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忠 ▏ 读《曹禺评传》 (散文)

 金鸽子文艺 2020-08-06



读《曹禺评传》

-- 忆胡叔和老师

文  / 金忠
( 安徽铜陵)
2020年6日27日

《曹禺评传》是胡叔和老师的晚年力作也是胡老师教授生涯的扛鼎之作,1998年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胡老师去世四年后他的遗孀叶平衡女士通过“再版本书和捐赠阅读本书的形式,来寄托大家对作者辛勤笔耕的敬意以及对往昔岁月的缅怀”。我是胡老师的学生在同学吴尚华教授帮助下有幸收到这本书,捧读的同时自然想起了三十八年前聆听胡老师讲授现代文学时的音容笑貌。

胡老师中等身材不胖不瘦圆圆的脸皮肤白皙而红润、眼睛大而有光泽;走路讲话不紧不慢稳稳当当普通话里夹着浓浓的的宿松口音讲课激情澎湃、特别擅长上大课或在礼堂演讲。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他给我们讲了约有两学年的现代文学,他讲鲁迅讲郭沫若讲巴金老舍曹禺津津有味偶尔也涉及当代作家作品,对鲁迅十分敬重对郭沫若赞誉有加对巴老曹推崇备至、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他对这些名家名作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性内涵的挖掘阐述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在大学读书时(大约1982年前后)我就在有关杂志上拜读了胡老师撰写的《曹禺评传》部分章节,不少同学为老师写出这么有思想有见地的精彩文字倍感骄傲。学校老师也认为胡叔和老师“文有才气、传如其人”。

师母叶平衡女士在《<曹禺平转>再版赘言》里说的非常精当:“相信每一位读者捧读本书的时候,仍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评传作者胡叔和先生那热切的人民立场和深挚的人道情怀。”《曹禺评传》全书共有五十四个章节二十八万多字撰写过程历时十四年是曹禺研究的重要著作。

胡老师在《曹禺评传》后记里说《评传》

的写法是:“ '传'中'评','评'中'传';由'传'引'评',又通过'评'进行更高层次的'传'。”他还强调这是自己给撰写《曹禺评传》立下的标准,也是《曹禺评传》自“成一格”的缘由。读完全书你会被读者精准的分析合理的想象透彻的说理准确的评论而折服,你会对曹禺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艺术史上的地位有新的认识对曹禺的成长过程有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代表作。胡老师把《雷雨》放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背景和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下加以考察,尤其对周朴园、蘩漪、侍萍等人物形象的分析,完全是他自己的体悟和概括。例如他说侍萍性格复杂性的特点是自尊、自爱、自重,而这三“自”又通过“自忍”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分析独特而准确。他在第七部分指出:“《雷雨》最成功的一面在人物塑造。它里面八个人物,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血肉,自己的灵魂。其中周朴园更是典型的'这一个':他是由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喂养而成的一个封建性的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进而他又指出:“.......(剧中反映的)老爷玩弄侍女,老子剥削儿子,养子引诱后母,同母异父的兄妹乱伦这样残忍冷酷的悲剧,触及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对立的复杂性、尖锐性和残忍性,具有'深刻,深刻,很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美学意义。”胡老师在分析《雷雨》中周朴园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时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判断:“一个典型,就是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对作者精神世界的整体把握对剧中角色的全面分析和准确定位,就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说不出这样的话!

胡老师通过剧情和剧中人物典型性格分析,通过对曹禺成长环境成长道路的研究探索发现了曹禺身上“具有一个革命民主主义的不屈战士和悲剧诗人的情愫。”这是曹禺创作的基础,也是曹禺创作实践创作灵感和创作成就的基础。《曹禺评传》涉及了曹禺所有的艺术作品把握了曹禺“费力寻找真理”的漫长人生。他赞同人们对曹禺作品的基本评价:“(曹禺作品)具有革命性、人民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他认为曹禺是“文艺的光荣,民族的骄傲”。

胡老师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说:“我有个隐秘的念头,也许《曹禺评传》是我唯一的留世之作。我要尽量把它写得好一些。不要等到我到另一个世界,活着的人们还会因为我浅薄而笑骂我,以至影响中国戏剧出版社的声誉。写作是一种事业,一种信念,不可降格以求。”

曹禺生前也高度认可胡老师的《评传》,看到手稿后在给胡老师的信中说:“您行文的风格,我很喜欢。不仅是流畅(有时用字不多,却相当生动),而且踏实。下了功夫的文章,总是不一般的。我不喜欢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文体。您用字有分寸,关于您所写的对象,您的想象是符合真实的。因为多少年的事实与情境,我自己却模糊了,倒是您的文字才使我联想起过去的一些小事。使我羡慕的是您肯用这样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此专心致志的工作上。做学问、写文章诚然不是一件容易的小事。......您对《评传》的大致立意与结构,我同意。”

毫无疑问曹禺是胡老师的知音。在大学课堂上胡老师讲的最多的就是文学创作的人民性问题,他总能从现代和当代进步作家作品中发掘人民性,他认定作家的人民立场和作品的人民性内涵是支撑中国现代进步作家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基石。他曾经把《雷雨》与《狂人日记》联系起来分析指出:“如果说,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揭示了发现人、解放人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母题......《雷雨》的降生,正是发现人、解放人的文学母题在戏剧创作上最富独创性的才华横溢的艺术表现。”

胡叔和老师课堂教学口才极佳。我聆听了胡老师两学年的现代文学课程,他上课板书极少从来不看讲稿。板书少是因为口才好激情澎湃一气呵成无需无暇板书,不看讲稿是因为他脱稿讲课更加挥洒自如更加精彩纷呈。细心的同学知道,胡老师不看讲稿不是不写讲稿不带讲稿,他的讲稿规规矩矩整整齐齐就象他平时的衣着那样一丝不苟一尘不染。讲稿上写的包括课堂上即兴发挥的内容他都烂熟于心表明备课时下足了功夫。

记得有一次他在学校礼堂做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学术报告兼谈新时期文学创作。胡老师高度赞扬了李存葆塑造了一系列有着崇高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当代军人英雄群像;认为《高山下的花环》冲破了军事题材小说创作的一些“老套路”,正视并深刻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他把《高山下的花环》与当时一些流行文学作品比较后认为《花环》是新时期文学创作坚持人民性和民族性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典范展示了生活中的“壮美”创造了一批时代楷模,还对当时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善意批评。记得这次演讲的“讲稿”当时以很大的篇幅刊登在《安徽日报》副刊上。

大学中文系课程应当怎样设置课应该怎么讲讲什么?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作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老师始终把讲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观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和为人民服务的创作观看成是自己的天职,在课堂教学中他强调最多的就是这些观点。

有学生回忆说:胡老师“说起话来,往往激情满怀,有人说他能言善辩,好讲'歪'理,其实他讲的都是'正'理,他最追求真理,为讲真理为讲真心话为坚持己见有时就像小孩子'抬扛'那样,非弄个水落石出'我是对的'不可。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真性情的老师,我特别尊爱胡师的个性,人间少有的个性。”

做学生都知道,胡老师是一个有家国情怀有奋斗目标有人民立场有党性原则的教师,这些要素是胡老师撰写《曹禺评传》的“硬核”更是他教书育人的“硬核”。就是这些“硬核”构成了他课堂教学的魅力礼堂演讲的魅力和一名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特有的人格魅力。几十年过去了,我想,真正让他的学生终生受益的正是这些“硬核”和这些“硬核”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读这本书我才知道在《曹禺评传》十四年的写作中,有八年时间胡老师是“带瘤”生存“带癌”工作的。这期间的煎熬苦痛生与死的抗争常人难以想象!胡老师在给中国戏剧出版社副总编杨景辉的信中说:“目前的药物治疗是一种消耗战。那种况味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会。它往往把我折磨得虚汗淋漓,记忆中断,思维迟钝”。后来杨景辉回忆说:“我含着辛酸的泪,读完了他(胡叔和)的来信。他这种将学术研究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情怀,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我清楚的记得在课堂上他经常强调“人生的最大价值是奉献”,他认为没有奉献的人生是谈不上什么价值的。在《曹禺评传》中他以这个标准称赞曹禺对中国戏剧的贡献;我想,在生活中他一定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谨以此文怀念已经辞世五年的胡叔和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