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50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的记得,1968年的12月30号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的第2天,我背着简单行李和南京市成千上万名知识青年乘坐敞篷的军用大卡车,从新通车的长江大桥上,奔赴祖国的各个农村,乡镇,边疆,高山农场,去插队去落户 还不满17岁的我,来到了江苏盐城建湖县的一个小村庄,60年代农村的条件异常的艰苦,没有电话,没有电灯,更没有现在的各种通讯器材和小家电,村里每户人家都接了一个有线广播小喇叭,每天三次对农村社员广播,广播里面有当时的时事新闻,有歌曲,有样板戏,也有农村农作物的一些科普知识,文化生活枯燥无味,偶尔会有电影放映队在村里的晒谷场上放一场老的电影,那是全村人最开心的一晚上。 我当时下到农村时除带一些日常行李以外,还带了一些书籍和杂志,其中就有几本老的《大众电影》杂志,这些书籍杂志都已经看了好多遍,村里面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闲来没事的时候又会将这些老的《大众电影》杂志再翻一翻看一看,村里的不少年轻人也会借去传阅,用不了多久这些杂志就会被翻阅的破烂不堪,再也没有回到我的手上。 1961年,周总理提出评选中国电影界明星,最后确定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田华、王心刚、王晓棠、祝希娟等22人,被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1976年我从农村被招工到连云港港务局工作,8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当地的连云邮电局订阅了一份刚刚重新发行不久的《大众电影》杂志,那个时候《大众电影》杂志发行量非常的少,很难定到,邮电局里正好有一个邮递发行员,是我集邮的好朋友,我托他帮我走了个后门,要了一个指标,才订到这份电影杂志。 那个年代许多订阅的报纸杂志很少寄到家里,这一份《大众电影》杂志每个月会寄到我爱人工作的连云港职工医院,由医院传达室签收,但是从医院传达室到我爱人工作的妇产科,只有短短的20多米路程,却要走上10天半个月这份杂志才能够到我们手中,为什么呢,首先传达室里面的人会留上一两天翻阅一下,再送到相关科室,科室里面的许多医生护士又会轮流的传阅一遍,最后这份杂志才会送到主人手中。 由于当时《大众电影》杂志发行量太少,许多人也想订这份杂志,但是订不到,当科室里有人订阅这份杂志的时候,大家会如饥似渴的你翻翻我也来看一看,闲来聊天的时候也会议论大众电影里面的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荧屏上面许多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整整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上图是22大电影明星中最耀眼的两位演员王晓棠和王心刚,成为那个年代许多年轻人追逐的梦中情人。 98岁秦怡,92岁田华,86岁王晓棠近照,虽然年事已高但风采依旧 虽然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有关《大众电影》的一切,就仿佛像天边的流云一般,慢慢地淡出了我的视线,离我渐行渐远了。现在文化物质极大的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但是这份杂志的情怀我始终没有忘记,他承载了我们那个年代的一段美好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