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花夕拾◆留些许时光给清欢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倪超,河南新乡人,业余写作。供职于河南省新乡市人民政府。

莱西文学
留些许时光给清欢

文/倪超

喜欢一本书,有时是从名字开始。爱上《人间有味是清欢》,最初就是因为这个名字。而后,才是被国学大师于丹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六个角度对人生、文化、社会、生活的再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所感染:只有给生命留闲,才能在寻常岁月中得到漫天幸福。

“清欢”一词,出自于苏轼的名作《完溪沙》。彼时,苏轼被贬谪黄州,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质朴的清茶淡饭生活,于是留下了旷世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于苏轼而言,是再落寞也不会背叛生活的旷达。苏轼的这种清欢是生命的旷达与生活的无奈之间的淡泊选择,生命之静中蕴涵着生活之动。

清欢,似乎总与静有关。老子的清欢是“守静笃”,是心灵之静。屈原的清欢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生命之静。陶渊明的清欢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之静。

按照哲人的观点,生活宜动,而生命宜静。只要有静的心态,清欢也可以孕育在生活之动中。所以,今人的清欢既有林清玄的“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热爱”的静的清欢,也有方文山的“心中有江山的人不能快意潇洒,我只求今生与你共华发”和郭敬明的“风吹雨成花,时间追不上白马”的动的清欢。动中求静,方文山和郭敬明的清欢就有了欧阳修的“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的潇洒。

然而,这些清欢都有些出世的味道。而人,终究要入世。所以于丹的清欢蕴涵在她的生命中、她的成长中、她的幸福中、她的闲情中、她的行走中、她的流年中。于丹的清欢,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一种文化、一种社会、一种生活。这恰是浮世两清欢。

清欢到了这种境界,就已入禅境了。智洪禅师的清欢就是:月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慧开大师的清欢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间。两位大师告诉我们的哲理朴素而深刻:心若在,清欢便在。

庆山在《得未曾有》一书中写道:你脚步经过的花丛,有很多不宜察觉到的生命。你的脚步,决定了它的生死。而只要心中有珍惜之意、感念之心,它的生命便没有被辜负。

至此,才终于找到了清欢的真谛——对生命的珍惜与感恩。

于是,我想像于丹那样,在匆忙的脚步中,留些许时光给清欢。



赞赏说明:1、如果觉得作品精彩,请点击底部“赞赏”功能为作者进行赞赏。
2、赞赏的%50将作为作者稿酬,另%50作为平台运营及文学活动。
3、赞赏活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