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都巾帼不让须眉 ——读《绸都巾帼》有感 作者:杨传泳
绸都盛泽,人杰地灵,女性在盛泽发展历史上,是一股伟大的力量,不乏“女中豪杰”。例如,明末清初的“女侠名姝”柳如是,民初邑中开创文明结婚先河的郑佩宜,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烈士寿鸿等。由盛泽镇妇联出版的《绸都巾帼》一书,展示了绸都女性的新时代风采。 全书撰写了32位优秀女性的事迹,以奋战在一线的丝绸纺织女工为主,她们分别荣获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操作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部)劳模、全国劳动模范;有的还是省人大代表、中共十三大代表。她们来自为建设绸都作出贡献的各个岗位。例如,传播丝绸文化的教师,以“丝绸宴”获得巴黎国际美食展“五钻国际金奖”的厨师,绸都卫士老民警,“对口支援先进个人”的医师,现代高效农业的带头人,所在家庭为全国“最美家庭”的巾帼建功标兵,纺织创新成绩卓著的教授和科技专家等,可谓群星璀璨,英才荟萃! 盛泽镇以丝绸纺织为支柱产业,女工多于男工,她们发挥了“半边天”作用。改革开放后,妇女积极性犹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为盛泽经济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优秀织女成长的实践,告诉我们:荣誉的背后都是艰辛的付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她们几十年的纺织生涯,干的是络丝、穿线、打结、检验瑕疵等活儿,似乎并不复杂,然而要做好却不容易。例如,一分钟能打上30个结,要在全国技能赛上夺魁,真是难上难。像“钱福珠操作法”,周培英的“三多”经验,还有一些从挡车工成为工艺员,哪一个不是靠苦练基本功而成功的?梧桐引来凤凰栖,扬州姑娘川妹子,齐鲁博士湘妹子,靠着坚韧,在盛泽这片热土上施展才能,或为全国操作能手,或为省科技企业家、全国十佳纺织面料设计师。2位血液里富有丝绸基因的海归学子返乡从事丝绸产品的研发,也是靠着刻苦钻研,才取得可喜成果,初步具备“创二代”的特质。在这里,老一辈的劳模坚守理想、勤劳奋进,中年巾帼在企业经营、品牌构建方面成效卓著,新生代的女性在创业创新、传承丝绸文化方面开创新天地。她们尽心尽力地展现“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的时代风采,奉献巾帼之功,谱写最美华章。 值得一提的是,撰写这些绸都巾帼的是吴江作协会员,熟悉地情接地气,撷取人物的一个侧面反映人生:由人女到人妻、母亲、婆婆,直到奶奶,表现了织女的事业与兴趣、工作与学习、婚姻与家庭的故事,写得有血有肉,可读性强。作者满腔热情地讴歌先进人物,抑或融入记叙中,或直抒胸臆,引起同频共振,献上一曲绸都巾帼的赞歌:“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奋斗过的足迹从来不曾抹去。那些珍藏的勋章,永远都熠熠生辉,照亮着下一代前进的方向。”每一位盛泽的纺织女工,都是盛开在绸都大地上的玫瑰,芬芳馥郁。她们从青春到苍老,始终为盛泽织云绣锦,她们是现代织女,是先蚕女神在盛泽的无数化身。 2020-08-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