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汪育真,老三届。曾被评为全县科学技术先进分子代表受到嘉奖。是一位业余徽学研究者,整编了《徽州名居和义堂》,主编志书《采白故里西溪村文化志》,编著《歙县西乡方言》。2013年被歙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猫”捉“老鼠” 猫捉老鼠原本就众所周知、天经地义,并不稀奇。但如果有人说老鼠可以“抬”猫、“叉”猫,简直令人没法相信。可在西溪就有“猫捉老鼠”这种棋类游戏,只要你肯动脑子,最后“老鼠”就能将“猫”置之于死地。 游戏前得备一正方形棋盘(如左图),内呈四列十六宫形,其中有六根斜线分别垂直交叉,在棋盘上显示出四个米字格。如果是户外游戏一般都是临时画的,在泥地上玩,就用小刀或棒子在地上画个棋盘;要是在石板地上玩,则用粉笔或木炭一画而就,很简单,也不必十分标准、规范。棋子共十七枚,一枚大的为“猫”,摆放在棋盘中间的“猫窝”内。十六枚小的为“老鼠”,棋盘四周的“鼠洞”便是它们的“家”。户外玩一般都是临时选用石子替代棋子,所以比较普及,随时随地都能玩。 游戏前均得“剪刀、石头、布”地比拼一番,争出先后,先着者为“猫”,后着者为“老鼠”。游戏规定,无论是“猫”或“老鼠”,每次仅能顺着纵横交错的线条走一步。还规定“猫”每次能捉“老鼠”两只,也就是说“猫”走一步后,在其左右两边的三点一线上、各一步远的两只“老鼠”都是“猫”的“战利品”。反之“老鼠”抬“猫”则很难,“行营”是“猫”的“防空洞”,“猫”置身于内,“老鼠”不能“抬”它。只有在走“瞎眼棋”的情况下,“猫”才会被两只“老鼠”“抬”走。所以“老鼠”必须一往无前、前赴后继地将“猫”追逼到死角,三只“老鼠”像把叉子一样叉住“猫”,“猫”在中间,无路可走后,才会被“老鼠”“束手就擒”。“猫”居中央“猫窝”,左右出击,捉“老鼠”是很轻而易举的事,但要想捉完所有的“老鼠”却很难很难,大多数情况下双方都是以和局而告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