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秀九华 佛坐莲花 (散文)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诗秀九华”,是说九华山这座山的名字硬是李太白用“灵山开九华”这句诗“秀”出来的。这座山原名叫九子山、陵阳山,不叫九华山;

“佛坐莲花”的意思你懂的,不赘言。

今年夏天的一个黄昏,我们户外驴友经过九华山脚下,看到这里莲花成片,与九华山浑为一体,心中一喜,用相机拍摄了一组照片。看到莲花与九华山相互掩映的情景,我心想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莲花佛界吗?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的美誉。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54岁的李白应诗友高霁、韦权舆之邀第二次登临九子山,三人登山并联诗作序。登山那天雪后初晴,李白见这座山雄奇灵美,状若莲花,脱口道:“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高霁接两句:“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韦权舆面对眼前的雪景吟唱:“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最后李白又作结尾:“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这就是有名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李白还为联句诗作《序》:“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李白、高霁、韦权舆三人《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把“九子山”改为“九华山”,改动一字,如神来之笔,成为九华山的定名之作,传世至今。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民间有“佛造九华”之说。宗教总是通过“暗示”、“象征”或某种“因果现象”来传教布道的。

莲花、又名芙蓉、荷花、菡萏等。花谢根不死,来年又发生,暗示佛教教义“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 在所有的花中,莲是唯一能做到“花、果(藕)、种子(莲子)”三者并存的植物,正好与佛教中“法身、报身、应身”即“三身同驻”相对应。

佛家有多种吉祥宝物,释迦牟尼把莲花放在了最崇高的位置。于是莲花在佛教中有很神圣意义: 佛经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蕖华合掌”,甚至把佛祖释迦牟尼称为“莲花王子”。

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就指莲花。人有了莲的心境,就有了佛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莲花的高雅、圣洁,象征的是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

青莲居士(李白)一生曾七临安徽三上九华,据说他起先是想来“求仙问道”的。史料记载: 天宝年间,李白寄居安徽南陵时,听说陵阳山儒、释、道三教皆尊,就想去求仙访道、采药炼丹。登山后他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所折服,留下了许多吟咏九华山山水的诗篇。公元749年第一次登九华山(时名九子山),他留下了《宿无相寺》诗:“头陀悬万仞,远眺望华峰。聊借金沙水,洗开九芙蓉......”。李白第三次上九华山已经61岁,在九华山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如:“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遥望九华峰,诚然是九华。苍颜耐风雪,奇态灿云霞......”等等。与李白几乎同时代的人、新罗国王子金乔觉也于公元719来华选定在九子山修行布道,99岁(公园794年)圆寂,世称地藏王菩萨。李白第一次上九华山时,他已在此修行30年。这位得道高僧汉文造诣颇深,诗歌做得也好,《全唐诗》录有他《送童子下山》诗:“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与李白一样,诗中有情有义有烟霞。李太白、金乔觉,一个是伟大的诗人,一个是得道的高僧;一个名垂千古,一个肉身不腐;一个将陵阳山“秀出九芙蓉”,一个把水莲花幻化成佛家宝座。异曲同工,何其妙哉!

我看过一首赞美莲花的“辞”,赞辞如下:

“其姿挺展,日艳且鲜;其貌熙怡,傲然独立;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更喜莲子,苦心如佛;谆谆教人,往生净土。”

不知为什么,诗人在赞美莲花时总忘不了佛性!这么想着,夕阳已经把西边的天空染的通红。

(文中照片作者拍摄)


作者简介:金忠,机关公务员,业余时间热心散文写作和户外摄影。写作信条是“我手写我心,忠于事实,朴实无华”;摄影信条是“摄别人未摄之景,寄别人未寄之情”,相信美在旅途、美在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