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部综艺在日本播出。 它没有大牌明星加持,没有精巧的画面布置… 主角的年龄,最大的不过5岁,最小的只有1岁… 节目的内容,是记录这些孩子,第一次出门的情况。 就是这样一部听上去平平无奇的综艺,居然播了30年,收视率居高不下… 有人说:明明是很欢快的节目,但看着看着,就又笑又哭:《初遣》(豆瓣上翻译作《我家宝贝大冒险》) 1971年,儿童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在日本出版。 绘本描述了一个五岁小女孩,从家里到街口小卖部的过程。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段距离,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段具有挑战性的冒险旅程: 迎面冲来的自行车、摔伤膝盖、不小心掉了的硬币、不敢和小卖部老板开口… 儿童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作者: 文 筒井賴子 / 圖 林 明子 出版社: 漢聲 译者: 漢聲雜誌 对于人生中第一次出门的孩子,任何一件小事,都会是前进道路上,需要绞尽脑汁解决的难题… 但孩子没有放弃,为了完成妈妈交代的任务,她排除万难、越挫越勇,终于成功买到需要的东西,安全到家。 此后数十年间,绘本被翻译成七种语言,缔造了几百万销售量的神话。 有人评价:小女孩的第一次出门,在路上所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每一种情绪,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关于成长和坚持的故事:紧张、兴奋、认真、恐惧、坚定、快乐…就像你我的人生第一次。 20年后,日本电视台以绘本为灵感,制作了记录孩子第一次出门的《初遣》综艺。 每年,节目组向全日本的幼儿园分发2万到3万份问卷,从回收到的6000份答卷里,筛选出500份备选,跟母亲初步沟通后,再选出其中的300份进行实地外景考察; 跟家长和孩子相处两个小时左右,参考家庭情况和跑腿路线,最终确定一年100个实际拍摄对象。 尽管播出多年,但看着不同的孩子们,被初次派遣的模样,大人们总是百看不厌… 壹 | 一路飙泪 家住北海道的浬爱,三岁两个月。 虽然有个哥哥,但最近,浬爱的自我意识逐渐萌发… 上周,看到爸爸在纪念日送了妈妈100朵玫瑰,浬爱总是念叨着:我也要送妈妈东西… 适逢母亲节,爸爸灵机一动:既然如此,那就让孩子试试,自己去给妈妈买第一份母亲节礼物吧! 他给女儿派遣任务:买母亲节礼物康乃馨、蛋糕、还有一些炖菜回家。 虽然有些紧张,但一想到要给妈妈送礼物,就义不容辞:我去! 爸爸往孩子的口袋塞入一些糖:要是觉得害怕,就吃糖给自己打气加油哦。 爸爸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地说:浬爱,爸爸会在这等着你,但决定往前走,就不要回头望,要坚强… 止不住哭的浬爱,虽然一步三回头,脚步仍然向前迈去… 第一次到商店的浬爱,突然忘了要买的东西,哭了起来… 冷静下来后,抽抽搭搭地回忆:炖菜的材料、生菜(其实是椰菜)… 虽然买错了一样东西,但好歹完成一项任务了… 走在路上,突然想念起妈妈,嘴里开始念念有词:妈妈,胸部…(大概是觉得妈妈的胸部能给自己安全感…) 到了花店,看到满目的花,浬爱止住哭声,认真搭配花色:这支白的,这支粉红的,这支放高一点… 想到自己还有蛋糕没拿,又忍不住对花店阿姨哭了起来:我觉得自己,好孤独… 贰 | 姐妹出门 今天,四岁的姐姐要带着两岁的妹妹,出门去买三样东西:鸡肉、围裙和花。 因为是第一次出门,爸爸嘱咐姐姐:千万不能放开妹妹的手,无论走到哪,姐妹俩都一定要在一起…妹妹要听姐姐的话… 但是,刚出门,状况就来了:妹妹尿急,想上厕所… 姐姐想了一下,给出办法:憋着。 没走多远,妹妹看到路边有只虫子,好奇心被勾了起来… 姐姐故意放开手:那我先走啦… 离开姐姐的妹妹马上追了上去…好奇心爆棚的妹妹,走到哪里都想停下来看看。 但靠谱的姐姐,一刻也不忘严格按时执行任务。 两个人紧牵着手,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 尽管自己也摔倒了,但姐姐第一时间就安抚妹妹,给妹妹穿鞋:没事,别哭,姐姐在呢… 鸡肉店的哥哥亲切招呼:今天就你们来吗?爸爸妈妈呢? 姐姐一边数着找回的零钱,一边回答:爸妈今天不在,我和妹妹管家… 但是,当把门关上,不知道为什么,妹妹哭着怎么也不往前走… 姐姐以为妹妹闹别扭:你太讨厌了,再这样我们完不成任务了! 刚开始学说话的妹妹,只会说几个字:不要讨厌,不要讨厌… 姐姐不知道,妹妹是想提醒她:围裙漏在鸡肉店了… 吵着吵着,两人发现,刚买的鸡肉不见了,只剩个空袋子… 一直淡定的姐姐,也开始着急了… 叁 | 接班人 如无意外,四岁的小枫,将会是奈良梅乃宿酒厂,第六代接班人。 这天,妈妈带着小枫来酒厂,打算让他在酒厂当一天的正式员工,在办公室里,完成新产品的问卷调查。 第一个难关,就是大声介绍自己。 妈妈嘱咐:当着众人的面自我介绍,要大声一点。 腼腆的小枫,用尽全身力气大喊:我是小枫,请大家多多关照! 迈出第一步,小枫明显有了自信心。 接下来,妈妈给他分派任务:到各个办公间,集结女员工,了解她们对新酒的看法。 一想到又要和陌生人交流,小枫胆怯起来:我做不到… 妈妈拍拍他的肩膀:如果总是想着自己做不到,就真的做不到了…不如这次你对自己说,我肯定能做到!看看结果会不会有不同? 虽然觉得困难重重,但小枫还是在妈妈的期待下,勇敢走了出去。他拿着妈妈给的“大声话筒”,给自己助威。 拿着一袋子酒,好不容易走到了隔壁的生产间,听到了工人声音的小枫,突然停下了脚步… 他在门口踌躇了会儿,鼓起勇气:女员工集合! 工人们走了出来,他取出问卷:打扰大家几分钟,做个调查… 拿着酒和杯子,一个个给工人们倒酒,认真分发问卷和酒杯…此时的小枫,俨然一个兢兢业业的酒厂职员… 成功完成生产间的问卷,接下来就是至少三十人的会议室了。 里面有多少人?我一个都不认识怎么办?没人搭理我怎么办? “轻度社恐”的小枫,在门口瞟了一眼,就打起了退堂鼓… 30年间,《初遣》节目组跟拍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小孩,见证他们人生的第一次,独自出行。 节目组还会在若干年后,重访当年参加节目的孩子: 机智又话痨的孩子,成了害羞、文静的名牌大学生; 跌跌撞撞给哥哥送东西的四岁弟弟,也快要升上初中。不变的是,弟弟还是哥哥的跟屁虫… 由于拍摄年份跨度之大,最早参加跑腿任务的孩子,不少已为人父母; 有人送自己的孩子参加节目,看自己的下一代如何完成第一次出门。
粗心的孩子把塑料袋拖在地上走,袋子里的盐撒了一路; 迷路的孩子走反了方向,他们就跟她继续走错路; 明明孩子要买的奶粉就在眼前,只要悄悄拨开眼前的障碍物就能看到,但就是要等孩子自己发现; 半路上犯困的孩子,坐在马路边睡着了,醒了没走多远 ,又趴在围栏上睡着了,他们就站在旁边守着,等孩子自己醒过来… 虽然状况百出,但仍然能看出来,来自成年人的善意: 看到孩子漏了东西,节目组会让服务员婉转提醒:你刚刚买了什么呢?可以给我看看吗…不见了吗,是不是漏在上一家店了? 下雨了,妈妈出门忘记给孩子带伞。 为了不让孩子觉察到妈妈的疏忽,商店老板娘悄悄把雨衣放进孩子背包:你看,妈妈给你带了雨衣哦! 看到孩子哭,商店店员不断鼓励和安慰,还带孩子过马路; 看到孩子在哭,小镇上的左邻右里,俯下身真诚地鼓励:我们宝贝自己出门买东西啊?太了不起啦! 而孩子们天真单纯的举动,也是满满的感动和温暖: 回家路上,孩子突然绕远到一家神社,原来是为了给家人祈福:请保佑我父母健康、弟弟平安长大; 无论多急性子的哥哥姐姐,看到弟弟妹妹摔倒,都会第一时间安抚:别害怕,慢慢来… 节目中,有一对哥哥和弟弟,爸爸在两年前意外去世,妈妈派他们到市里购买给爸爸的祭品。 但四岁的哥哥,却专门跑到花店,买了一束花,送给妈妈。 还在留言卡上写道:妈妈,谢谢你… 孩子解释:因为爸爸以前只要出门,都给妈妈买花…爸爸不在了,我可以替爸爸,继续给妈妈送… 原以为,连完成父母派遣任务都费劲的孩子们,在第一次的出门中,却带给大人们,意想不到的感动和惊喜… 孩子们会哭闹、会恐惧、会紧张、会犹豫… 但是,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困难,逐渐完成自我成长。 比如,找不到东西就鼓起勇气,开口问人,让售货员把自己抱上够不到的货架,自己寻找; 比如,被大人质疑买错东西时,还是会坚持自我,不会被轻易影响。 我们的老祖宗说过: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意思是说,要想让孩子好好长大,做父母的,要让孩子适当吃一点苦。 我们总能在日剧和纪录片里看到,在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就要穿短裤上学; 只要上了学,从家到学校,所有的东西自己拿; 连日本天皇的女儿,书包也只能自己背… 然而,别国的教育方式再优秀,也并不全然适合我们。 在我们的环境中,让如此低幼龄孩子独自出门,并不十分现实… 但是,让孩子力所能及地解决一些,看起来有些许“超纲”的难题,也并不是坏事。 《初遣》总导演大内淳嗣说:这不是给孩子的纪录片,这是大人的教育节目…孩子要比父母想象中更能干。 这或许就是《初遣》的意义:最值得父母们珍藏的,并不在于他们完成的任务,而是在这趟旅程中,孩子们的坚持、智慧和勇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