市与亲人朋友一起吃着月饼喝着茶、吟诵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丽诗句的时候……我们的铁路巡道维修工,却为了确保铁路大动脉的畅通,为了确保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为了确保我们千千万万名乘客的生命安全,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流血流汗辛勤劳作和付出,为我们的旅途保驾护航,为千家万户的团圆和幸福保驾护航。他们的父母或许已经老迈,但依旧要替他们带孩子;他们的妻子虽然年轻,但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独守空房。他们没时间多陪陪新婚的妻子,没时间照顾生病卧床的父母,没时间管教年幼的孩子,这在常人的眼里,是不义、不孝、没有家庭责感之举,但他们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执着与坚守,发现和排除了一个又一个可能颠覆列车的隐患和险情,换来一趟又一趟列车的安全前行。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他们应该赢得我们的尊重和敬佩。

为了能近距离感受铁路员工的工作和他们的想法,列车到达衡阳站时已是下午16:45分,我抓住入站停车三十分钟这个空隙,快步跑下火车,希望能遇到一位巡道维修工跟他简单交流。虽然临近傍晚,太阳光线仍然灼人,我在车站内寻找了二十分钟,走得满头大汗,所能看到的只是穿警服的铁路警察、穿绿色铁路服的站内工作人员和乘务员。我不死心,找到一位警察,掏出签约作家证书给他看,告诉他我想写一篇有关铁路巡道工或扳道工的文章,请他帮我找到一个被采访的对象。警察感动地挠挠头却非常遗憾告诉我:巡道或扳道工基本都在野外作业,站内基本上是机械扳道和处理故障了,除了特殊情况才通知他们到站内来。他热情建议我说作家同志,你们写文章的,真要写一写我们铁路沿线那些没日没夜在野外作业的工人,他们的辛苦和付出真的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以岗位为家那种敬业精神、他们宁愿流血牺牲也要保证旅客生命安全这种铁的纪律和血性,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理解。他送我到车厢上下客门前,握着我的手说谢谢您能帮铁路工人写文章。说完他退后一步,庄重地向我敬礼:作家同志,拜托了!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默默上车,火车缓缓开动。我走到车窗前,向可以见到的每一位正在工作的铁路员工都抬手敬上一个庄重的军礼。在他们忙碌的身影中,我读懂了什么叫做奉献。坐在飞驰的列车上,我望眼窗外,希望能寻找到那黄金般闪亮的身影,给他们送去满怀感恩和崇敬的目光:“俺爸爸他们那才叫热才叫辛苦哪”。

铁道线上,车声轰隆,列车拖拽着那一抹金黄色向前疾驰,那一抹沉重的金黄在飞速延伸……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