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作家◆《家乡的芦叶》-朱坤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朱坤,男, 42岁,江苏邳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工师职称。目前在邳州经济开发区某企业供职。徐州作协会员,邳州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邳州市第十三次党代表,徐州市劳动模范。

曾在国家、省、市县级报刊上发表诗文作品近百篇。作品“伞”、 “泰山寄情”入选《中国新诗》《散文世界》等报刊杂志。征文《比邻而居》获全国“温馨社区”征文一等奖。作品集《这些年,这些事》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现代作家

家乡的芦叶

作者:朱坤

端午节又到了,大街上满是卖芦叶的人在使劲吆喝,面前的芦叶又宽又长,通体碧绿,让人看着看着就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望。我想起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打芦叶包粽子的情形,儿时那种对美食的渴望和期待,以及整个过端午节煮食粽子的过程,至今历历在目,不能忘记。

那时在老家东边有一大片野生的芦苇地,大概有三四亩吧。每年到六七月雨水充沛的时候,芦苇长势分外喜人,遍地绿油油的,微风吹来,哗哗作响。与芦苇地紧邻就是几个汪塘子,鱼塘里面有不少野鱼,每到暑假我和几个小伙伴就去逮鱼摸虾,每次都战果颇丰。而芦苇地里也有不少鸟儿在筑巢垒窝,一到傍晚夕阳快落山的时候,整个林子里叽叽喳喳的都是鸟叫声,煞是热闹。我和小伙伴们就趁机结对深入到芦林深处逮鸟掏蛋什么的,整个一夏天都很快乐。后来听大人说芦苇荡里有鬼,有夜半路过的人亲眼看到娘俩穿白衣服在里面嚎哭,吓得我再也不敢去了。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许多庄户人家就用芦苇编成席子或毛翁(一种草鞋)拿到街上卖钱补贴家用,一年下来也能赚个百儿八十的,这在当时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我那时就十岁左右的样子,不懂事,家里在搞这些副业的时候,都觉得与我无关,我唯一想做的事就是端午节前和母亲一起打芦叶,然后回家包粽子,以尽快品尝这少年时代最美味的食品。

天刚亮,我就在母亲的呼唤声中迷糊起身。母亲挎个大竹篮子,带条毛巾,而我在母亲身后做个小跟班。到了芦苇地,看满眼的芦叶迎风招展,像列兵似地等待检阅。人很少,顶多打个招呼就各忙各的,耳边只听见沙沙的打叶声,绿绿的芦叶被打成小捆放在篮子里,上面还有许多晶莹的露珠在滚动。母亲捋芦叶的速度很快,动作娴熟、自然。我则提着篮子跟在她后面,接过芦叶扎捆摆好。不一会功夫,大半篮子的芦叶就有了,鲜嫩嫩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又过了一会,篮中的芦叶实在是装不下,我就和母亲商量着鸣锣收兵,到家时弟弟妹妹也在翘首以盼,看到我们回来一阵欢呼。

接下来就按包粽子的程序进行了,我们在母亲的吩咐下分捡芦叶,洗净后放在箩筛上晾干。然后将事先淘好的糯米装进芦叶里捆扎炆煮,不一会儿,屋里屋外就开始弥漫着糯米的醇香,到了一定火候,估摸粽子熟了,就用文火小焖一会,打开锅盖,满大锅的热气下面挤卧着一个个饱满喷香的粽子,在冒着气泡的开水中呈现出诱人的淡绿色。我们不等凉透就开始吃,然后东家三个西家两个的开始送。那时节,偌大的村庄都在糯米粽子的香甜中浸泡,而芦叶的清香也一直伴随我走过青涩和充满幻想的少年时代。

《现代作家》投稿须知

  

发掘文学新星、培育潜力作者、推出知名作家,是《现代作家》的担当。

投稿须知:

一、栏目设置为诗歌阵地、美文视线、小说在线、散文诗苑等栏目。

四、来稿请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发送,务必注明作者简介、详细通联和本人照片一张。投稿邮箱: Luodaxiong@126.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