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要怎样能成为写作的高手,“诗圣”杜甫凭借多年的写作经验,早就总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诗歌创作上,一直都绕不过的一个主题就是化用和传承。 关于化用,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的理论,经典的诗歌尤其受到后世文人们的喜爱。晚唐诗人杜牧的许多诗歌,就被后世文人们一再引用,经过加工后,创造出了更多名篇。 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淮左名都》:“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短短几句,就化用了杜牧的三个名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豆蔻梢头二月初”、“二十四桥明月夜”。虽然通篇应用,但丝毫不影响词作本身的成就,被高度赞誉为有“《黍离》之悲”。 除了写扬州,杜牧的名篇还有一首就是《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歌同样很受后世喜爱,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就曾写过一首同样主题的《荔枝叹》: 荔枝叹 宋 苏轼 《荔枝叹》是苏轼贬谪到广东惠州的时候所写的,因为惠州盛产荔枝,苏轼触景生情,写下了多首关于荔枝的诗歌,最知名的就是《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过这首《荔枝叹》的主题与《食荔枝》截然不同,对统治者只顾挥霍享受不顾百姓死活的现实,进行了一针见血地批判,完全可以和作品被称为“诗史”的杜甫相媲美。 开篇直入主题,用短短十四个字,写出了运送荔枝的急如星火。只因为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官员们就每隔五里路、十里路设下了一驿站,因为这样就能保证运送到速度,让新鲜的荔枝快速地从南方运到长安。运送荔枝的马匹不停地飞奔,扬起了满天的灰尘。 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百姓们却已经见怪不怪,因为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又送来了。就为了皇帝要讨得宠妃的开心一笑,累死了多少送荔枝的人,然而统治者视百姓生命如草芥,只顾自己荒唐无度,根本不顾给百姓带来了多大的灾难。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虽然是从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化用而出,却少了一分优美的修饰,多了一分触目惊心的真相。“一骑红尘妃子笑”可能只是累死了马匹,而“颠坑仆谷相枕藉”却是累死了不少运送荔枝的人,荔枝只是一个很小的侧面,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没有一样不是建立在百姓的尸骨之上。 马车像飞一样的跨越千山万水,比隼鸟还要迅疾,如此高的速度果然没有白费,荔枝到达长安的时候,还是青色的树枝,绿色的叶子,跟刚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一样,诗人用“如新采”这一夸张的手法体现了荔枝的新鲜程度。 面对新鲜的荔枝,宫中翘首以待的美人自然是欢喜的,她那绽放的笑颜,就像是刚开放的花朵一样明艳。然而这笑颜的背后,却是飞扬的尘土、飞溅的鲜血,如此惊心动魄的画面,千载之后仍然令人难以忘怀。 “美人破颜”和“惊尘溅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宫中美人的笑容有多艳丽,百姓们的处境就有多凄凉。统治者为了吃荔枝,不顾下层百姓的死活,愤怒的人们,到现在还恨不得生吃奸臣李林甫的肉。 在写了运送荔枝的惊人真相后,诗人代百姓们由衷地发出了一个心声,希望上天不要再创造荔枝这样珍贵的物品,因为它只会成为祸害。只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不再挨饿受冻,这样才是真正的祥瑞。 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宋代并没有哪个妃子爱吃荔枝,苏轼为何也要学杜牧写一首《荔枝叹》呢?因为诗人是借古讽今,荔枝只是众多贡品的一个典型代表,唐朝有人进贡荔枝,宋代就有人进贡武夷茶、进贡牡丹花。 统治者有什么癖好,下面的奸臣就谄媚附和,为了迎合上级不惜戕害百姓,这种风俗不管什么时代都难以避免。为人臣子,只知到满足皇上口体欲望,这才是真正的卑鄙,真正的恶劣! 全诗纵贯古今,虽然没有一个骂字,却将奸臣们为了媚上、让百姓蒙受苦难的社会现实批判的入门三分,行文纵横捭阖,感情痛快淋漓,诗人为百姓请命的一番用苦良心,更是不输诗圣杜甫。
|
|