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演技比较好的人,却经常上热搜,在新冠病毒抗疫大战中,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中医团队,没有上热搜,我们应该让立功之人上一次热搜。 肝胆相照——张伯礼 2020年1月26日晚,张伯礼连夜赶赴武汉,次日凌晨便深入临床调研疫情,制定中医诊疗方案。老人生活非常简单,有时候就是一碗泡面,蹲在地上就把饭吃了。 由于过度劳累,张伯礼在汉抗疫期间胆囊炎发作,本来可以通过休息就能自愈的,但是为了不耽误治病救人,2月19日凌晨在武汉协和医院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术后第三天,还没有完全康复,就又投入工作。他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这儿了。” 2月12日,张伯礼率领209名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这也是武汉战疫中第一个中医方舱医院。从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江夏中医方舱采取纯中医中药的方法救治病人,运行26天累计收治564名患者,截至休舱治愈出院392人,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4月16日,张伯礼离开他苦战82天的武汉,临别之际表示,“跟武汉会常来常往”。 7月23日、24日,与武汉“肝胆相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如约重返武汉,又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短短两天内跑了三家医院,跟进新冠科研项目,在汉建立教学医院,为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看诊,桩桩件件都是为疫情的常态化防控布局谋篇。 从1月27日到4月16日,72岁高龄、整整82天,张伯礼院士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回顾这两个多月的经历,他讲道:“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其实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我们的人民!” 4月8日武汉解封,全面恢复交通。73天的战斗胜利了,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写下这首《归辞》。 《归 辞》 山河春满尽滌殇, 家国欢聚已无恙。 两月敢忘江城苦, 十万白甲鏊战茫。 黄鹤一眺三镇秀, 龟蛇两岸千里黄。 降魔迎来通衢日, 班师辞去今归乡。 巾帼英雄——陈薇 陈薇院士带领团队,在全球率先研制新冠疫苗,率先进入临床试验 2003年春天,“非典”爆发,学校停课,娱乐场所停业,全国到处人心惶惶。 危急时刻,37岁的陈薇,受命研制预防“非典”病毒的疫苗。她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晚上0点以后从实验室回家是常事。 2003年4月28日,她带队研发的“重组人ω干扰素”,通过了国家食药监局的批准,获准进入临床。此后,全国共有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了“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无一例感染。 为了将疫情阻挡在国门之外祖国的战略需要,陈薇率队赴非,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实现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的“零突破”。 由于中国陈薇团队的新基因疫苗推广,世卫组织2015年宣布,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在塞拉利昂已经终止。那一刻,全球为之惊叹,陈薇名扬中外。 陈薇第一个接种疫苗 2020年1月26日,武汉万分紧急,全国从上到下众志成城,从最高领导挂帅,很多人民子弟兵刚过完大年初一,便临危受命,北上进驻“抗疫一线”。54岁的陈薇,更是身先士卒,率先走上前线。 在万分危急的武汉,陈薇团队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加上紧急展开的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很快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为做好主动防疫做出了巨大贡献,要知道面对全国巨大的检测量,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了许多国家束手无策,甚至为此还引起来许多国家的强盗本性。 党员率先接种试验疫苗 非典功臣——邓铁涛 2003年,非典肆虐中华大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任命时年87岁的邓铁涛教授,为抗“非典”专家顾问组组长, 由于中医介入早,在邓老和众多名老中医的努力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取得了“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零后遗症”的佳绩,并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 某知名网红院士的女儿得了非典,也是拖邓老给治疗好的。 但是,在非典表彰大会上,却没有见到以邓铁涛先生为代表的团队,这让人们很是纳闷,做出贡献的是他们,为什么接受表彰和奖励的不是他们呢? 素书云: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打了胜仗,只有论功行赏,才能激励更多的将士,奋不顾身的去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呢? 《素书》给了我们答案。 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本应该是所有中国人的本分,是不需要谈条件的,甚至可以为了保家卫国,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都在所不惜。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中国人的英雄,为中国人世代所崇拜尊敬。 只有那些心中装着人民,与人民肝胆相照,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才能成为国家强大的中流砥柱。 只有崇尚英雄英雄的民族,才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前途的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