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将至:“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这句俗语有道理吗?

 火锅的历史 2020-09-23

秋,最易让人联想到静美、黄昏、气爽等美妙词汇。“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正好,过两天又有一场大雨。

难熬的夏天,似乎终于要过去了,只是可惜,夏虽去,但热不改,今年立秋在8月7日。

立秋将至,俗话说:“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这句俗语有道理吗?

早秋丢

早秋,义如字面,早早立秋。每年立秋时间是不一样的,有时在六月中下旬,有时在七月上旬,甚至在七月中旬。

去年19年,立秋便是在七月上旬,今年则是在六月中旬。毫无疑问,今年是早秋。

立秋将至:“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这句俗语有道理吗?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早秋》,诗中云:“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意味着若是早秋,炎热天气不会持久,清凉的秋风即将来袭,让人倍感清新、舒服。

听起来似乎是好事,但对于庄稼来说,却是祸事。我国作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干湿季明显,雨热同期时,植物在这段时间里会疯狂增长,能不能喜获丰收,全部寄托在这段时间里。

倘若雨热同期的天气结束过早,植物未能发育完全,那么,无疑庄稼就要减产,无法达到收获预期。

对于农耕经济的国家来说,是一场灾难。“早秋丢”,便是丢失庄稼。

立秋将至:“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这句俗语有道理吗?

《管子》有云:“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多雨湿热的夏季气候特征,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特征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阳气渐渐褪去,阴气渐渐成长,随着阳气下沉,万物开始萧条没落。

即将立秋,但并不意味着天气马上会凉爽起来,事实上还有“秋后三伏”的说法。每年最热的时候往往就在三伏天。

三伏又分初伏、中伏和末伏。一般来说,立秋时都是处在中伏,酷暑天气并没有过完。

那么,炎热的酷暑,到底什么时候结束呢?答案是白露。到了这个节气,世间便会迎来真正的凉爽,夏天的酷热也会真正的远去。

可见杜牧所言,有失凭据。早秋,并不能当作凉爽与酷热的分界线。

立秋将至:“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这句俗语有道理吗?

晚秋收

晚秋,大概农历七月中旬。此时立秋,意味着庄稼经过了长时间的雨水灌溉、阳光滋润,长势必然喜人,丰收在所难免。

虽然对人来说有些难熬,好在有丰富的粮食,不用担心家人挨饿,这在古代,是最好的结果。

很遗憾,今年与晚秋无缘,足足相差了一月有余。如今,我国已不再是曾经那个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国家,但却依然有着大面积的耕地、大量的农民。

如果放在古代,庄稼品种未加改良,没有科学的种植方式,想来今年又会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年份。

立秋将至:“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这句俗语有道理吗?

倒不是怨天尤人,只是今年真的不能算是好年。各种古人的预言基本成真,如“夏至五月端,年景必有闪”,今年夏至,好巧不巧真的就在农历五月初一。

今年年景如何,想来大家都有所了解,只希望疫情早些彻底过去,今年晚秋虽是奢望,但幸好我们有优良的品种和种植技术,挺过这一难关,不是问题。

中秋热死牛

中秋,大概处在七月上旬。以今年来说,七月初四,乃是处暑,一年中最热的时间点。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

立秋将至:“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这句俗语有道理吗?

处暑又被称为“出暑”,意味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同时也到了高潮,如一条曲线的顶点,缓缓下移。

从此之后,暑意开始慢慢消退。但是在七月上旬这一段时间里,频繁的短期回热,会让人苦不堪言,哪怕牛都受不了。

“热死牛”自然也是有依据的,这个时间点,庄稼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雨水与阳光滋润,需要进行排沟、拔草。炎热的天气里,庄稼地中不能残留大量积水,容易将庄稼根部破坏。

人在田间劳作,顶着赤阳,哪怕壮的像头牛一样的人都受不住。如今,马上就要来到这一时期,提醒大家一定要多注意防暑降温,不要在夏季的最后阶段中暑。

立秋将至:“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这句俗语有道理吗?

结语

诗云:“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人类对于美好总是不吝赞美,人总应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向着美丽的地方前进。

今年,可能不是一个好年,作为人类,我们经历了太多风雨,自然不会把这样一个不好的年份看得太重,只是希望早些过去。

俗语说:“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这一年轮不到晚秋、中秋,正巧处在早秋,不必抱怨,世事大多无常,习惯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