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作家‖【青岭山寻太白仙踪】◆汪建武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汪建武,男,196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供职于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黟县供电公司,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黄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青岭山寻太白仙踪 

雾锁大青岭,来从太白游。

浔阳寻秘境,古道探清幽。

古木林荫翳,清溪缓缓流。

迷蒙兼恍忽,仿佛隔千秋。

青岭山古名许家坞,位于皖南黟县的崇山峻岭当中,相传唐代李白入黟曾到此造访一位名为许宣平的隐士,见主人墙上题有:“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间朝饮碧泉。樵人歌陇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的诗句,因为这段传说,使得青岭山布满了梦幻般的神奇,使我产生了去青岭山寻觅太白仙踪的浓厚兴趣,终于与几位户外好友相约成行。

浔阳台前,漳河之水莹莹流过。当年李白入黟,在此寻到正在垂钓的许宣平,浔阳夜月成为一段佳话。沿着李白当年的路径,由浔阳台经红庙进入两山的峡谷之间,谷内是称为“三川”的“大川、松川、怀川”三个自然村,村子和村名即将成为历史,现在村民正逐步外迁,以“秘境”为品牌的旅游景区进入打造之中,一个依托当地优美的原生态环境,集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度假村即将问世。

踏着沧桑的古道,行走于清清的山溪,穿行于茂密的森林,溪水潺潺声轻轻地叩动着我的心弦,鸟唱虫鸣声让我的心弦掀起一浪浪的翻滚,心情也美妙起来。随着上行之路渐渐升高,两侧的山峰渐渐变矮,终于落在了我的脚下。此时,远处的青岭山已经映入我的眼帘。

遥望青岭山村,依附起伏的山势而建,高低错落,颇有重庆山城的风格,似一座东方的小城堡,在云烟笼罩中,云锁烟雾,虚无飘渺。

青岭山村子不大,总共才26户人家,这是一个隐秘的世外桃源。进入村子,粉墙黛瓦的徽派古民居、黄黄的土墙屋、现代的小洋房掺杂交错,散发着不同年代的风味。漫步于苔痕斑驳的石阶,倘佯在徽风古韵的巷道,感受岁月沉淀的幽香,我的心绪也随之下沉,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李白上山的年代。

青岭山上都是那些深居简出的普通百姓或是看破世事、过隐居生活的隐士,所以那些徽派古民居的建造,少了一份豪华,多了一份简朴,颇有刘禹锡 “陋室铭”之感觉。村里先人留下这样的诗句:“漫从源水觅幽居,买得青山好结庐;布种不辞硗脊土,传家暂别圣贤书,菜根茅草今安稳,意马心猿日渐除;更喜老妻同我志,呼男挈女共挥锄。”这种原汗原味的生活,寄情于山林、田园,一大家人共享天伦。许宣平留下过这样的诗句:“负新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从中透露出村中人外出卖柴,换得钱后买酒归来的生活。可以想象,当年李白造访时与主人饮酒赋诗、推杯换盏,开怀畅饮的情景。

村子里的许多古民居早已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或只剩下残桓断壁。我来到一座残桓前,从尚未全倒的门楼可以看出这是一所宗祠,面积也就一百多平方,属小宗祠,这与村子的规模和人口户数很般配,聚族而居柏森森的徽州宗族活动曾经主导着村子的生活主流。

现在许宣平后裔已经徙居栈阁岭,吴姓为村中大姓,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于树木、毛竹、茶叶等,村内家家户户走廊内都挂着一排排、一串串的火腿和腊肉,屋顶上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器和太阳能热水器,村里进行了电网改造,不少村民安装了三相电进行茶叶加工,生活过得殷实。

青岭山,这座高山之上的千年古村,现存的古房屋和参天古树都无法追逆到唐代。但千百年来,人们与青山为伴、甘泉为邻,过着与世无争、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从古至今的传承比李白年代更早,因此也成为李白的向往。当我站着这片幽静的世外高山之颠,望着远处群山绵延,云雾缭绕,在淡淡的霞光掩映下,绚丽多彩,美仑美奂。我顿有感悟,这不正是太白仙踪吗?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