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作家◆《那些年我们一起勤工俭学》-于桂敏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于桂敏,山东省夏津县人,语文教师,喜欢读书、写作、涂鸦文字、旅游。


现代作家

那些年我们一起勤工俭学

作者:于桂敏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当这首《北京东路的日子》再次响起,不仅想起我在荣成上学的日子,其中最有印象的就是每年的勤工俭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初三,每年春秋季节学校都安排学生勤工俭学,现在想来意义深远,既掌握了一门知识,也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自己的见识。

在所有的勤工俭学劳动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小学三年级时的包酥糖,当时糖厂的人把糖果都运到学校,每个班放一些,然后把班里的桌子每两排对在一起,铺上白的台布,把糖倒在上面,一堆像小山一样,金灿灿的,馋得我们直流口水,但是大家都不敢吃。每个人再分一定量的米纸、糖纸、小筐,包糖工作就可以开始了。先拿一张漂亮的糖纸,再拿一张米纸放在上面,最后拿一块酥糖放在米纸上,将米纸裹住酥糖,用外面的糖纸包住,糖纸带花的一边压住另一边,两手抓住糖纸的两端,朝反方向一拧,一块糖就包好了。再把包好的糖放入小筐中,当小筐盛满的时候,就把它送到讲台上工作人员那里,这时班主任就奖励给我们一块碎了的酥糖,可能是半块,也可能是大半块,拿在手里就像是拿到了整个世界。你不明白那时的心情,那乳白色的糖果,有点儿奶油糖的样子,可一尝却不像,整个糖果形似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孩,真是名副其实。咬开糖果,便露出里面淡黄色的糖仁,是芝麻、花生、白砂糖等混合而成,吃到嘴里甜而不腻,咽下去齿颊留香,凡是吃了糖的同学,两只眼睛都眯成一条缝,脸上像开了花一样,只见他拿着空筐快步走向自己的座位,坐下之后头也不抬又包了起来。现在想来,我一直都很喜欢吃酥糖,应该和当时的勤工俭学有很大的关系。

后来也去油厂拣花生米。这项工作不如上面的包糖有诱惑力,主要是去工厂的路比较远,厂房也比较大,和工人们一起上下班。我们先是在学校按班级排好队,然后由老师带领去油厂,每个人都自备小筐一个,盛花生瓣用。到了工厂,就在工人的带领下直接去了北面的厂房,大概有四五间教室大,中间有条形的案板,上面堆满了花生米,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碎瓣花生米挑拣出来,好的花生米留着榨油用。我们都围坐在案板两边,每个人发一个大筐,很深,能有半人高,我当时觉得坐在这筐里捉迷藏,大家肯定都找不到我。拣花生米的过程很简单,就是从大堆上拨一部分到自己的面前,有碎瓣就挑拣出来扔到小筐里,完整的就拨到面前的大筐里,等到筐满了就有工人来搬走。我们挑得很仔细,相对速度就慢一些,对面的阿姨一会儿就弄一大筐,很是羡慕。

小学阶段也去参加校办工厂的劳动,有时去鲍鱼厂清洗网箱上的透明PVC板,这些工作的难度都不大,完成起来也是绰绰有余。初中阶段的工作就很有技术含量了,无论是扒虾,掐鱼头,还是打蛤,制作海鲜拼盘,都是对体力和智力的很大考验。

记得初一的时候,第一次勤工俭学,去冷藏厂掐鱼头,一般都是要冷藏出口的黄花鱼。班主任让大家自己去,记得带着手套,穿好水鞋(方言“靴子”,黑色的,市面上常见),工作服,带好午饭,冷藏厂大都在海边附近,离市区很远,来回不方便。冷藏厂的环境大都是比较阴冷,便于存放海产品。我们到了之后,就按顺序进入车间,车间里弥漫着阵阵腥气,夹杂着冷风迎面扑来,脚底下也有些小水洼,都是海产品沥出来的海水,弄脏了水鞋。只见不远处堆放着的黄花鱼,大家就明白了,那就是我们的工作。工人叔叔把我们带到车间东边的一角,让每个人都拿一个长约30厘米,宽20厘米,深10厘米的铁盘,围着黄花鱼堆的两边坐下,将铁盘放在座位的正前方,戴上手套。他开始给我们示范,左手拿住黄花鱼,拇指卡在鱼鳃的下面,右手掐住鱼头,往下用力一掰,鱼头就下来了,把掐好的鱼放在铁盘中,鱼头放在铁盘外,一条鱼就掐好了。他说:“干活都萨拉点,弄满了招呼我。”“萨拉”是荣成方言,“利索”的意思。他便到一旁的鱼筐边坐着去了。我们就开始工作,干净的手套一会儿就浸透了,时不时还有鱼刺穿过手套扎到手,等干了一上午,吃饭的时候,摘下手套,右手的拇指,食指都是红的,还腥腥的。拿饭的时候,饭似乎都沾上了腥味,半个小时吃完饭,接着干活。等到一天下来,浑身上下,从里到外都是腥的,手上可能还有点伤,但是大家都没有抱怨的。休息一晚上,第二天照常上学。

相比较而言,技术含量较高的就是打蛤,一般都是毛蛤,冷藏后可以出口,加工熟后可以冷冻拼盘,地点还是在冷藏厂,毛蛤要存放在海水中,所以车间里都有宽约60厘米的活水槽,海水注入其中,工人们把毛蛤倒在水槽里。我们还是带着以前的装备,围坐在两边,将铁盘盛上海水,贮存毛蛤肉用,可以保证肉质新鲜。打蛤需要一个铁质的像木棒一样前半部分较平滑的工具,打时,左手拿着一个毛蛤,右手拿着工具,在蛤的顶部竖纹聚拢出敲开,然后用刀在里面深挖一下,要保证只取蛤肉的精华部分,像小鸟一样黄色的,打出来放到铁盘中。底部粘连在毛蛤皮上的部分全部扔掉。这要求在打蛤时一要掌握好力度,力度不够敲不开蛤皮,二要找准部位,部位不准蛤肉就不好分割。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会操作,好几分钟才打好一个,还用了不少蛮力,打出来的蛤肉也是遍体鳞伤,渐渐地找准要领,速度才提上来。等到打满一铁盘上交时,收蛤肉的工人师傅,拿起一块蛤肉就吃了,大家看着他面面相觑。有胆大的同学在回到工作台后也尝了一个,还说真鲜。等到第二次打蛤的时候,竟然有的同学带了醋,打出来蛤肉之后,蘸着醋吃,好像吃到人间美味。我觉得蛤肉是生的,自始至终都没敢尝试。

……

尽管这些事已经过去多年,现在想来,依旧历历在目。那些年,我们在一起大声欢笑;那些年我们在一起竟相追逐;那些年,我们在一起畅想未来……但是,再也回不到最初的起点,只能看着几张老照片对过去缅怀,似乎是在半梦半醒间,已过了而立之年,感叹之余,只能用只言片语记录。任岁月流逝,过好现在,活好当下。

《现代作家》投稿须知

  

发掘文学新星、培育潜力作者、推出知名作家,是《现代作家》的担当。

投稿须知:

一、栏目设置为诗歌阵地、美文视线、小说在线、散文诗苑等栏目。

四、来稿请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发送,务必注明作者简介、详细通联和本人照片一张。投稿邮箱: Luodaxiong@126.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