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对我县教育干部队伍的革命传统教育,增强革命理想信念,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2019年5月6日—5月10日,歙县中小学校长(书记)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在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学习。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学习活动,思想受到了深刻洗礼,深受教育和启迪,遂将所见、所思、所感以美篇形式与大家分享。为严明纪律,培训学员统一着装红军服,实行军事化管理。怀着对红军先烈们的敬仰之情,穿着红军服,佩戴上党徽,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体验教学,我们来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袁文才、王佐等根据地创始人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大井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时,首先进驻在大井村。这是解放后修复的毛泽东同志故居。房前的这块石头是历史遗迹,名为读书石。毛泽东经常坐在这块石头上读书、批阅文件、思考问题……跨越九十多年时空,眼前仿佛坐着一位消瘦俊毅的青年领袖,思考着中国革命的未来。这半堵残墙镶嵌在整栋建筑里面,格外显眼,是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敌军放火屠村后留下的残壁断垣,墙上百余个弹孔,在向我们述说着当年惨烈的战斗情景。随后来到了小井村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也是我军第一所医院,医院十分简陋,有手术室,门诊室,病房等90间。年仅17岁的曾志同志担任红军医院党支部书记。红军医院全景。医院左边的浮雕。医院右边的雕塑。大小井失陷后,红军医院124位红军战士和伤病员被残酷杀害,最小的只有14岁,大部分烈士连名字都没留下。学员们冒着大雨聆听着红军事迹,内心澎湃,深受震撼!医院右边树丛中,一颗不起眼的树下,立着一块不起眼的石碑,镌刻着“魂归井冈”“红军战士曾志”。曾志的部分骨灰安葬于此。访谈教学中,曾志同志的曾孙向我们讲述了曾志同志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曾志同志晚年回到井冈山,到达红军医院旧址,“同志们,我来看你们来了!”老人家蹒跚着跌跌撞撞地快步走向纪念碑,扶着纪念碑声泪俱下,恸哭不已。感人的事迹,那种无上的革命者的阶级感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虔诚地向红军烈士们鞠躬致哀!茅坪,井冈山根据地党政军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朱德、陈毅、谭震林等办公和居住过的地方。小小的八角楼上,微弱的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统一了红军思想,正确地指引了井冈山根据地得发展壮大!贺子珍当年写下的宣传标语简易而又庄严的会场。冒着大雨,我们来到海拔1300多米的黄洋界。朱德同志题词。西江月 · 井冈山毛泽东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战斗生活情景再现。《朱德的扁担》,回忆着这篇小学课文,走在当年朱德挑米的小径,再现当年的情景。象征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朱德、毛泽东巨幅雕塑。井冈山根据地2年4个月,牺牲了六万多烈士,平均每天牺牲56人,其中四万多人连姓名都没留下。在井冈山烈士纪念碑前,我们再次庄严宣誓,牢记铮铮誓词,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培训班全体学员在井冈山人民广场合影。晚上,革命歌曲学唱环节。大家放声高歌,传承红色基因!井冈山是革命的山,英雄的山,胜利的山。也是秀丽的山,神奇的山,壮美的山!带着满满的收获,我们依依告别了井冈山,走向新的征程。井冈精神永放光芒!作者:叶长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