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刻意去做斜杠青年,能专一门就专一门。
就算你是想着为未来多储备几条路,也要在有一个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去做准备。
如果你一无所专,就去学不同的东西,很容易造成懂很多皮毛,但没有一个是拿得出手的窘境。
现在这种有高度分工的社会,每个岗位需要的技能都偏专,偏精,假如你没有特定的专业技能,没有谁会愿意给你机会。
根据我自己的职业经验,现在招人对专业,经历的匹配度其实非常看中的,你没有相应的东西,你在简历阶段就会筛下去。
就算有些岗位,确实不要求特定的能力,那也不要高兴太早,很可能这是一种打杂岗位,对年龄要求非常严格,要是你沉浸期中没有察觉,中年危机的阴影就一定会向你靠近。
当然你工作技能再多,有时候派不上用场,公司分工很细,每个工作流程都有专门的人在做,跟专业的人比起来,你的业余水平肯定是比不上的。
所以短板理论其实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从小接受的短板理论是,一个桶里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于是大家都要想方设法补短板。
这种思维在学生时代是适用的,因为升学看的是总分,你要想总分高,你就必须每门课都足够好。
但到了实际工作中,这样的思维就容易限制自己能力发挥。
因为你一味补短板,你就没办法全身心去做你擅长的事,你也就没办法充分展示自己。
你做不擅长的事,可能花10分精力,效果却只有5分,你尽管非常努力了,依然达不到工作要求,别人也不会认可你,毕竟在职场更看重结果,而不是过程。
但你做擅长的事就不一样,因为你得心应手,所以你花5分的精力就可能达到10分的效果,轻轻松松就能让你脱颖而出。
在学生时代,你7门功课,每门60分,一般会优于两门100,其他五门44分的人,因为你掌握得更全面。
不过你工作了,这个就反过来了,只要有一个你是100分,其他都是0分都无所谓。有一项你是满分,在这个领域你就是无敌,其他你不懂的东西,自有其他满分的人来做,强强联合强强配合,事情才会做好。
以前嫦娥一号升空的时候,当时的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有次采访中的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他的大意是说,航天工程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广泛的参与,我做的工作只是把卫星发射上去,其他的科学实验我也不懂。
这就是典型的术业有专门,分工配合完成任务。你想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或者有多项技能,难度真的不低。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觉得做专才比做通才更重要。大家在生活工作中,也尽量多花点时间去做一些增强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事,而不是吭哧吭哧泛泛地去做事。
不然斜杠青年做不好,连专业能力也一塌糊涂,这就有点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