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歙县西乡方言 (徽学研究)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作者简历:汪育真,老三届。曾被评为全县科学技术先进分子代表受到嘉奖。是一位业余徽学研究者,整编了《徽州名居和义堂》,主编志书《采白故里西溪村文化志》,编著《歙县西乡方言》。2013年被歙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第七节 借助两种词义

      组成新的三音节

借助两种词义来组成新的三音节词,是西乡方言的又一特点,这一类词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

年纪大的人,由于生理上各种原因,各方面与年青人大为不同,大部分的老人每天都是早睡早起。精力的不足,导致他们往往在吃晚饭的时候就显得睡意矇眬,难以坚持,很想即刻就去睡觉,平日里大家称这样的人是“夜饭呆”。“夜饭”指的是晚饭,“呆”是指脸上表情死板,像个傻子一样,打瞌睡的人不正是这样的吗?这词还能泛指所有天黑就想睡觉的人,确实是让那些不懂得方言的人听了简直莫名其妙。与“夜饭呆”相反的是“半夜鬼(gūi)”,半夜的幽灵很是令人生畏,可这词指的不是鬼,却是指那些夜里睡觉很晩的人。倘若你夜里玩得很晚还没有回家,家人便会责怪说:“嗯个半夜鬼,到嗯赞(即:现在)都不死来家!”

年纪大的人,记忆力衰退,有的经常丢三落四,有的总是张冠李戴、讲东答西,有的对往事概念模糊,还有的变得好像有些一反常态、不明事理。对于这些人给予的评判是“老火毒”。“老火”指的是旺火,旺火的力度相当大,而火毒攻心的后果则更加是可想而知了。责怪老人时就常能听到这样的话:“您真有点老火毒哩,嗯种大事夏定(夏定即:怎么样)可以不跟卬讲”?

老百姓当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也有一部分缺德的人,他们不尊重老人,称男性老人:老爿(pǎ)柴、老孤(gù)幽、老么(māi)事,称女性老人:老屄(pǐ)壳、老东搭,这都是极不文明的。

西乡方言又一大特点,就是在三音节的形容词内,很少使用诸如很、最、非常、十分、极等此类表示程度的副词,如要描述物体的某些特有的性状时,常用一个能表达这种物体性状的词根作为词的主要成分,然后,在词根的前面或者是后面加上两个重叠的词缀,组成一个更能突出词根之义的形容词,如:生生酸(sàn)、生生甜、生生辣、哇哇苦、唏唏焦、唏唏溤、嘚(děi)嘚涫、冰冰凉、雪雪亮、漆漆黑、点(dēi)点(dèi)亮、曚曚亮、通通红、碧碧绿、金金黄、栳栳稀、老老大、鬘鬘细、呱呱叫、好(hái)好(hàn)叻、点(děi)点(dē)长、栳(lǎo)栳矮、滚滚胖、生生瘦、铁铁硬、笔笔直、焦焦干、干爽爽、涫大(dǎo)大、蛮叨(dǎo)叨、急辣辣、懒嗒(dǒ)嗒、阴寂寂、甜丝丝、苦兮兮、酸(sàn)溜溜、闷忓(gǎn)忓、呆式式、笨厚(hǎi)厚、轻飘飘、火蹦蹦……等等。 

方言里还有一些由两个词根组成,用来表示时间观念的三音节时间词,如:清光早(即:早上)、上昼边【běi】(即:快中午)、晏夜边【běi】(即:天快晩)等等。

由两个词根组成,用来表示空间方位的三音节的方位词有:名堂下、照壁后、阁堂前、阁推(梯)下、上横头、床笃下、床里壁、车笃底、锅囱头、锅背后、东司头(即:茅坑)等等。

还有一种由两个词根组成,在词根后面加上个“添”字的三音节词,用来表示数量增加或行为的再一次重复,成了特殊的通用量词,如:看看添、做下添、吃点添、等下添、讲遍添等等。

方言里还有一种三音节词,也是由两个词根组成,其特点是第一个字与第三个字重叠相同,往往用来突出个人心理的不耐烦程度,如:专门专(即:经常)、特〈tī〉会〈wǎ〉特〈dǐ〉(即:故意)、着人着(即:嫁祸于人)、九分九(即:态势危急)等等。

还有不少讲不出规律的三音节词,如:“胀老死”这个词,由“胀”和“老死”两个词根组成新词后,它们分别由原义“肿胀”和“老死”,改变成“吃”的意思。民间有些父母在喊玩意正浓的小孩吃饭时会喊:“都中饭过(gè)哩,还不快点来家胀老死”,多数为贬义。

又如:“发梦天”这个词,由“发”、“梦”、“天”三个概念不同的词根组成,指的是人在睡眠中无意识地被惊醒后,所表现出的一些不正常的状态。还可以用来比喻、讽刺某些人心里存有不现实的渴望和难以达到的非分之想。与其相近义的还有“睡梦地”一词。

“烂肚宝”一词由“烂肚”和“宝”两个词根组成,有两种用场。其一,称癞蛤蟆为烂肚宝;其二,根据传说,很多年前,现在的徽州区岩寺镇,有个专门喜欢捉弄人的人,因为手法“高明”,继而往往得逞,所以远近闻名,大伙都称他“岩寺街烂肚宝”。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人们便将“烂肚宝”一词用来诅咒那些沒事喜欢捉弄、促掐人的人。

“恫【dǎn】恫【dán】跂【qǐ】”,是个较为典型的方言词,用了普通话里三个词根的词义组成。该词的前一个“恫”是恐惧的意思,后一个“恫”指的是病痛,“跂”则是指抬起脚后跟站着。大家大概都知道,患过小儿麻痹症的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的病变,有些会导致下肢运动机能的障碍,这种人走起路来跂着脚跟,身体摇摇晃晃地左右摆动,极不稳当,他们不但很痛苦,而且很恐惧,稍不留神就会有摔倒的危险。古人便将这三种词义归到一起,借用来引申喻指那些手无缚鸡之力、沒有实际真功夫的人;亦指把事情当作儿戏,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实际效果的人。对于那些既缺乏工作能力,又沒有实干精神的人,人们往往会给出这样的评价:“恫恫跂一个,老冇长进,嗯辈子拉倒哩。”

丈夫死了,妻子带上尚未成年的孩子改嫁,本就天经地义,现时同样能受法律保障。可旧时,却被认为是不义之举,並且还会累及孩子在社会上被人瞧不起。过去西乡方言称这种婚姻为“拖油瓶”,称这些孩子为“油瓶子”。实在是不可思议,这“油瓶”二字,怎么竟能同寡妇改嫁一事攀扯在一起。

倒是“充老者”一词较为通俗,其义可解释为在人多的面前显示自己老成、有经验。

“粪箕×(gán)”是个贬义词。西乡有个风俗,未曾十岁的小孩丧命,为了使他们再度投胎后再不至于过早地夭折,往往在其死后新堆的坟包上,倒扣上一只粪箕,当然,这是迷信。可该词经过引申,其义变成早夭小孩的代名词,变成名词后,被某些人用来咒骂那些极不听话的顽童:“嗯嗯个粪箕×(gán)仂,夏定(怎么)净做坏事?”与其义相当的还有“倒栏瘟”,平日习惯上称大牲畜自行死去为“倒栏”,况且后面还跟个“瘟”字,可想而知其厉害程度之深。

“埜尸墬”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野鬼,令人听了大为毛骨悚然。传说这种野鬼是人死后,若干年后仍未腐烂,有血有肉,指甲、头发长得很长很长,以至复活,专门出来吃人。

“罗魇【yěi】魍【ò】”是一个典型的方言词,由“罗魇”和“魍”两个词根组成。“罗魇”也许引申自“罗唣”一词,看过《西游记》、《水浒》的人都知道,在古典著作中,“罗唣”指的是爱吵闹、爱寻事的手下小啰啰。西乡人大概也就依据此种概念,认为“罗魇”也是一种小鬼怪,並被人们用来喻指那些不安分守己的小孩。“魍”是一种传说中的怪物,令人生畏。但是组成“罗魇魍”一词后,专指那些“花里花色”的小孩,虽然是个贬义词,但是有时却可当成褒义词,用来赞美那些有作为、讨人喜爱的小孩,如:“看,嗯班罗魇魍,真利落,只几分钟功夫,嗯许蛮多砖头都搬完哩!”而成语“鬼打罗魇”是形容人做事漫不经心、敷衍了事。这也难怪,“鬼”与“罗魇”乃一丘之貉,鬼打起罗魇来,“鬼打罗魇”乃是正常之举,该成语真“绝”透了!

“疲沓寤【wǔ】”是旧时迷信中所说的一种非常奇特的怪物,只是谁也没有亲眼目睹过。据迷信的说法,此种怪物是工匠在造房子时,用手指血画符施法而成。疲沓寤平常住在樑柱上,晚上子时后下来,松懈拖沓地压在熟睡的人的被子上,压得人很难受,感到呼吸困难、动弹不得。那些被“疲沓寤”压过的人,无法用确切的词来表述疲沓寤的体态,只好根据被“疲沓寤”压时的切身感受和被“疲沓寤”压后所表现出的那种睡眼惺忪的举动来命名的,因为字典上“疲沓”和“寤”两个词根就各自含有上述的两层意思。其实,世上根本沒有疲沓寤,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是人们睡觉时,胸口被自己的手或被子等其他东西所压,而致使人体感到不舒服,继而导致自己产生梦幻。该词平日又可指衣着不整齐洁净者。

“污【wǘ】湝【jēi】湝【jěi】”也是一个方言词,“污”指的是脏东西,“湝湝”是流动的意思,即比较脏的液体外流,致使外表很难看,並且还通过前后两个“湝”字的音调不同,继而来突出“污糟”的程度,这又是西乡方言的又一特点。

“花色经”一词,词根“花色”可以理解成“顽皮、狡猾不易对付、耍小聪明”三层意思,“经”指的是经常或者是有经验的人。

“真仂地”一词与普通话中的“真格的”意思有点相近。不但能表示对某方面赞同的认可,而且还可以用在疑问句里,表示带有疑问口气的质问,如:“这事真叻地办得好!”“真叻地嘞,嗯真叻答应俤啦?”

“碰栳(lǎo)着”是有时、不经常的意思。

“冠(guào)心肉”中的“冠”字,原封不动地套用了普通话中的读音,借助环绕在心脏表面、供给心脏养分的冠状动脉与心脏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来比喻自己对后代的关爱之心,不能不说真是恰到好处。

“春草花”一词由“春(càn)”、“草”、“花”三个词根组成,春天的草和花都十分娇嫩。方言借助此种含义来喻指某一部分人。这种人不但娇、骄二气十足,而且听不得别人一丁点意见,很容易“上火”,並轻易“发飙”。

“浌(fǎ)塌货”是一个贬义色彩较浓的方言词。人们对于自己感到沒用的或不想要的东西,一概二五都是摔掉不要,而“浌塌货”所表示的就是这层意思。方言中常用来引申喻指那些乱搞男女关系、行为极不检点的女人。

“清明饺(jiāo)”是民间清明节前后自家包制食用的一种饺子,並还用以祭祀祖宗。此种饺子有不同于其它饺子的独到之处:1、是用米粉杆皮包制的;2、受时间性的局限(清明前后);3、馅独特且花色多样(馅有:即将抽苔的菠菜、毛笋、豆腐、肉、粉丝、辣椒末、咸菜、野蒜、盐、味精等十余种);4、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掇时节”是个方言词。“掇”是拿的意思,可这“时节”二字的含义却与普通话大为不同了。普通话的解释是“节令、季节”,还可解释为“时候”,而方言却是指“节日给长辈送礼物的这种行为”。一年中有三个“时节”,端午称“掇端午节”,中秋称“掇中秋节”,春节称“掇年节”,统称“掇时节”。大多是女婿送给岳父母,徒弟送给师傅,儿女送给父母及长辈,礼物(以吃的、喝的、现金为多)的数量和档次视各家的生活条件而定。

“嫂娘仂”一词由“嫂娘”和“仂”两个词根组成,“嫂娘”一般是对嫂嫂的尊称,“仂”是的人的意思,泛指已婚的年轻妇女。

“揩屁股”是旧时的一种乡俗。小孩逐渐长大,好奇心与模仿能力也逐渐增强,不该问的,不该讲的,往往口无遮拦。民间流传有,年三十晚,在孩子入睡之后,用草纸在孩子嘴上轻轻揩拭,边揩边说:“三十夜,揩屁股,揩哩屁股不瞎嚼,话不粗,停停当当念圣书”。将小孩的嘴当成屁眼,万一说错了,也是如同放屁,那么小孩即使说错了话,也一定不会遭到报应。

婴儿夜里啼哭不止,很令人揪心,俗称“哭百夜”。为治哭百夜,婴儿亲属便在路亭或十字路口的墙壁上贴上止哭咒语:“天皇皇,地皇皇,卬家有个好哭郎,过往路人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据说这样做了以后,婴儿就不会夜里啼哭不止了。

旧时,男孩长到十二、三岁,多数人家父母就要托族亲带出去“学生意”,其生意学成后,又带别人家的子弟出门学生意,俗称“拖带鱼”。学徒进店先要拜业师(先生),业师可以是老板、经理、账房先生等。行拜师礼后,学徒期三年,三年内店家供吃,每月补贴铜板若干,用作剃头等零用,无工资,晚上睡在柜台里看店。白天工作主要是打杂,清洗水烟筒,揩桌扫地,烧茶端水,侍候宾客,斟酒、盛饭、递烟,为老板娘(先生娘)洗衣、端屎倒尿、带小孩等。晚上学艺:习字、记账、打算盘、量尺、打包和搓火纸媒等。有时先生会故意将钱随意抛撒在店堂里,学徒打扫时捡到要如数上交,否则将被视为“手脚不干净”,而勒令辞退,以至于成为乡党不齿的“回乡(茴香)萝卜枣”。待师弟进店后,方可减轻负担。学徒三年内不得返乡,不得娶亲,直系亲属过世,方可请假奔丧。三年满师,返乡省亲,遵父母之命,结秦晋之好。

“挂钱干【gǎo】” 是清明节扫墓时人们挂在墓头上的一种标志,用白纸剪制而成,上半截剪的是纸钱,下半截剪的是须带,尤如古代吊装成串的钱币一样,挂在坟上除了十分好看外,还被当作冥币以表后人孝敬之心。人们看到了坟上的“挂钱干”,便知道此坟仍有后人,如果连续几年没看到坟上挂有“挂钱干”,人们就知道此坟为无主之老坟,自然而然也不会再引人注意了,说不定个别不道德者还会加以毁坏。

“要门经”一词可作学问来解释,亦指一枝之长,还可作道理来解释。

“牵牛线”一词乍一看去还以为是指牵牛的绳子,其实不然。该词是指长辈给初次上门晚辈的红包,其内在含义是用根绳牵住,欢迎今后能自动常来作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