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春 ▏ 临摹南宋马远的名画《踏歌图》之碎碎念 (随笔)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作者简介:韩春,男,50后,毕业于安师大中文系。当过知青、教师、公务员,喜爱并业余从事文学和书画。在省级报刊发表过小说、散文二十余篇,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漫画二百余幅,多次参加全国全省书画展,两次获省地税系统一等奖,一次获省公安系统二等奖。

临摹南宋马远的名画《踏歌图》之碎碎念

文   /  图  /  韩春


我们从很小起就会背诵李白的“忽闻岸上踏歌声”,但是对于到底踏歌到底是什么样子都是望文生义,凭着观臆想来猜测。幸好南宋的画家马远有-幅传世名画就叫《踏歌图》可以帮助我们佐证:在一片好山好水好田园中有几个农夫在酒后踏歌”,姿态甚是生动有趣甚至滑稽搞笑。宋朝紧承接唐朝,想必马远笔下的踏歌’和李白笔下的踏歌”不至于大相径庭,应该是差不多吧。


从表面上看,这幅宋画《踏歌图》像是一幅表现自然山川风貌的山主观水画,而实际是一幅描绘 人间生活的风俗画。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图上段,画奇峰对峙,和松林掩影中隐约的殿阁飞檐、曲折长廊。中段空白,云烟迷漫,似乎表示山谷中还有蒙蒙细雨。下段近景,画巨石、溪流、石桥、疏柳、翠竹,和低洼的稻田,还有踏歌而行的农人。此图近处田垅溪桥,巨石踞于左确,疏柳翠竹.有几个老农边歌边舞于垅上。远处高峰削成,宫阙隐现。画面上方题诗一首:“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整个画面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这首题画诗远没有李白那首《赠汪伦》出名,我也是在临摹此画时才细细研读的。那么这幅画画的就是一-夜宿雨后的早晨,朝阳升起,帝城巍峨,农夫酒后踏歌。为什么断定是酒后呢?因为那四个老农都是醉意蹒跚的,像小孩-样手舞足蹈,其中之- -还挑着酒葫芦,而真正的小孩却在-边看着发笑 ,真是地地道道的老顽童。南宋人大清早就喝酒,生活水平不低呀。


画家马远在图中安排的这不多的几个点景人物,使画中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并没有去描绘乡间踏歌盛况的全貌,而是选取了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乡民形象: -一个中年村民,因为高兴多喝了几碗酒,步履蹒跚,摇摇晃晃,醉意十足,但是那个盛酒的葫芦却没有忘记,仍然好好地背在肩上; -一个白胡子老汉,同样也喝了不少酒, - -只手拄着拐杖,另-只手高高抬起,双脚离地,手舞足蹈兴奋异常。他们的举止行为己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合,所以显得特别滑稽可笑。马远描绘了这几个成年人之后,觉得还不足以表达欢快纵情的气氛,特地在画幅的左下角安排了男女两名幼童,他们回过身来,瞪着惊异的眼睛,看着自己的长辈,平时家长的恃 重和威严怎么都没有了?他们偷偷在发笑。这两组点景人物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把踏歌欢愉快乐的情绪推向了极致。可是细看图中,作者只不过画了六个人,却能将气氛渲染得如此充分。从这六个村民身上,完全可以感受到整个村庄中传出来的歌声、踏地的节拍声和欢快的笑声。画家马远"以一当十”、 “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实在是太高妙了。几个人物在图中所占的位置很小,但却最为引人注目。人物线条挺拔刚劲,人物动态活泼有趣,都显示了马远不凡的技艺。


“踏歌”是中国古代南方乡间一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村民们辛苦耕耘一年,终于迎来了丰收,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着节拍,边歌边舞,欢庆收获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就好像过年过节一样快乐热闹。 《武进旧事矽》中有李笃房吟踏歌的诗句‘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即表现了村民的踏歌活动。同时此图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件名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 ,南宋绘画大师,字遥父,号钦山。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角"。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擅画人物、山水、花鸟.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詿名,时称”马夏" ,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


《踏歌图》原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早年我应当去看过,但是记不清了。对于踏歌'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画面中人物太小,印刷品根本看不清,所以我一直好奇如何“踏歌”。此次临墓《踏歌图》前在手机里仔细搜索, 终于找到了较为详细清晰的人物局部图,得以临摹,我还有意放大了 人物比例,以便让圈友们也能看明白“踏歌”。我还偷偷一一个人对着镜子模仿“踏歌” ,咳,样子好尴尬,就像小时候跳的“忠字舞”一“巴扎嗨" ,但我终于了结了-一个心结一终于研究透了 “踏歌”,又长知识了。
                                                 2020 / 1 / 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