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十四路诸侯,分成三个方向,讨伐控制汉献帝的董卓。 董卓见关东诸侯联军人马众多,选择迁都长安,凭借函谷关天险,与诸侯联军相持。 在迁都之前,为了防止名将皇甫嵩与诸侯联军前后夹击,董卓先解除了皇甫嵩的兵权。 随后,皇帝的车驾来到了关中,而董卓,却并没有同皇帝一同进入关中,而是自己坐镇洛阳,与诸侯联军对峙。 董卓针对关东联军主要分三个方向的进攻态势,决定针锋相对。 而且董卓一眼就看出了关东联军的弱点——那就是各怀鬼胎。 董卓似乎胜券在握。 于是他做出了一系列部署。 一、抄关东联军的后路。 董卓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关东联军三路进攻,后勤怎么办?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东南方向的孙坚、袁术两路人马,粮草由袁术筹集。(《三国志》:术怀疑,不运(孙坚)军粮) 东北方向的诸侯联军,军粮由冀州牧韩馥筹集。(《资治通鉴》:冀州牧韩馥留邺,给其军粮)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打仗,没有粮草是不行的。 关东联军,名望最大的袁绍、袁术兄弟,分别从东北和东南杀来。 如果先解决这两路人马,那么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令正东方向这群人,做鸟兽散。 董卓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董卓发出一道重要指令: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 由于孙坚在和袁术会合过程中,与原来的荆州刺史发生矛盾,孙坚逼死了原来的荆州刺史。 这使得荆州刺史这一重要位置出现空缺。 刘表就进入了董卓的视线。 那么董卓这个人事任命用意到底是什么? 答案就是抄袁术的后路。 (原始图片来自网络,本公众号作图,侵删) 袁绍袁术是士族大佬,天底下的士族都心向他们。 董卓要想搞统一战线,唯有拉拢皇室宗亲。 所以,刘表是个比较合适的人选。 有人要说了,刘表在士族中,也具有一定的声望,是所谓的“八及”之一。 “及”有追赶的含义,引申开来,就是带着别人追赶圣贤品质的意思。 这样看,刘表与士族之间,似乎有着比较亲密的关系。 但是,人总是善变的。 有个成语叫“人随境迁”。就是说人会随着环境而改变。 董卓在这样的敏感时刻,敢于安排刘表去荆州。 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1.董卓与刘表之间,关系其实也很不错。 2.刘表被安排在袁术的后方,很可能刘表与袁术已经失和。 第一点可能,纯属推测,不做解释。 第二点可能,基于《三国志·袁术传》:“(袁术)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 也就是说,袁术与刘表可能早有不和,而董卓也已经知道。 所以董卓故意把刘表放在荆州,牵制袁术。 否则无法解释,董卓在敌方大军压境的情况下, 做出这种人事任命。 如果刘表是反董的人,董卓绝不可能在生死关头再给自己增加一个敌人。 这个时候的人事任命,都是慎之又慎、深思熟虑的结果。 后面历史也确实这么演变的,袁术刘表之间经常动兵,孙坚就是在给袁术打工的时候死在刘表集团手中。 后来袁绍袁术兄弟反目,袁绍为了牵制袁术,就拉拢袁术南边的刘表,作为报复,袁术就拉拢袁绍北面的公孙瓒。 这个事实的原型,就是董卓让刘表入荆州。 当然,刘表在荆州的上任是费了一番波折的,因为他没有根基而且荆州太乱。 他只能单骑入城,得到当地两大豪门——蒯氏和蔡氏的支持。 所以为什么刘表后来的老婆是蔡夫人,这都是有原因的。 政治联姻这个东西,无处不在。 刘表单骑入城后,将当地作乱的盗贼55人,引诱出城,一举诛杀,然后控制了这些盗贼的手下,吸收入自己的手中。 通过不断吸收当地本土势力,刘表最终在荆州站稳了脚跟,一直到赤壁之战前去世。 但是由于关东联军失败过快,刘表其实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董卓在东南方向扎下一个钉子之后,关东联军仍然没有主动出击,只有一个人,看出了董卓的图谋,这个人,就是曹操。 这个时候的曹操,胸怀天下,有志社稷。 他还想再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 于是,曹操决定动员联军,趁董卓还没完全准备好的时候,主动攻击董卓。 二、曹操中箭 当时正东方向的联军,以张邈为首。 张邈是汉末党人的重要人物,所谓的“八厨”之一。 厨,就是能乐善好施,不吝钱财帮助别人的意思。 所以张邈,咱们可以称呼他一声:张大善人。 讨伐董卓到了这个关口,整个形势是麻杆打狼,两头受怕。 董卓那边焦虑,联军这边也害怕董卓,因为董卓毕竟是沙场老将,手下的虎狼之兵,不是他们能对付的。(《三国志》:袁绍等诸军皆畏其强,莫敢先进。) 曹操出来说话了:“我们兵强马壮,大家不要怕他!如果董卓控制长安、洛阳等地,并以此为基地,向东攻击我们,那么确实是个祸患。现在他焚烧皇宫,让皇帝跑到了长安,天下人心惶惶,都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这正是对付董卓的好机会,咱们一鼓作气,可以拿下董卓!” 结果,响应的人寥寥无几。 曹操准备单干。 《三国志》说,张邈派了部将卫兹带着三千人跟着曹操。 卫兹是什么人?上一章说道,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了五千人。 而这个卫兹,在曹操招兵的时候,也出了不少钱帮助曹操征兵。 所以,卫兹和曹操关系是非常不错的。 但是,除了卫兹之外,其实还有一路人,也跟着曹操去了。 这一路,就是曹操的老大哥,鲍信。 根据《魏书》记载,当初董卓进京之后,建议袁绍带兵攻击董卓的鲍信回到了自己老家,也开始募兵,准备讨伐董卓。 征得步兵两万人、骑兵七百人、辎重车辆五千多辆。 这一路人马,也跟着曹操一块去征讨董卓。 曹操就带着自己本部五千人马、鲍信的两万多人马还有卫兹的三千人,主动进攻董卓。 结果,在河南荥阳地区的汴水一带遇到了董卓麾下大将徐荣。 曹操所部被徐荣的部队重创,士兵死伤甚众。 曹操本人,也中了箭,战马被敌军射死。 关键时刻,是自己的堂弟曹洪,把马交给了曹操。 曹操推辞,曹洪说:天底下可以没有曹洪,却不能没有您。 于是曹操上马,曹洪跟在后面徒步突围。 曹操、曹洪两人到了汴水之畔,水深,无法渡河。 眼看追兵将至,曹洪不知道从哪里找了条船,带着曹操过了河。 而另外两部分人,就没这么好运了。 卫兹所部,全军覆没,本人战死沙场。 鲍信也好不到哪里去,自己的弟弟战死,鲍信本人身受重创,艰难突出重围,刀口舔血捡了一条命。 而董卓的大将徐荣,看到曹操就带了这么不到三万人马过来,却能与自己血战一天,感觉关东联军也不是软柿子,就没有继续追击。 这次失利,对曹操实力的伤害很大,心灵的创伤更大。 他突然发现,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在历史大势面前,却总是这样的无力。 理想终究败给了现实。 曹操……开始逐渐蜕变。 曹操带伤回到军营之后,更刺激他的事情出现了。 这个时候,屯在酸枣一带的诸侯联军,多达十余万人。 如此强大的兵力,却天天喝酒玩乐,不思进取。 曹操一看,就气不打一处来。 曹操心想:我曹操带着两三万人,主动出击董卓,自己中箭差点死在阵前。 你们这些人,不帮忙也就罢了,也不派人接应我,害的我几乎全军覆没。 更可恶的是,你们居然天天喝酒。你们是来打仗的,还是来旅游的? 于是曹操说话了:“大家请再听我一言,如果让东北方向的袁绍所部兵临孟津,咱们正东方向的酸枣诸将控制成皋,占据敖仓(注:敖仓为重要的粮仓),阻断轘辕关、太谷关,完全控制险要之地;再让东南方向的袁术进军丹水、析县,并进入武关,以此震慑关中地区;各路人马高筑壁垒、深挖堑壕,不与敌人直接交锋,多增设疑兵,由此显示出以顺诛逆的天下大势,可以迅速击败董卓。现在大家打着正义的幌子,却心存疑虑不敢前进,令天下人大失所望,我为你们的行为感到耻辱!” 曹操的思路,简单来说,分三点:一是东北方向袁绍所部,迅速南下,兵临孟津;正东方向酸枣诸将立刻西进,控制成皋和敖仓,占领险要并保障粮草供应。二是东南方向袁术等人马上向西攻入武关;在做到这两点之后,董卓再也没有东出争雄的资本,只能困守长安。这个时候,各路人马都不要和敌人短兵相接,防止董卓困兽犹斗。而是利用如此强大的声势,争取天下人的人心,这是攻心为上,让董卓内部不稳,自行崩溃。 曹操的策略,十分得当,但是没有人听从。 曹操说的一些重要地方,读者们应该眼熟,比如孟津,比如成皋。 没错,还记得第九章《何进之死》么? 不妨看看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孟津这个地方北临黄河,占据这个地方,就占据了向西进入关中的水路。 而占据成皋的同时可以夺取敖仓(向下的小箭头),保证十几万大军的粮草安全。 这两个地方,何进看中了,曹操也看中了。 这张图,把丁原换成袁绍,把桥瑁换成张邈,都是一样的。 用意,都是迫近洛阳,准备夺取这个中原核心地区。 另一方面,袁术一路西进,攻入武关,可以威慑关中。 曹操的计谋,不可谓不高明。 但是诸侯们为什么不听从? 原因有二:一是董卓手下兵多将广,而且士卒久经战阵,不是关东联军这群新兵蛋子能应付的;二是谁也不愿意自己去啃这个硬骨头,让别人捡现成。曹操带着将近三万人去打董卓,连董卓的面都没见到,一个徐荣就打的曹操差点中箭身亡。这些人的本部人马,充其量也就是曹操的规模,而且军事才能与曹操和鲍信相距甚远,所以没人愿意听曹操去打董卓。 (一年前何进的想法) (现在曹操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曹操的所有想法,控制洛阳和长安。) 由于张邈等人,不能听从曹操的建议。 曹操郁闷之下,带着夏侯惇等人,到扬州募兵。 扬州刺史和丹阳太守给了曹操四千人。 结果这四千人没捂热乎,半夜军士就开始哗变,曹操手持利剑斩杀了几十人。 这才勉强止住了颓势,但是士卒已经流亡殆尽。 只剩下了五百人。 曹操又好歹招募了一千余人,勉强到了河内(河内郡的位置在上图有体现)。 结果曹操刚到河内,突然传来消息,酸枣诸将粮草耗尽,各路诸侯作鸟兽散。 正东方向的诸侯联军,土崩瓦解。 不仅如此,酸枣诸将之间还爆发了冲突,比如兖州刺史刘岱就杀了东郡太守桥瑁。 东路诸侯的失败,使得董卓得到了喘息之机。 而曹操无奈之下,只能经河内郡与袁绍会合,加入东北方向的诸侯联军。 接下来,还有东北和东南两路人马,主要也就是袁绍袁术兄弟两人,那么董卓又是怎么出牌呢? 三、战略相持 由于正东方向的酸枣诸将崩溃,使得董卓外部压力大减。 董卓可以腾出手来对付东北、东南两路人马。 东北方向,董卓继续扎钉子。 上面说过,东北方向的军粮,由冀州牧韩馥提供。 那么怎么对付韩馥呢? 董卓又想起了一个人——刘虞。 在第六章说过,刘虞是汉灵帝末期任命的三个州牧之一。 而刘虞的位置,在韩馥的背后。 (冀州是韩馥的所在地,刘虞恰巧在韩馥背后。本图是董卓死后的形势图,但在此处依然可用,图片来自网络) 董卓为了拉拢刘虞,任命刘虞为大司马(《后汉书·刘昭注》:刘虞为大司马,而与太尉并置焉)。就是说,大司马,这里是相当于太尉这种三公级别的高官。 如果拉拢刘虞成功,那么刘表从背后袭击袁术,刘虞从背后袭击韩馥。 东北、东南两路人马的粮草就全部断绝,这两路也会和正东方向那群人一样,一哄而散。 董卓的布局,不可谓不老辣。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由于路途遥远、道路阻塞,董卓的使者并没有到达幽州,这个人事任命,最终也没有完成。 但是这也给袁绍等人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后路一定要保证。 一定要保证刘虞不能被董卓所用。 在拉拢刘虞失败之后,董卓大量发行钱币,使得物价飞涨,一石谷子售价多达几万钱。 这就使得财富迅速集中到董卓手中,董卓凭借这些资本与联军继续作战。 一千多年以后有个姓蒋的光头,也是这么干的,比如臭名昭著的金圆券。 历史这个玩意,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翻来覆去发现那些事情总是会重复出现。 这大概就是历史的魅力。 相持阶段一下子就到了冬天。 某日,东南方向的孙坚,与手下在鲁阳城东喝酒,董卓突然派数万人杀来,先锋部队几十名轻骑兵已经距离孙坚不远,孙坚发现后没有惊慌,继续喝酒谈笑,随后董卓的大部队陆续赶至,孙坚才带着部下缓缓入城。孙坚对手下人说:“我刚刚之所以不立即起身,是怕士兵混乱拥挤,一旦人马自相践踏,咱们都进不了城。” 董卓看见孙坚的部队行伍严整,不敢攻击,慢慢撤退了。 董卓发觉东南方向的孙坚不容易对付,掉过头来对付东北方向的王匡,董卓派人暗中渡河,绕道王匡身后,发起突然袭击。 王匡被打的大败,手下精锐损失殆尽。东北方向,失去了一只重要力量。 而那位击败曹操的徐荣,此时向董卓推荐一名叫公孙度的人经略辽东,公孙度由此割据辽东。后来公孙家族在辽东地区传承三代,前后持续时间近50年。 汉末的军阀,从此又多了一路…… 仗打到现在,整整打了一年,关东联军是一丁点好处也没有得到。 曹操吃了败仗,随后正东方向的联军土崩瓦解; 王匡吃了败仗,东北方向的联军人心惶惶。 这时候,关东联军想的不是怎么进攻,而是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另立皇帝。 四、另立皇帝——谁是大傻瓜 上文说道,董卓拉拢刘虞做大司马。 那么袁绍和韩馥这些人也照着葫芦画瓢,要拥立刘虞当皇帝。 (刘虞,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拥立刘虞,至少包含了三个目的:一是保住自己的后路不被刘虞切断;二是自己这方也有天子,这样就可以说董卓控制的天子是伪帝,以此来争取人心;三是关东联军有拥立之功,那么刘虞做了皇帝后一定会投桃报李,报答自己的从龙之功。 袁绍等人的想法,遭到了曹操的强烈反对。 曹操说:“小皇帝只是年幼才被董卓控制,并没有出现西汉昌邑王那样亡国之兆,这时候如果一旦另立新君,天下出现了两个皇帝,还怎么能安定?你们这些人去拥立刘虞吧,我自己向西去打董卓。” 袁绍见曹操不同意自己的想法,就拿出一枚玉印,举向曹操,示意这玩意可以做玉玺。 曹操看了之后就开始讨厌袁绍。 袁绍又派人游说曹操:“如今袁绍实力强大,两儿子都已经长大,天下谁的实力能超过袁绍呢?”曹操听后不再说话,心里更加看不起袁绍,甚至想要杀了他。[《魏书》:(曹操)由是益不直绍,图诛灭之。] 袁绍等人见曹操还是不肯听从自己的建议,就拉拢东南方向的袁术,在给袁术的信中捏造事实,说小皇帝不是汉灵帝亲生的,应该立刘虞为帝。 结果袁术自己想当皇帝,他认为国家出现一位岁数比较大的皇帝肯定不利于自己称帝,所以又假托公义拒绝了他们。 袁绍发现连自己的弟弟袁术都不听自己的,又写了一封信,劝袁术说,咱们全家都被董卓杀了(见上一章),怎么能再去拜董卓手中那个小皇帝呢?咱们应该再拥立一位天子,争取人心,再控制险地,这样才有天下太平的希望。 这袁术是铁了心自己要当皇帝,所以无论如何不会同意袁绍的这个建议,于是又找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出来搪塞:“小皇帝聪明的很,和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差不多,董卓只是凭借强势压住了皇帝,才使得百官臣服,这只不过是大汉王朝的一点小小厄运而已。你居然造谣说皇帝不是灵帝亲生的,你还说咱们家和小皇帝有血海深仇,拜托啊老哥,咱们全家是董卓杀的,与小皇帝有什么关系呢?我袁术可是个大忠臣,脑海里就有诛杀董卓这一个想法,别的我统统不考虑。” 这封信写的真是催人泪下,不禁令人感慨袁术的忠肝义胆。 不过后来你袁术咋第一个称帝呢? 袁术如果去拍电影,绝对能得奥斯卡小金人。 袁绍和韩馥发现曹操和袁术都不听自己的,于是单干,派人去给刘虞上尊号。 问题是,谁是傻瓜?刘虞是吗? 当然不是。 在位的小皇帝是汉灵帝的亲生儿子,自己算什么? 刘虞只不过是个偏远皇室,和先帝的亲生儿子比起来,算个屁啊? 如果自己跟着袁绍他们起哄,那就是真正的篡逆,这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刘虞不是傻子,绝对不干! 刘虞怒斥袁绍的使者说:“你们这些人,都是一方诸侯,应该为大汉尽心尽力,怎么能想出谋逆这种诡计来害我呢?” 袁绍韩馥等人发现拥立不成,就提出让刘虞录尚书事,出任头号辅政大臣。 问题是皇帝在董卓手中,这头号辅政大臣,实际是董卓。 这依旧是把刘虞放在火上烤,用意是想使刘虞彻底激怒董卓,倒向自己。 刘虞再次看穿袁绍等人的计谋,直接杀了袁绍的使者,并且托人带话给袁绍,你们再让我做这做那,信不信我跑到匈奴那里自绝于天下? 袁绍等人才不得已打消了这个想法。 所以说,袁绍这人,脑子中的阴谋是很多的。 一年前阴死了何进,现在又想阴刘虞,后面还阴了孙坚一把。 自己则从中取利。 这个人,太可怕了。 而且此时,由于讨伐董卓的战争旷日持久,袁绍发现各路诸侯在这场战争中普遍表现不佳,动起了吞并其他诸侯的心思。 咱们说起过,东北方向的诸侯,主要是王匡、袁绍以及在邺城筹备粮草的韩馥,再加上刚刚赶来的曹操。 王匡被董卓打的全军覆没。 剩下的几个人,还能相处下去么? 其实在此之前,韩馥和袁绍已经貌合神离,韩馥就多次扣押给袁绍的粮草,想让袁绍赶紧滚蛋。(《后汉书》:馥意犹深疑于绍,每贬节军粮,欲使离散。) 所以袁绍也恨韩馥恨得牙根痒痒。 两人很快就要再起争端,详情咱们以后再说。 东北方向的诸侯联军,王匡败了,袁绍和韩馥起了争执,曹操因为拥立刘虞的事情还想杀掉袁绍,联军内部已经乱成一锅粥,短时间没有战斗力了。 那么,仅剩的东南一路,又能掀起什么风浪呢? 孙坚表示,终于轮到老子出来风光一下了。 五、联军的唯一荣光——孙坚斩华雄 这个时候,董卓已经自称太师了,地位仅次于皇帝,比王爷都要高。 也是时候解决这最后一路诸侯联军了。 董卓派出大将徐荣,向东南方向攻击孙坚。 孙坚不敌,遭遇大败,就带着几十个人突围而出。 敌兵追赶的很紧,孙坚就把自己头戴的红色头巾套在了亲信祖茂头上,自己骑着马快速突围。 (孙坚,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祖茂又把红色头巾绑在柱子上,自己才幸免于难,但是从此以后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关于祖茂的记载。 从这次战役可以看出,徐荣这个人的军事才能,是很高的。 曹操和孙坚都被徐荣打败。 确实堪称董卓麾下一员大将。 孙坚在阳人城收拢残兵,董卓趁孙坚立足未稳之机,派出胡轸和吕布两人带着五千人攻击孙坚,结果胡轸和吕布两人之间有矛盾,吕布为了防止胡轸立功,先是造谣说孙坚已经退走,要求全军连夜进军,导致全军都很疲惫,然后等着士兵们开始休息的时候,又造谣说孙坚的军队杀来,结果使得军心大乱,人马自相践踏,结果孙坚此时派兵掩杀,获得大胜。 这也是关东联军取得的第一场大胜。 就在这场战斗中,孙坚趁机杀了董卓麾下将领华雄。(《资治通鉴》: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 所以,华雄是孙坚杀的。 与关羽没啥关系。 结果孙坚好不容易打了场胜仗,袁术手下人开始出来嚼舌头,说孙坚再这么打下去,拿下洛阳,你就控制不住他了。 袁术立马起了疑心,不给孙坚运军粮。 孙坚就连夜进见袁术,说自己这是既是为国讨贼,也是为你袁术报全家的血海深仇,你不该怀疑我。 袁术羞愧,立即补发军粮。 看看袁术与孙坚,再看看袁绍与韩馥。 袁绍那一路能打胜仗才是邪门。 董卓一看孙坚这么猛,就派人去和亲。 而且还表示可以提拔孙坚的家族子弟。 孙坚表示,去你个二大爷的吧。董卓老贼大逆不道,我不杀了他三族,把他脑袋砍下来悬挂在城门上让天下人围观,我就死不瞑目,我还会与你和亲? 孙坚随即继续进军,董卓也亲自带兵出击迎战孙坚(注:董卓迁都之后,只是把皇帝送到了长安,长安的政务交给了司徒王允,自己则坐镇洛阳)。 两军激战于距离洛阳九十里的大谷地区,孙坚再次获胜,董卓退兵到了渑池。 孙坚再次进军,在洛阳城下击败了吕布。 可以说,整个关东三路大军,只有东南方向孙坚这一路,打出了亮点。 孙坚被徐荣击败不假。 但是很快就击败了胡轸,斩杀了华雄。 接着又击败董卓。 再然后击败吕布。 实打实的高歌猛进,收复了故都洛阳。 而且,孙坚又派出军队,在渑池、新安等地,截击董卓。 孙坚进入洛阳之后,打扫皇帝宗庙,还进行了祭祀。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孙坚在井中找到了传国玉玺并自己隐匿私吞。 传国玉玺,应该是当初何进之死那个时候,汉少帝逃出宫时匆忙之中掉到井中的。 这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说法。 但是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提到了另一个说法,那就是后来东吴灭亡的时候,孙坚的重孙子孙皓带着六枚金印出降,却唯独没有玉玺,裴松之认为孙坚匿玺这个事情是假的。 到底谁真谁假,各位读者可以自行推测。 董卓吃了多次败仗,还嘴硬说,孙坚勉强算个人物,但是跟着姓袁的那群窝囊废,到底还是死路一条。 孙坚望着满目疮痍、百里无人烟的故都洛阳,不禁潸然泪下。 在修缮了宫殿之后,孙坚也发现自己战线拉动过长,已无力支持继续作战。 而且,东北方向的搅屎棍袁绍又出来了。 袁绍此时不盯着董卓,反而盯着盟友,派人来夺孙坚的地盘。 最后是袁术击败了袁绍派来的人。 虽然袁术取得了胜利,但是孙坚也怕后路不稳。 于是撤军回到鲁阳。 而袁绍袁术兄弟,也自此开始撕破脸皮。 轰轰烈烈的讨伐董卓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纵观整场战争,关东联军三路互不统属,人物之间各怀鬼胎。 真正愿意尽心尽力为国征战的,只有曹操和孙坚两个人。 但是曹操孤军深入,孙坚孤掌难鸣。 虽然后期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胜利。 但是在整体的战略上,依旧是无法撼动董卓。 讨伐董卓之战失败后,关东联军的矛盾迅速激化。 天下越来越乱,在这愈发动荡的形势下,真的英雄,必将脱颖而出。 那么后来天下是怎么动荡的,董卓到了关中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 咱们下回接着聊。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十一》 《后汉书·董卓列传》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 《后汉书·刘虞袁术吕布列传》 《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 《三国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 《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 (含《后汉书·章怀注、刘昭注》《三国志·裴松之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