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作家‖【病房中的老人】◆王苏红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王苏红,笔名海鸥。高级政工师,宁夏作家协会会员。曾从事过15年新闻宣传工作,用心记录点滴生活感悟,喜欢写写画画和户外运动。

病房中的老人

清晨,一缕霞光穿透住院部外墙上的窗棱,洒落在病床上,留下一片耀目的洁白,在那洁白的光晕里,一位老妪盘着一条腿,伸展着另一条腿,两只手臂抱着后脑勺,仰靠在床尾的被卷上。她的目光此刻专注地审视着对面墙上的标识牌,静静地望着。

三人的病房一时间肃静无声。

输液瓶悬在一号床上方,病人侧卧在床上,盖着棉被在重温朦胧睡意;二号床上的病人刚抽过血,一只手摁着另一只裸露手臂上的止血棉签,胸腹处的创伤部位隐隐作痛,她轻蹙眉头躺着。

“咦?奇怪。”那位沉思良久的八十六岁老妪说话了。

“怎么啦?大娘。”二号病人闻声询问。

“我的二级护理怎么变成了一级护理?”

“噢?”

“刚才那个护士丫头来换过标签。我才发现那个牌牌子原本两横变成了一横。”

“为啥换牌子?今天您不是办出院手续吗?”二号病人感到意外。

老人拧着眉毛,歪着头想了想,布满沧桑的菊花般面容瞬间舒展拉伸成铅板一样平坦,原来挤兑成细缝的双眼忽而睁得溜圆,一只稀疏的眉毛高高扬了起来。

“哦。我知道了!”

“知道什么?”二号病人急于知道答案。

“她们以为我八十多岁傻了,出院偷偷给我换成一级护理,好多收我的钱!”老人气愤难平地说。

“真是差劲!怎么能干这种事?”二号病人和一号病人都觉得言之有理,替老人打抱不平。

“嘿嘿。其实我还没傻。村子里和我一般岁数的很多人都羡慕我呢!说我脑子灵光。儿子一会儿来接我,说啥要让他讨个说法,可不能多交冤枉钱!”

对此,病房里的人都赞成。

这时,老人的手机彩铃响起,一段雄浑的男中音歌曲引起了众人的瞩目。

老人抓起床头柜上的智能手机。

二号病人钦佩地望着她,不禁感慨:

自己八十一岁老母亲连老人机都几次三番学不会使不好,更别提接触智能手机了。瞧瞧别人老人家,八十六岁头脑灵光使的是智能手机!

二号病人正在想入非非,却没注意到老人有哪里不对劲。

男中音的歌曲抑扬顿挫,经久不衰。

老人家拿着手机大声不耐烦地说:“说话呀!你倒是说话呀!光唱歌干个啥?”

二号病人一下子笑了,原来老人根本没摁接听键!

她要过来手机,帮着接通转手还给老人。

一个钟头后,老人儿子开车来接她出院。

临走,老人指着床头墙上的简易吸氧器具说:“这个是咱掏钱买下的,拿回家吧?”

“拿它干啥?”

“我看前面病房的那个老头出院就拿走了。”

“拿了不够麻烦的。再说,回家也没有原料供氧呀!”儿子不屑一顾。

老人歪头想想似乎想通了。

至于那个护理级别也是她阴差阳错的误解。

于是,老人戴上紫色呢子礼帽,穿上玫红、藏蓝和深黑三种拼色呢子短大衣,立刻变成了讲究人,在儿子的搀扶下蹒跚而去。

出院前一天,大夫要为老人进一步治疗。

当得知治疗肺积水只是暂时控制,将来还会复发时,老人坚决拒绝另一侧肺部的穿刺放水。

她一脸疑惑地说:“抽水抽了八九天还不够?还要抽!我这么瘦,哪里来的这么多水?”

儿子担忧地劝老人听大夫话。

老人坚定地说:“不!再不打眼。这个眼天天整得我后背衣服湿乎乎,不舒坦。”

儿子忧郁地说:“不继续治疗恐怕会麻烦呢!”

“那有啥麻烦的?死了就轻快了。”老人倔强地笑了。

然而,她决绝地回复后,就接到出院通知。

大半天时间,她坐在床边沉思。每次进来换液体的护士、量血压的护士及铺床整理的护士,她都要突兀地问一句:“为啥让我出院?”

得到的答复或是吞吞吐吐,或是推诿搪塞,抑或莫名其妙。

后来,大夫当面耐心予以答复:“既然拒绝继续治疗,就没必要再住院。床位每天很紧张,无谓占着床位也不合适。”

这个老人住院十天,床头床尾总有男人护理,却从不见女性。

老人有三个孝顺儿子,没有闺女。

这次,三个儿媳妇不管不问,自始至终不见电话不见人影,也没见过一个孙子孙女来医院探望。

就这,老人今年春节曾用自己的几万元积蓄给三个儿媳妇每人赠送了一款价值不菲的首饰。在病房里,老人不止一次私下劝解三个儿子,回家莫要埋怨妻子不关心婆婆。

老人说:“只要他们和和美美过好日子,看不看我没啥。”

其实也未必,一号病人的三个女儿天天你来我往嘘寒问暖,连续几天不见男性。

一天,大女儿探望母亲时说:“昨晚,我批评了你女婿。”

“为啥子?”

“他一次都不来看您。我生气!”

“他工作忙,下班回家晚。疲乏得不想动弹,妈理解。”

“您三个女婿,就他在城里工作,离得近。不来一趟不像话!”

结果,第二天女婿带着礼物和外孙子就羞答答地来了。还向丈母娘解释:

前几天忙得焦头烂额,一直心有余力不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只要有同理心,互相体贴尊重,小家庭乃至大家庭都会有凝聚力的。人无完人,知错能改就好,而盲目乐观、一味迁就并无益处。

老人走后第三天,另外一位76岁的老人被安排在三号病床上。

这位老人来了三天,竟然失踪好几回!

下午3点多,她老人家被安顿好。

5点多,护士来测血压血糖,找不到人。

7点多,老人回来躺在病床上,儿女、老伴儿围坐半屋子。

翌日清晨6点多,老人又不见了!

8点钟,老人气喘吁吁又躺在了病床上。

输液持续到中午时分,二号病人睡醒发现:

老人又人去床空!

怎么回事?

老人的病不轻,并不适合如此潇洒出走。

后来,探望老人的亲友透露:

老人住院不踏实,惦记家里那个八十岁患有脑梗的老伴。

老太太每天操心跑回医院附近的住宅区,为老伴张罗做饭。

说起老伴,老人唏嘘不已:

半月前,老伴下楼,在昏暗陈旧的狭窄楼梯上一脚踩空,摔下三个台阶倒在地上。她听到动静慌忙跑出去搀扶老伴起来,可是这对两个年迈体弱的人来说,实在是力不从心。

老太太重感冒嗓子发炎水肿多天,根本发不出多大声音。于是,她用拳头使劲敲打楼梯铁栏杆,发出“咣、咣、咣”的撞击声引来了邻居。

在邻居帮助下,把摔倒的老人扶起来,竟发现他头顶刮蹭掉一块巴掌大的表皮,有些许渗血,创伤面大却无大碍,实乃虚惊一场!

少年夫妻老来伴,谁都会老去,珍惜身边伴侣相扶到老真不容易。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