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润璜田 (散文)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作者简介: 叶胜利,男,高中语文老师。曾先后担任市、县多所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业余爱好二胡,平时喜欢写写诗文。

           雨润璜田

      “璜乃半壁玉,田是育英园”

                      ——璜田纪行


        2017年12月15日,农历丁酉仲冬。

        在王村小学雨生校长的悉心筹划和璜田学校承志校长的精心安排下,王村小学一至四年级全体语文老师赴璜田小学进行小学语文研讨联谊活动。我作为潭渡高中语文老师,赴王村支教学习,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收获颇丰,感触良多,谨记如下。
        是日凌晨,我们迎着朦胧的晨光,披着浓密的雨雾,于7时30分早早地会集于王村镇秀芝广场。分别坐上了同行者的三辆自驾车,往长陔岭方向一路奔驰。

        一行15人匆匆忙忙,冒着不小不大的冬雨,驾着能见度仅十米左右的浓雾,一路盘旋而上,真有一种“凭雾御云,羽化而登仙”之感。小汽车一路环绕而行,翻越长陔岭以后,又一路拐弯拐弯,直指璜田而奔,沿途风光却无暇领略,只从路牌上知晓,一路来经过了紹濂、小洲、小溪、黄毛、韶坑、长陔、长标、胡埠口、街源、蜈蚣岭……许多村庄。9时10分许,我们的车终于安全而又劳顿地停在了璜田小学的操场旁。

        下得车来,我们婉拒了东道主的热茶,直奔一年级教室,听课随即开始。
        来参加听课交流的,除了王村小学的语文老师,还有长陔学校、胡埠口、璜蔚学校的老师,是歙县教育界第七片区小学界的精英们。

       执教一年级32名学生的这位美女老师名叫胡菲菲。

       记得十几年前,歙县璜田学校涌现出了一名才华超群的女学生。她从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年年县里组织演讲比赛,第一名总是被她摘走,令教育界的行家里手钦羡不已。这就是她一一胡菲菲。她后来就读了黄山学院旅游专业,当上了一名导游,还曾参加导游界演讲比赛,走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演讲台,可谓才艺出众、技压群芳。咱不说她是如何如何地爱家乡、爱教育……一串串的溢美之词,只会让人听了生厌。我那蹩脚的一堆堆辞藻在她面前亦均显得苍白无力。

       也许是为了爱情的忠贞与清纯、为了家庭的便当与安稳、为了让父母安心而尽孝,抑或是为了娃娃们美好的童年吧,或者兼而有之,总之,两年前她放弃了走南闯北,放弃了都市风情,放弃了薪资不薄的导游岗位,来到了家乡璜田这所师资匮乏、山外教师难以派进的小学任教了。目前,她的教师身份虽是在编的,可薪水的低薄却是可想而知。

        呷一口这里清冽甘甜的茶水,吸一口这里洁净清新的空气,看一眼这里云蒸霞蔚的山峦,我们便不难得出答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才人”!

       同时,也让我领悟到:人活世上几十年光景,钱可以不挣很多,够用就行;房子,可以不买在闹市,房价太高,山里的房子够宽敞,能住就行;吃的、喝的,不必老是都是肯德基、汉堡包、奶茶、咖啡,大山里的红烧肉、干豆角、香菇、青菜、老豆腐、清水河鱼,还有山泉泡清茶,味道真的很行。关键是,人在短短几十年里做了点儿什么,为别人做了多少,别总是只考虑自己,要感恩这片土地,感恩身旁的每一个人。

       怀着这颗初心,抱着一种不至过于低俗的信念,很多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扶贫攻坚问题、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田地荒芜问题、城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严重问题、偏僻山区师资短缺问题……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人们把一些根本问题想清楚想明白了,境界自然也会开阔许多,格调也就高雅起来了。

        至于胡菲菲老师所上的这堂示范课,虽是从教才不过两年,却堪为农村低年级语文教学之范例,不须赘言。

       值得说的,是接下来听的一堂由王村小学带到乡下来的语文示范课. 这是由郑村小学来到王村支教的冯鹏英老师上的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语文知识积累之《谐趣联》观摩课。

        冯老师今年评上了中高职称,她的这堂课可谓是异彩纷呈,给听者一种艺术享受,正如教研中心组成员、王村小学语文教研组长郑永红才女所评:如果用一个“美”字概括了胡菲菲老师的课,那么,冯老师这堂课集中展现了一个“智”字。

        参加听课的有年近花甲的老教师,有享誉教坛的中青年骨干,有高中语文从教经验的支教者,评课时都给予了一致称赞,赞誉声不绝如缕,回味悠长。

        教研活动的之后。参加活动的30多人集体在小学食堂吃饱了喷香的铁锅焖饭和美味的土菜之后,于12时30分互致道别。王村小学的这部分老师还奔赴街口,领略了新安江秀丽的风光,尝到了又香又甜的蜜橘,随后驱车直奔蜈蚣岭。

        汽车盘曲而上,穿云钻雾。偶遇迎面下山的车辆,都一 一文明让道,司机们还摇下车窗来互相问候一声。

        向车窗外望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依山而建的土坯房和近些年来浇筑起来的水泥楼房一丛丛一簇簇,无不为当地百姓的持家创业精神所震撼。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从山脚到山顶纵贯数百米的清一色的人造梯田,一岭又一岭,绵延不绝,令人震撼。生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歙县山村人,见了这道奇景,眼前仿佛浮现出千百个男女老少,头顶草帽、手拿铁钎和磅锤、肩挑扁担和篓筐,扛的扛、挑的挑、抬的抬,女人们背上还背着娃娃,公社社员们说的、笑的、喊的、唱的,一派热火朝天的“农业学大寨,大干社会主义”的劳动场面。这样的场景,今天已经留在了老一辈农民的记忆里,凝固在蜈蚣岭这大片人造梯田的丰碑里。这种艰苦奋斗、勇于创业、改天换地、造福后代的斗争精神,将震慑着并将永远震慑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灵魂!呼唤这种精神、弘扬这种团结奋战的强大凝聚力,中国的事业必将无往而不胜!

(本篇使用的图片,除这张是网络的,其余均由作者提供。如涉及版权,删除。)

       雨润璜田,风景这边独美!璜田的山山水水、风物人情、浩然雄气正滋润我心!返程途中,同仁嘱我赋诗,我觉得岂是几句诗所能包蕴得了的,谨以秃笔聊记此行!
 
                                                                                      于2017年12月15日夜

点赞是认同  赞赏是鼓励

《金鸽子文艺》常年约稿:

   金鸽子文艺是面向微信用户的自媒体平台,旨在以文会友,采珠藏山;投合志趣,携手发展。

   热忱欢迎全国志向于文学创作和书画爱好的广大微友,不吝赐稿。

   来稿强调原创文学原创书画作品(拍成照片)如有抄袭,文责自负

   来稿强调原创文学原创书画作品(拍成照片)如有抄袭,文责自负。附作者简介和本人彩色横幅照片,并发送至364393068@qq.com 邮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