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我的老师 (散文)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铜陵市江滨学校度过的。江滨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紧邻当时的铜陵发电厂和铜港公社新民大队。那是一所小学和初中一体的学校,也叫“小学戴帽子初中”,1973年春季我开始在这儿读初中。当时教我们语文课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浦引仲老师;教我们数学课的是上海下放知青、出生于教师世家的王承锋老师,她还是我们的班主任;教我们物理课的是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何宝志老师。初中三年我与这三位老师结下了极为珍贵的师生情谊,这种情谊保持了几十年。

我家离学校比较近,母亲总是希望我放学之后或晚饭之后到老师家串门,母亲认定那是“长知识”的好途径。浦老师是一个标准的读书人,他擅长散文和格律诗词的写作,他的散文文字优美、感情流畅、一气呵成。几十年来我在工作之余始终迷恋散文写作,估计与读初中时受浦老师影响有关。浦老师的格律诗词做的很好,我至今还记得他下放在淮北某农场劳动时写的一首<<七律-秋夜怀人>>中的诗句“...燕园浪迹应犹在,白塔黄花仍旧开。低檐茅屋灯如豆,秋雨秋风梦君来。”诗歌透露出来的除了对友人的深情思念以外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美和韵律美。平时他跟我谈的最多的、也令我特别向往的就是他在大学的读书生活。我是1967年开始上小学的,我的读书年代正是“文革”时期,是知识贬值、读书无用的年头。在聊天时,浦老师总是感叹:多读点书总不是坏事啊!他希望我们将来一定争取读大学。那时候我除了在小说《青春之歌》中看到过余永泽、林道静、江华的一些充满小资情调和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大学生活片段之外,大学对我来说还是完全陌生且充满诱惑的世界。也就是浦老师的这些话,诱发了我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大学生活的向往。这恐怕是我后来能努力考大学的最早动因。

王老师是上海下放到安徽的知青,毕业于当时的铜陵“五七”干校教师培训班。王老师美丽端庄且富有爱心。她举手投足之间还自然流露出大都市知识女性特有的坚毅、干练和洒脱。她用夹杂着上海方言的普通话讲课,吴侬细语、柔软温和,同学们容易接受。方言有时也有小烦恼,例如“业”和“孽”的读音,她总是分得不太清楚,我们的作业,常被她上海方言说成“作孽”。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笑,她也笑。这样的师生情义就像窖池里的醇酿,越久越香。也许她的父母都是教师的原因,她教风严谨、对“教材教法”把握的特别好,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教科书上枯燥的数字经过她的演绎,总是那么有滋有味、易懂易记。记得她当时还在班上成立了“数学兴趣小组”,每个月布置一些“兴趣数学”习题给我们做,压力也不大,目的是培养我们对数学课的兴趣。她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平时经常找我们聊天,征求我们对她教学工作的意见。有时候她还给我们讲述大上海的都市风情和人文习俗。现在回想起来,王老师是我遇到的最懂得学生心理的老师,她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学习的关心和缺点的宽容及矫正总是体现在日常教学之中。印象中,她从未骂过学生,她的谦和赢得了同学们的敬重。

记得有一次我们徒步去距离学校五公里以外的笠帽山烈士塔扫墓,在途中有一位“愣头青”骑着自行车在我们同学队伍中穿梭显摆,看到这种情况,王老师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去抓住自行车把手怒吼: 你不可以这么横冲直闯!伤了我的学生怎么办?!看到老师与愣头青发生争执,怕老师被欺负,我们所有的同学都围上去保卫老师。我心想,今天只要他敢动手,我们就不放过他。愣头青看到我们几十名同学毫不示弱的眼神,只好作罢。在扫墓回来的路上,我问王老师:您怕吗?王老师说,我才不怕他呢。他那么鲁莽,我就担心他撞伤了你们。王老师做任何事情都坚持有始有终,讲究一丝不苟。她对工作有一种一旦接手就负责到底的韧劲。老师的这些品质对我们这些生活在城郊结合部的“野孩子”来说,宛如盛夏田野里吹过来的晚风,清凉、馨香,使我们幼小的心灵得到了许多慰籍和滋润。我和王老师的师生情谊保持了几十年,直到她退休多年后,我们还有交往。

何宝志老师是个时间观念极强的人,他养成了每天坚持阅读的生活习惯。他经常提醒我:“你完成功课以后,最好每天能挤出三个小时阅读课外书籍,长期坚持,肯定有好处”。每次到他的宿舍,他总是问我“功课有什么问题吗?”接下来他还会说,咱们先解决问题后聊天。聊天可长可短,重要的是把学习上的问题先解决掉。课余时间,他常带着我们对照中学课本,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那时候,我们遇到的难题或无法理解的现象,何老师都能从科学的角度加以解释。例如物理课讲水是不良导体,它是不导电的。那为什么不能用水来扑灭电路引起的火灾?他说“那是因为水中含有导电的物质。”何老师对所有问题的解释都能做到简单、明了、准确,培育了我们从小崇尚科学的精神。印象中,何老师特别看重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他谈论最多的也是《科学史》上的逸闻趣事。“文革”结束后,在落实知识分子“专业对口”政策的大潮中,他“对口”到企业工作,1978年作为铜陵第一批到北欧考察学习的工程技术人员,他去了芬兰。

(网络配图)

2016年我们自发组织了初中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三位老师也应邀参加了。在活动现场,有同学感慨道:当年在那所偏远的学校,是你们用“北京的风”、“上海的雨”和“胶东半岛的浪漫”,铸就了我们的信念、梦想和情怀。是的,岁月虽然远去,但是老师的行为品质给我人生轨迹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有些已经化作我生命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金忠,机关公务员,业余时间热心散文写作和户外摄影。写作信条是“我手写我心,忠于事实,朴实无华”;摄影信条是“摄别人未摄之景,寄别人未寄之情”,相信美在旅途、美在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