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觉得民国的大师很多,随便拎个出来都能吊打现在学者,认为他们的书都很厉害,要认真看。 这在小范围内是存在的,部分民国大人物的东西确实写得很好,对现在的很多学科有奠基开创之功。 比如大名鼎鼎的甲骨文研究,那个时候有著名的“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他们的研究对甲骨研究确实有先导作用,所以有人说“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即使你现在再去看甲骨文的东西,甲骨四堂的书依然是经典,其中郭沫若在甲骨文领域尤其鹤立鸡群,成就远高于其他人,在甲骨文领域是独孤求败的角色。 但说句实话,整体而言,民国的学术跟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现在的学者做出来的学术成果,尤其是文科方面,可以甩民国大师们几条街。 我们觉得民国大师多,在于他们那时候属于学术蛮荒时代,中国的各种学科,在那之前都没有出现,所以无论谁弄出点东西出来都是鼻祖。 第一总是容易被人记住,所以民国时代开创第一的人就被我们称之为大师。 但后续的真正大的发展,几乎都是靠后续的学者完成的。 就比如一些历史学研究,你要是将那个时代的书奉为圭臬,很容易出错。因为那时候的学者,参考资料是很有限的,一个学者写书,一般就是参考自己家藏的东西。 现代完全不一样,互联网发达,学术参考书籍集中,考古实物层出不穷,做研究方面对民国学者是降维打击。 现实情况也是这样的,当代的史学研究水平,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民国。 所以说并不是民国的书就牛逼哄哄,也并不是民国的人就是大师。 我们总是觉得民国都是大师,大学里的老师都很厉害,随便拉出一个都能顶现在好几个。 这都是误会,民国时代,大学里的老师混饭吃得多了去了。 钱钟书在《围城》里讽刺的各种大学百态,都是来源于现实的,你要是对历史掌故足够熟悉,你会发现,钱钟书讽刺的那些人,甚至都能对号入座。 季羡林以前上清华的时候,也在日记里大骂有些教授是混蛋。 所以现实情况是,在民国,也并不是大师满街走,一个大学,能有一两个厉害角色就已经了不起了,跟我们现在差不多。 你要是对某个东西比较感兴趣,想学习,建议你直接去找当代人的书籍,这样能让你事半功倍。 那些很久很久之前,看起来很厉害的书,对现在其实更多的是“史学价值”,而不是“实用价值”。 就比如胡适《尝试集》,这是中国第一本现代白话诗集,名头很大对不对?但是其中的内容还有多大价值吗?那种白话文书面语言刚普及时代的东西,你现在一看就知道很幼稚很不成熟,你去学这种东西,明显就是缘木求鱼,没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