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云生处有人家 (散文)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作者简介:金忠,机关公务员,业余时间热心散文写作和户外摄影。写作信条是“我手写我心,忠于事实,朴实无华”;摄影信条是“摄别人未摄之景,寄别人未寄之情”,相信美在旅途、美在生活。

         白云生处有人家 

       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好,有人说她是镶嵌在高山白云之巅的原生态乡村;因为这里是摄影创作基地,又有人称她是摄影家的天堂——七都八棚画坑村就像是一幅四季变幻的油画!
       画坑是石台县七都镇八棚村的一个自然村落,我们去的这一天正赶上当地摄影协会在这里举办“第二届全国百名摄影家聚焦金秋七井山”系列活动,我们有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一起看到了“云端下的净土,山巅上的秋色”;观赏了这里的民俗演出和竞技性的劳动表演;领略了“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自然风光。

(凡本号所使用的图片,没有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删除。)

       画坑的美是天地造化与人工创造叠加的美。这里丛林密布,山秀水美,每年的11月上旬是山村的收获季节,当地农民把自己一年辛苦劳作得到的收获拿出来晾晒,称之为“晒秋”。到这里看过之后才知道,这里能晒得东西很多:玉米、红辣椒、黄豆、山笋、火腿自不必说,连冬瓜、南瓜、山芋及火红的山茱萸等等都可以晒。这里的“薏仁米、黑玉米、野山笋、辣椒、山茱萸、火腿、茶叶”等土特产品名气也很大,在这里您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什么叫做晒秋。画坑的晒秋图宛若山村的精灵,看上去像一轴轴立体丹青,镶嵌在高山白云之间。晒秋,不仅晒出了画坑人的丰收喜悦,也晒出了山里人家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每年在这里举办的各类系列活动,既增添了这里的商业气息、推动了农副产品流通、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画坑是古代农民逃避赋税和徭役地方。晚唐诗人杜荀鹤,根据当时社会现实,创作了著名的诗篇: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当时老百姓的艰难苦恨。杜荀鹤是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笔下的“深山更深处”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据当地导游介绍,在离村庄不远处还能找到“山中寡妇”原型人物的坟墓——桃花坟和桃花井。由于时间紧,这次我们没去寻找。相传在唐朝以前,这里的地名叫“画溪”,当时这里甘泉汨汨,良田阡陌。由于朝廷赋税过重,村民为了逃避官府丈量田亩,误将泉眼堵塞,因而无水成坑,“画溪”变成“画坑”。自然造化功和民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历经千年休养生息。

       今天画坑已经成了七井山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里有千年水口林,万株山茱萸,山珍种类繁多,村民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所谓“水口林”,那是皖南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皖南山区人们笃信“树养人丁水养财”的古训。也就是说,树木繁茂的人家一定人丁兴旺;谁家留住了雨水也就留住了钱财。因此皖南人喜欢把村庄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徽派建筑中一般都设计了留存雨水的“天井”,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久而久之徽学中就有了独特的“水口”文化。千年水口林围绕古老的村庄,山水相连、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风光如画。画坑又重拾了“画溪”的美丽,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她带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定信念,融入了现代文明。
        画坑的美与整个七井山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我们这次是从七都镇徒步走进画坑的,七井山位于石台县东北部,海拔在500-1100之间,方园约80平方公里。在山路上行走,满目皆山,怪石嵯峨,群峰竞秀。在群山之间最显眼的应该是六百丈水库,水库被群山遮掩或分割着,它仿佛是一块块静卧在崇山峻岭中间的深绿色翡翠。七井山和水库把一千多个类似于画坑的自然村落连接在一起,体现的依然是山水相依的皖南“水口”文化。春夏丰水季节,碧绿的水库倒映着遍野的山花,再加上水面薄薄的青雾,呈现的是梦幻般的景致。
       画坑还是一个隐藏着神话故事的地方。在画坑水口林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大的双雄树和双子树,双雄树是银杏,双子树是皂角,树龄都在500年以上。每两棵树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上去像双胞胎,从古到今,画坑村里每一代人都有若干对双胞胎出生。这里民风淳朴,老百姓习惯把这两棵树看成是“双胞胎树神”,认为抽空去抱抱它、拜祭它,就会生双胞胎、就会儿孙满堂、就会喜事连连,神话增添了小山村的魅力。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曾经感叹“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我知道石台县不属徽州“一府六县”的范围,但是它们同处于皖南山区,徽州文化依然是她的底蕴。眺望着粉墙黛瓦、亲近着绿水青山,想象着那五里不同调、神秘难懂的徽州方言,置身在这高山上的小村庄,我一时真的弄不清是皖南山水涵养了徽州文化,还是徽州文化装点了皖南山水?总的感觉是:风光背后有文化。

编后手记:皖南的大山深处,散落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村落。粉墙黛瓦掩映在山水环绕之中。这里的山居文化沉淀其实很深厚。祖上在外面做了生意,就返乡盖起大房子,因为地处崇山峻岭,外人来的少,没战乱、少洪水。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都是勤劳、善良和聪慧。大拆大建不可能,保护意识与生俱来。这种桃花源式的农耕传统,使得一方山水滋养了一方文化,文化又装点了皖南山水。都市人现在都想逃离城市的喧嚣,去寻找理想中的精神家园,于是,地处深山的小小山村随着网络的辐射,也慢慢打开了热闹,搞起了乡村旅游,招来了拍客。清朝诗人余逢辰有诗曰:青山列画屏,雨余翠欲滴。秋叶更春花,纷披似锦织。作者笔下的画坑正是诗人所描绘的美丽风光,吸人眼球,令人流连忘返。

点赞是认同  赞赏是鼓励

《金鸽子文艺》常年约稿:

   金鸽子文艺是面向微信用户的自媒体平台,旨在以文会友,采珠藏山;投合志趣,携手发展。

   热忱欢迎全国志向于文学创作和书画爱好的广大微友,不吝赐稿。

   来稿强调原创文学原创书画作品(拍成照片)如有抄袭,文责自负

   来稿强调原创文学原创书画作品(拍成照片)如有抄袭,文责自负。附作者简介和本人彩色横幅照片,并发送至364393068@qq.com 邮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