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歙县西乡方言 (徽学研究)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作者简历:汪育真,老三届。曾被评为全县科学技术先进分子代表受到嘉奖。是一位业余徽学研究者,整编了《徽州名居和义堂》,主编志书《采白故里西溪村文化志》,编著《歙县西乡方言》。2013年被歙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第十八节 尊老爱幼是人之美德

人老了,总有那么一天会死的,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那么语言上又如何去来表达这“死”字呢?在这里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的文明所在。。

人死了,在第一时间派人通知不在场的亲戚朋友,让相关的人知道,谓之为“报死”。通报死讯时,说话可得注意,口语中切忌出现“死”字,因为这“死”字太不吉利了,西乡方言中一般来说都会用另外的口语来替换。最文明的说法有:多谢、多睬、过辈、大老、作古、千古、弃世、厌世、过世、冇嘞、过嘞、走嘞等多种,如:“×××人多谢嗯嘞”。对于那些从事封建迷信的专业人员,他们的专业行语是:“化鹤西去、归位、归西、升天、仙游”。如果是一些不相干的人,他们的说法又有不同,常听见的有:“见如来佛去哩”、“见马克思去哩”、“到八宝山去哩”、“归天嘞”、“不吃饭嘞”、“一口气下肚嘞”、“断气嘞”、“上山嘞”。由于西乡的坟地大多在山上的缘故,所以无需挑明,人家照样也能明白“上山”其含义。这样的语言文明可以说是一种尊老的美德。可是也有那么一小部分粗鲁之人,出于他们口中的说法却是:“朝天”、“归天”“翘辮”、“翘屼(wǔ)”、“笔直”、“滾蛋”、“见阎王啰”,让人听了大有毛骨悚然之感。

人生病了得去医治,但旧时不说看病,而说“看先生”;请医生出诊则说“接先生”。中医看病,开得是中药处方,凭方抓药,不能说“抓药”,要说“抓茶”;“煎药”要说“煎茶”;“吃药”要说“吃茶”。借药罐子忌说“借药罐”,要说“借莲子罐”。口语中之所以忌讳这“病”、“药”二字的缘故,是旨在希望病人能早日康复。

小孩断奶是件大事,平日大人们当小孩面说话都千万要注意,不能涉及到“奶”字,于是乎便将“小孩断奶”说成“卖田”,以免孩儿有思奶(nèi)之心,而忧虑忡忡。大人向外人称呼自个儿的小孩时有:“伢(鸭)儿(ěr)、佗细、嫚、妮”等爱称。“伢”似乎类似北方人称小孩儿的口语,只是在发音上有所不同,“儿”除小孩外,还指青年男子,“伢儿”仅指儿子。“佗细”被破格引用为指自己的儿女,“佗”有抱的意思,“细”在徽州人的概念中与大相反,是“小”的意思,试问,细小要父母抱的人不是“佗细”,又能是谁呢?“妮”专指女儿。如果所指的是未出百日的小孩,那么则说“捻毛”。对于那些因大人的疏忽,而造成孩时就夭折的小孩,也忌讳直接说死,而是说“糟塌(掉)”。

西乡人的心灵美还体现在对家养的幼小动物的爱称上。按方言原本的读音,诸如“鸡、猪、牛、羊、马、猫、老鼠、狗”等动物的发音应该分别是:“jì、jǜ、nīu、yō 、mó、mài、lái qú、gé”,但是如果在表达这些动物的幼崽时,除在前面冠上个“小”字外,所指动物的原来的发音还会变调,变调之后的爱称分别为:“小箕(jǐ)”、“小住(jǚ)”、“小妞(nēn)”、“小旸(yōng)”、“小麻(mōng)”、“小帽(mǎi)”、“小老徐(qū)”、“小馃(gēn)”。这样的声调,让人领略到一种对小动物的特征和动作所特有的爱,这也是与其他三乡的不同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