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纯章 ▏ 音乐性的精华(艺术谈)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音乐性的精华

文   /   周纯章

(江苏昆山)

  2020.06.23


戴望舒的《雨巷》和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当属现代诗歌最具音乐性的典范。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雨巷》倒数第二小节,堪称音乐性典范的皇冠上的明珠。每次带学生朗读本小节,总有一种畅快淋漓地享受音乐大餐的感觉。《雨巷》的音乐性首先最主要的表现在它的韵脚的运用江洋辙的运用上。芬芳,眼光惆怅,看似信手拈来的词句,却恰好地表现了音乐性的琅琅上口。音乐性甚至表现在他她的反复和顶针手法的运用上。消了,散了,消散了,即是反复,也是顶真手法的运用。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结合全诗这两个意象也是反复手法的运用。正是这种反复手法的运用,使得《雨巷》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结合全诗,作者创造了撑着油纸伞的女郎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意象之美,是构成音乐性的更深层次的因素。《雨巷》写于1928年,正反映了作者当时因为大革命的挫折而产生的徘徊,迷茫的思想感情。丁香意象既有着古典诗歌熏陶的意味。雨中撑着油纸伞,正体现了中国古典文人惯有的一种哀怨的情愫,一唱三叹的思想感情。这正反映了诗歌音乐性的精神内核所在。

 “是你的红唇黏住我的一切,是你的体贴让我再次热烈,是你的万种柔情融化冰雪,是你的甜言蜜语改变季节。”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堪称是现代诗歌最具音乐性的典范。四句歌词,每一句的句尾都压在韵脚上,充分地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是你的四个排比句式的反复运用,更是增加了音乐性的体现。加之前低后高,波浪式反复的演唱风格,充分体现了刀郎歌曲的音乐人的特点。本歌词的这一小节让人联想到了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春》的第一到第六小节的旋律。

如果说戴望舒的《雨巷》,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现代诗歌音乐性的皇冠。那么本文列举的两个小节就是那最璀璨的皇冠上的明珠。当然,我不懂音乐,我不会作曲,甚至我都没掌握到诗歌的真谛。但是凭感觉,这两个小节的歌词深深的打动了我,震撼了我。我只是把这种感觉表达给大家,献给大家,共同来分享。

(网络配图)
蒋勋老师在一次演讲中强调了感觉的重要性,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觉都是表达强烈的记忆和强烈的爱。我说,现代诗歌的音乐性正是对爱的追求。不管是戴望舒对梦中女郎的追求,还是刀郎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深切的怀念。正是通过听觉的音乐性,充分的表达了他们爱的热烈和对读者听众的一种大爱的表达。尤其是刀郎对生活细节的采撷,深深的打动了听者的心。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没有对生活细节的高度的感悟,是写不出这么好的具有音乐性的歌词的。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文学大师叶圣陶极力赞美戴望舒现代诗歌的音乐性。还是对音乐性的不懈的追求,戴望舒才有别于徐志摩,在当代诗刊上有了一袭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本文的两首诗的两个小节,称之为现代诗歌最具音乐性的精华看来不为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