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散文||【村庄的暖冬】◆王丽华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王丽华:笔名文心斐然。1946年出生于青岛市,1963年毕业于莱西七中,曾在姜山小学任教两年,1998年开始先后在《青岛文学》《农民文学》《齐鲁文学》等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现居青岛莱西市。长篇小说《紫蒙昧》正在筹划出版中。

 村庄的暖冬
【原创】

据说地球的平均气温年年都在上升,使得住在村庄的人们也感觉到这几年差不多都是暖冬。
立冬过去十多天了,阳光仍然暖洋洋地洒向村庄,给人恍若小阳春的感觉。
因为冬暖,村庄四周的成片的麦苗儿绿油油的长。其间隔着一片片拖拉机深耕过的新鲜土壤,那是明年的春田地。围村道两旁的各种花木的枝条上没落光的残叶在阵风中悠闲地晃荡……树木已把一度春秋积蓄的能量收藏在枝条上无数的芽斑中,等待着伺机勃发。早已听不见蝉的聒噪和秋虫的低吟浅唱,它们都蛰伏在土壤中,等待重生。在土地上辛苦了一年的乡亲们,又熬到了养精蓄锐的闲暇时光了。
离村庄不远的地头、路旁、渠坝、河边,有紫色荠菜的嫩芽破土冒出,仔细看时有好多,有的已长出几片新叶了。
女人们没事,都争先恐后地到田野里剜荠菜。一小镢刨下去,便有黄色带须的长根露出来,据说这根比叶子营养还多。
荠菜是野菜中的上品,味甘平可口,不仅营养丰富,还有药用价值,生吃熟吃都清爽可口。
这几年,国家经济发达,大河有水小河满,村庄的人们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就连村里的弱势群体,也因政府的扶贫政策拨款为他们翻修了新房,买上新被褥、新家电,按月为他们发放生活费,他们的儿女上学免费,有病住院全报销。使这些弱势群体也终于摆脱了贫穷,和全体乡亲们走向了共同富足的幸福之路。
富足起来的人们,鸡、鸭、鱼肉、蛋奶,这些昔日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的食品,现在成了家家餐桌上常吃的食品。时间长了,吃腻了,又都喜欢吃野菜换换口味了。
 
清晨走进村庄,看见穿桔红色工作服的清洁员正在清扫大街,大街的水泥路面被清扫得干干净净。水泥路旁隔一段距离都有绿色垃圾桶。村庄的大街小巷再也看不到草垛和垃圾了。
这几年刚翻修过的红瓦灰墙的新房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两旁,临街的酒红色喷漆雕花大门气派漂亮,向人间展示着富足起来的村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大街上看不到年轻人,能看到五六十岁的女人在哄孩子玩,还有常聚在大门前晒太阳聊天的那些年近古稀的老汉。
这些昔日村庄的老庄稼把式聊天的话题常常三句话离不开土地,他们深深眷恋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这片厚土,把它看成命根子。他们一辈子风里雨里,脸朝黄土背朝天,洒下多少汗水,用尽浑身力气,总想照顾好这片厚土,就算累弯了腰,也故土难离。
可令他们困惑的是,如今村庄的年轻人根本不把土地看在眼里了,他们早就不愿当农民在土里刨食吃。他们认为种地没出息,当农民被人瞧不起,做梦都想摆脱农民的身份。
不知道从何时起,村庄里兴起出国热,先是几个胆大的年轻人求亲告友凑钱办了出国的签证护照,到离家近的日本、韩国去打工挣钱。干了三四年回家带的钱比他们这些老庄稼把式一辈子挣的还多。这消息轰动了全村,特别那些青年男女,看到有这样改变命运的好机会,一个个跃跃欲试,趋之若鹜,都想方设法签证出国。而且越走越远,什么西班牙、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没有不敢去的地方了。听说还有好几个办了绿卡,可以到国外定居,看样子是不想回村庄种地了。
那些没能力出国的,就结伴到城里去,为城里人建楼修路去了,听说干个三五年,挣了钱,也可在城里买贷款房,以后有了房子也可把老婆孩子带出去,到城里居住,也不想回村庄了。剩下其他年轻人,也不愿种地,都到乡镇企业上班去了。
想想以后,村庄里的年轻人都走了,现在还能干农活的中老年人渐渐老了,干不动了,土地怎么办呐?难道就让它这么荒着闲着吗?土地不产粮食、蔬菜、水果了,人们吃什么?会不会守着一堆钱挨饿呢?
这些昔日的老庄家把式,凑在一起喋喋不休地感叹着对土地的困惑和忧患。
 
也许只有千年风霜才能理解这些老庄稼把式对土地的忧患意识,村里人没人理会他们。乡亲们都盼望下一场雪,不为别的,还为小麦的丰收着想。
老天爷从来不以人的意志行事,到了下雪的季节竟下了一场中雨。虽解了麦田的旱情,毕竟不如下一场雪,给麦苗盖上一层厚厚的雪被子既暖和又滋润的好。
节气临近大雪了,终于下起稀稀疏疏的小雪。小雪花在空中轻盈地起舞,在阵风中旋转跳跃,若沉若浮,像是在与冬缠绵。
雪花是冬的情人,因为有了雪的光顾,冬才有风情,有韵味,有诗情画意。
小雪时断时续下了一天,到傍晚时分云开雪散。各家各户的红瓦房顶上都蒙了一层薄薄的白雪,像蒙了一层白色的轻纱。
在短暂的夕照中,有兴到村外赏雪,踏雪行走中仰望青灰色天空有流云聚散,让人想起村庄里聚散无常的亲朋们。他们为了谋生走的走了,散的散了,未免让人伤感……遂想起村庄那些得不到儿女照顾的留守老人和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
站在桥头上,回眸远眺雪地里的村庄,被白雪半遮半掩的村落在暮霭中朦朦胧胧,恍惚中有诗情画意妙趣横生,濡染了心头,流云引起的几分伤感也随之释然了。
 
因为雪下的小,翌日上午,水泥路面上的残雪已溶化得只剩下斑斑点点,没有影响五天一次的逢集。
赶集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开轿车的、骑摩托或电动车的络绎不绝向村庄涌来。
这几年,国家经济繁荣发达,村庄集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现在扩大到三条东西大街和穿过几条东西大街的南北中轴大街。
集市上最招女人眼球的是时装市场,七八家时装商家在集市上撑起的大棚占了差不多一条东西大街。大棚里高高悬挂着五彩缤纷、款式时尚的各种服装,进进出出问价的顾客大多是女人。那些年轻的姑娘少妇追求时尚,她们冬季大多喜欢穿色彩淡雅的长身羽绒服:如绯红、石绿、天青、湖蓝、象牙白……那些被称作大妈的中老年妇女则喜欢吉庆的红色和花花绿绿的艳丽色彩。她们认为上点年纪穿艳丽色彩衣服人显得年轻。
那些姑娘、少妇们大多都在镇上招商引资来到中国的外企上班,自己按月领工资,有能力到网上或大商场买有品牌的高档时装,她们到市场买衣服都是为家里老人和孩子。
而那些大妈的钱包里也不差钱,她们的家庭有的是养奶牛专业户、有的是养鸡专业户、有的是包果园专业户……这些专业户是村庄里首先富起来的家庭。
其它大妈有的儿女在海外打工挣钱、有的去城里打工挣钱,大妈们在家中为儿女照顾留守在村庄里的孩子,儿女们会按时为他们往银行卡打钱,所以,她们手里都不缺钱。
女人们有个通病,不管衣柜里有多少衣服,待要出门穿时,总觉得没如意的衣服穿。特别那些大妈们,市场衣服便宜,手里钱方便,常常一个冬季往家里抱三四套,弄得家中衣服物满为患。
买衣服的女人们像过节似得聚到一条街上,姑娘少妇穿的淡雅色彩的时装,大妈们穿的艳丽色彩的衣服,与商家悬挂的五彩缤纷的时装交相辉映,在这花木凋零的冬季,宛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南北中轴大街上从北至南开始,肉市连着海鲜市。剔了骨摆在肉案上的猪肉,带骨挂在木架子上的牛、羊、驴肉。每个摊位旁都围了一圈等待割肉的顾客。
这几年,因生猪都是用有添加剂的催肥饲料喂的,出栅时间短,猪肉已失去过去的纯正香味。牛、羊、驴肉成了人们抢购的肉类,虽价格比猪肉贵两三倍,但富起来的人们不在乎,贵也照常吃。
海鲜市各种海鲜齐全,现在海鲜人工养殖的多,从深海捕捞的少,吃起来没有过去的鲜美味道了,即便如此,各家各户还是要买。
果蔬市场占了大半东西大街,各种水果蔬菜应有尽有。水果不仅有北方的梨、苹果,还有从南方运来的桔、柚、橙、菠萝、火龙果、芒果……
蔬菜也不像过去只有白菜、萝卜,大棚烤的反季节的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可以尽情挑选。虽然那些南方水果和反季节蔬菜价格不菲,但人们还是一齐买。
看来村庄的人们算是想明白了,钱这种用来交易的货币,放在银行里就是个数字,有了钱就要改善生活吃好喝好。圣人都说“民以食为天”,人们都懂“健康第一”的道理。他们再也不会像受穷的老辈人那样省吃俭用和肚子算穷账了。而且人们开始追求吃绿色食品,春夏季,家家都在房前屋后或自留地种几畦不施化肥、农药的绿色蔬菜自家吃。
村庄的人们都知道有个谚语叫“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穷一辈子。”村庄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政策鼓励人民自由创业,做生意。有本事创业做大生意的都到城里去了。村庄这些种地的也都格摸着投资做点小本生意,也能让钱生生不息。只要不怕吃苦,能坚持到底就行。集市上有一家卖咸菜的大妈,十几年坚持下来,也能在镇上买上一套带院的二层楼房。
过了果蔬市,就是熟食市,哇!炸麻花、炸油条、炸鸡块、炸鱼、炸茄饼;水煎包、豆沙包、糖火烧、葱花饼;烤肉串、炒栗子、炒瓜子、冰糖葫芦……令人目不暇接。每人都捡自己喜欢吃的买上几兜。
天将近中午,集市上仍然人头攒动,来来往往的人群熙熙攘攘。到了人流拥挤处,还需走走停停才能过去。人们有用购物车往家拉东西的,有用方便兜大兜小兜往家拎的。
集市上空阳光和煦、人声鼎沸。粗声大嗓的叫卖声;喧喧哴哴的议价声;亲朋们相遇时的寒暄嬉笑声,与卖音响播放的流行歌曲声交汇在空中,在天地间回荡,仿佛是一场盛世村庄交响乐,演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致富的”新篇章。
 
到了隆冬时节,再暖的冬季也要发威,展示一下冬的性格。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大雪向村庄袭来,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树冠上的枝条被刮得猛烈地晃来晃去,但那高大粗壮的树干却依然坚挺地矗立在街道两旁,为村庄抵御着风雪,就像在风雪中为祖国站岗放哨的边防战士,让人看了动容。
这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寒天气,村庄的人们都躲在有暖气的家中暖和。
男人们有时坐在沙发里玩手机、看电视,有时招几个好友一起打麻将、打扑克消磨时光。
女人们则闲不住,那些上班族的姑娘少妇们如碰上星期天或节假日,就会坐在电热炕上做十字绣。把十字绣的白色底布在花撑上撑起来,手拿七彩丝线仔细地配线,纤纤巧手便开始飞针走线地绣起来。
她们最喜欢绣红牡丹,牡丹是百花之王,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而且有富贵的寓意,所以村庄的女人都喜欢绣它。用大红、紫红色丝线配起来绣牡丹花瓣;用翠绿、深绿色丝线配起来绣绿叶;用杏黄色丝线绣花蕊;用棕色丝线绣枝茎。一针针,一线线,都寄托着她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当一幅美丽的“富贵牡丹图”完成后,则用玻璃框框起,挂在房间的墙上,温馨的房间里顿时增添了几分艺术美。女主人欣赏自己的成功之作时,心中升起一种由衷的快乐。
窗台上的蟹爪兰顶端已吐出红色的花蕾,客厅里的铁树、发财树和君子兰在温室里忘了季节,仍然长得郁郁葱葱,那暗绿色的叶片被爱花的女主人用药棉蘸啤酒擦拭得闪着釉光。
女主人环顾装修时尚雅致的客厅,再配上这些有灵性的绿色花木,心中的惬意油然而生——虽然生活中常有不如意和痛苦,但细思量,人活着还是幸福更多……
回头见窗外,漫天大雪正下得酣畅纷扬,不禁想起千里之外,常年站在风雪交加的边防哨所为祖国站岗放哨的丈夫……那是她的骄傲,也是她的心疼。摸起手机,想与他视频通话,先问他一声:安否?再向他倾诉思念和牵挂;更想告诉他放心家中父母、孩子都好,勿念……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村庄里读纸质书的就越来越少了。人们已习惯在手机上刷屏那些快餐式的浅阅读,得到的是片段化的不系统、不深入的知识。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去看那些大部头的经典和名人名著了。
2019年世界读书日公布的世界各国人年均读书数字,中国只有四本,成了世界读书最少的国家。一个发明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的民族,竟沦落成读书最少的国家,应该引起国人的深思。
但村庄里毕竟还有少数从小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仍然酷爱读内容上乘的纸质书。特别是冬闲日,窗外的漫天飞雪营造出诗情画意,让人心情静好的时候。
一卷在手,感觉书香的温情和真实,在写字台上欣然展开,全神贯注,思维高度集中,抛弃一切杂念,目不暇接。当渐入佳境时,便觉得那些字里行间的黑色铅字像小精灵一般活了起来。带着思想理性的光芒,带着千年风霜的诉说,带着千古绝唱,带着人格魅力,带着高尚情操,带着人间真善美……跳跃着映入眼帘,融入心灵,感觉到精神的升华,心灵的慰藉。
如果读名著小说,当达到忘我,书人合一的境界,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书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人情冷暖、惩恶扬善同喜同悲。忍不住的会心笑,忍不住的潸然泪下,忍不住的义愤填膺……真的如痴如醉了——领略了人间万象,感受了心灵的震撼。
读书的好处数不胜数,不仅能使个人拥有智慧,精神独立,还能使一个民族伟大,一个社会文明,一个国家强盛。
《环球文摘》有一段文章说得很精辟——读书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是为了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让你在未来,能独立混过那些漫长幽暗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读书有这么多好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想想生活富足的村庄里,最大的空白就是没有读书设施和读书环境。什么时候村庄能在政策的号召推动下,建起图书馆、读书屋、阅览室等读书设施,有了读书环境,引导村庄的人们都喜欢读书,使人们通过读书变得精神富足,那才是真正的富足。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人类对物质财富膨胀的私欲永远不会满足,物质财富不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只有精神财富才会给人带来终极的快乐和幸福。
 
闲暇的冬季,日子过得比流水还快,一晃,就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的传统节日——小年了,小年民间又叫辞灶,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民情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在灶台旁烧香烧纸,叩头祭拜,祈祷灶王上天多说好话,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个沿袭千年的民俗节日,曾在文革中被破了四旧,后来不知不觉又回归到民间,看来一些传统节日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去掉的。再说那些烧香、叩头的行为,看起来是迷信,其实际是人类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再看。”“头顶三尺有神灵”都是出于这种敬畏,提醒人们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诸恶莫行,众善奉行。”如果胡作非为,伤天害理,那就天地难容了。
小年又是个除旧迎新的节日,这几天把家内、庭院的灰尘、杂物全部清理出去,来个大扫除,为迎接那个一年一度最盛大壮观,最红火热闹,最民俗民风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到来做准备。
冬天已经过去,万紫千红的春天向村庄招手了!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

    《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